担担面
四川省代表性风味小吃
担担面,是四川省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系手工面条煮熟,加四川宜宾芽菜为主要配料,搭配面臊等调味料制作而成 ,其特点为:面条细薄爽滑,面臊酥香,汤汁鲜香,咸鲜微辣。
早期的担担面不是指口味,也不是指面的形状,而是指卖面的方式,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故名担担面。相传,担担面起源于1841年,由四川自贡(今自贡市)一个绰号为陈包包的小贩所创,随后传入成都市及四川各地。由于担担面的形成时间较长,全国各地在制作和调味上略有差异,重庆市、自贡等地,仍保持担担面原有的素面风味,而成都则在原有素面的基础上,加入猪肉酥臊子, 使其更具特色。四川省筵席中亦常将担担面用作席点而登大雅之堂。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担担面已经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特别是传入日本后,出现了各种经过改良的担担面,因口味独特,受到食客们追捧。2013年,担担面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首次评选的“中国十大名面条”。
历史渊源
四川担担面,与老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广东伊府面、武汉热干面,并称中原地区“五大面条”。但是担担面起源的历史说法众多,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的《食之白话·面之雅俗》及《四川老字号:名小吃》认为,担担面是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41年)有个叫陈包包的自贡市小贩始创,陈包包年轻时是自流井(今自贡市自流井区)盐场的挑卤水汁工,因为一次事故右肩受伤,治愈后右肩与后背扭曲成一坨,被人谑称他“陈包包”。为求生计,陈包包向在外帮厨的舅舅学习做面条,并在舅舅的帮助下,置办担担行头,开始挑担在自流井各盐场走井串灶,贩卖面条,因陈包包的面条借鉴了北方、南方面条的长处,面条手工制作,调配料用料又十分讲究,陈包包担担面很快远近闻名。自流井市面上就有了仿陈包包的担担面,后来,自贡担担面随着自贡盐船船工口碑传遍釜溪河流域、沱江流域及长江流域。陆路,则通过“盐担子”传遍临近州县。
担担面在巴蜀地区传播开后,四川省很多城市都有较为出名的担担面,但1916年出版的《成都通览》中记载有许多面种,却并无担担面的记载,《中国川菜史》作者蓝勇认为:“早期的担担面可能只是对用担子挑着卖面形式的统称,后来才发展成专门指一种以辣椒油、芝麻酱干拌为特色的担担面。从形式上看,担担面可能是所有巴蜀面食的鼻祖。”
据记载,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合川区(今重庆市合川区)天福巷光生娃担担面和后来的戴家巷的担担面名气很大,另外,民国时期泸州市的川盐担担面、内江市涪陵区的担担面,以及重庆的正东担担面也颇有影响,至于成都市的担担面,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20年代成都就已经有了担担面,只是其是否从自贡传入,尚待考证。1938年出版的佚名的《成都指南》中,记载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槐树街的担担面,当时已经是成都的名小吃,故人们多以成都的担担面为正宗。早期的成都担担面,煮面的铜锅分为两格,一格煮面、烫“青尖”(也就是绿色菜叶),一格炖鸡汤或蹄膀,盛面用的是细瓷的花边白碗,每碗一两,除了白天在茶馆售卖或走街串巷贩卖外,晚上的主顾则多是公馆、大户人家在牌桌上熬夜的赌客。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成都市重庆市自贡市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成为座店经营,担担面的品种也随之扩大,重庆、自贡市仍保留有平民市井风味的素面,成都则将担担面提升到荤面条的档次,其中铜锅面、豆花面等几种担担面,被列为成都名小吃。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担担面。
制作方法
将适量猪肥瘦肉洗净切成碎米粒状,锅内下熟猪油烧至六成热,下肉粒炒散,加料酒、甜面酱、精盐和酱油适量,炒干水分至吐油酥香,起锅即成面臊待用。面粉加清水及鸡蛋和成硬面团,反复揉匀,擀成薄面皮,再切成约3毫米宽的面条,将川盐、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芽菜(芽菜须洗净泥沙,切成细末)、葱花、味精、醋、鲜汤放入面碗内。用旺火沸水煮面条,面条要抖散入锅,待煮熟后捞出盛入面碗中,舀上面臊,随即将豆苗(或用其他时令鲜蔬)烫熟,放在面上即成。
菜品特色
担担面的面条细滑柔软,臊子酥香,芽菜香浓,麻辣味鲜,其通常的做法为一两一碗,作为席宴中点时更少,一碗只有半两,面少,各种调味品有十多种,讲究以味取胜。旧时成都人吃担担面,很少有只吃一碗的,一小碗面基本几口吃完,吃完后,舍不得碗里的汤汁,也一口喝掉,最后,面条皆无,只能叹一口气,因此,担担面又被笑称为"三口面"。担担面是小吃而非正餐,垫饥多于果腹,重味道而轻分量,这也正是担担面之风味特色。
担担面的面条要手工擀制,面粉里要加蛋清,切出的面条才细圆有劲道。臊子的炒制应用上好肥瘦猪肉,剁成绿豆颗粒,炒至肉臊子香酥脆嫩,而且是软酥。这样的一碗小面,才有各种滋味绵绵不绝的口感。调辅味料里,酱油要用资州的口蘑豆油,芽菜要用叙府甜芽菜,成都优质二金条干红辣椒 ;红油辣椒要辣香兼备,油里面除了大料和老姜外,还要撒几颗花椒、滴一点酱油,这样的红油,才有一股独特的浓香。
传承发展
传统的自贡陈包包担担面无汤,发展到后来,担担面有两种吃法:连汤和干篼儿(也称“干捞儿”),干篼儿就是不要汤。1957年公私合营后,自贡担担面经营者合入集体性质的饮食店,但担担面仍然走街串巷售卖。直到1988年,自贡川剧团里当红小生李信元,因嗓子唱坏后,以最初三张半桌子规模将担担面做强做大,分别在北海市、广东佛山,贵州省的赤水、铜仁市等地开设加盟店,李信元在最初的炸酱面、麻辣面、牛肉面基础上,还增加了鳝鱼面、兔儿面、肥肠面鸡杂面等,2000年,李信元担担面的炸酱面、牛肉面,获得自贡市政府颁发的名小吃称号证书。
担担面传入成都市后,最早的一家店开在红墙巷东头北侧,直到1956年,才从这条小巷子里迁往提督街,专门取名为“担担面”,并在提督街经营了30余年,后来还注册了“提督”商标。该店每天供应小碗酥脆臊子面,清汤杂酱面等三、四千碗,北京、广东等地饮食行业纷纷慕名前往“取经”,担担面之名亦因此越传越远。1992年被成都市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2003年被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后又被省烹协授予“四川省餐饮名店”称号。
陈包包担担面传到重庆市后,由于地理环境差异,重庆担担面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1936年,董德民、陈淑云夫妇从卖担担面的王姓朋友手里“顶打”下一副担子,开始在重庆走街串巷经营担担面,后来,董氏夫妇在人流量大的保安路路口(现重庆渝都大酒店旁)设立固定摊子经营,取名“正东担担面,起初的正东担担面的味道有酸辣、香辣、麻辣、咸鲜等十余种,后来经过食客们的选择,最终形成以重庆人喜爱的香辣为主要口味。1958年到1984年,正东担担面四次被评为重庆市的“名特小吃”,2000年,正东担担面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相关影响
在成都,还有一种非常出名的面条,叫铜井巷素面,是在担担面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铜井巷素面创业于20世纪30年代,由陆少云、陆淑佩兄妹先后主厨,特别是被时人称为“烹巾帼”的陆淑佩对素面的制作工艺做了较大的改进,其调制的素面佐料,不用肉臊,而以芝麻酱和复制酱油出香,在麻辣味的调配上加以蒜泥为特色。
担担面是四川省的一道传统美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在日本的餐厅里,担担面经过改良,出现了很多个性十足、口味特殊的品类。如铁板烧店炒制出来的特色担担面,面条与肉汁相混合,浇上特制的白芝麻酱和蛋黄,还可以加入铁板炒制的乌贼肉及真虾下目,味道鲜美。日本千叶县有一家担担面馆,用手工去皮的开心果酱代替芝麻酱,面汤微微发绿,这种担担面口味独特,还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芳香。位于东京町屋站附近的一家拉面馆的招牌担担面,食客们常常要排队等候,才能品尝到,这是一种混合了鲜虾香味及芝麻酱浓香的担担面,风味尤其独特。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
担担面.《亲历者》编辑部. 畅游四川[M]. 2018第:214页.2023-06-24
担担面. 四川特产风味指南[M]. 1984第:147页.2023-06-24
担担面. 郝铭鉴,孙欢主编. 中华探名典[M]. 2014第:387页.2023-06-24
自贡担担面.自贡市人民政府.2023-06-25
历史悠久的巴蜀平民小吃担担面.蓝勇著. 中国川菜史[M]. 2019第:226-227页.2023-06-25
天府名吃担担面的来历. 四川省情网.2023-06-24
担担面.向东著. 路边的川菜史 2 成都火爆小吃[M]. 2012第:27-29页.2023-06-27
担担面.《旅游辞典》编纂委员会编. 旅游辞典[M]. 1992第:228页.2023-06-27
担担面. 成都旅游[M]. 1981第:79页.2023-06-27
担担面. 李正权主编. 中国米面食品大典[M]. 1997第:34页.2023-06-27
担担面. 孙润田,李全忠主编. 风味小吃[M]. 2002第:131页.2023-06-27
担担面. 徐海荣. 中国美食大典[M]. 2000第:951页.2023-06-27
担担面. 重庆旅游指南[M]. 1998第:179页.2023-06-27
可以待客的担担面.石光华著. 我的川菜味道[M]. 2017第:47-48页.2023-06-25
提督担担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07-02
老重庆城的几种小面店经营形式.张正雄,董渝生作. 重庆小面全典[M]. 2021第:181页.2023-07-13
正东担担面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 母城记忆之渝中非遗[M]. 2014第:138-139页.2023-06-27
铜井巷.袁庭栋著. 成都街巷志 下[M]. 2010第:899-900页.2023-07-1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制作方法
菜品特色
传承发展
相关影响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