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鳕(拉丁学名:Lota lota),又称山鳕、山鱼、山怀子,分布于45°N以北的欧亚和
北美洲,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省、
松花江、
鸭绿江、
乌苏里江和
额尔齐斯河水系。体延长,圆锥状,头部略平扁,尾部侧扁。体侧及背部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分泌有较厚的黏液。体被埋于皮囊中的细小
圆鳞。侧线完全,较为平缓。成熟的江鳕体长多为35厘米~40厘米,最长可达1.52米。普通捕获的体重多为2
千克左右,最大可达25千克左右。
江鳕是唯一的淡水鳕科鱼类,偶尔也出现在咸水中,平时栖居在冷水水域深层,喜欢水质清澈河底为砂石的水域,营单独生活。可能会进行短期的产卵洄游,在温度低于6°C的11月至3月产卵。
2012年,江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江鳕肉质细嫩、肌间刺少。其肝脏味极鲜美,可以做成鱼肝油。在
芬兰、
瑞典等
欧洲国家存在商业捕捞,常用于制作宠物食品和腌渍鱼罐头。
形态特征
江鳕体延长,圆锥状,头部呈平扁状,尾部则为侧扁状,从躯干逐渐过渡。体侧及背部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点,分泌有较厚的黏液。体被埋于皮囊中的细小圆鳞。侧线完全,较为平缓。成熟的江鳕体长多为35厘米~40厘米,最长可达1.52米。普通捕获的体重多为2
千克左右,最大可达25千克左右。
眼睛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间隔较宽。有两对鼻孔,前一对鼻孔后缘有鼻瓣,每侧鼻孔前有一根短须。口裂不超过眼睛前缘,吻较钝,吻的宽度较眼眶后部头的宽度短。上颌较下颌略长,上、下颌及犁骨有绒毛状齿,较为锋利,舌上无齿。下颌中央有一根颏须。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
口咽腔内有9~10枚鳃耙。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有11~14根
鳍条,基部较第二背鳍基部短;第二背鳍有68~85根鳍条,约与臀鳍等长。臀鳍有63~82根鳍条,起点较后于背鳍起点。
胸鳍有18~21根鳍条。腹鳍喉位,末端突出,有6~8根鳍条。
尾鳍为圆形。
尾椎骨59~66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江鳕广泛分布于45°N以北的欧亚及
北美洲的内陆河湖和
海湾处,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黑龙江省、
乌苏里江、
松花江和
额尔齐斯河水系以及
鸭绿江上游。
栖息环境
江鳕是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种,偶尔也到咸水中,为冷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15℃~18℃。营单独生活,平时在江河或通河的湖泊水域深层活动,喜欢清澈水质和砂质河底,不喜欢泥质河底。除了产卵期和摄食活动外,成鱼往往都栖息在岩石下、河岸的缝隙、隐蔽的洞里或茂密的植被根部。幼鱼大多在岸边生活,由幼鱼到成鱼的过程中经过漂浮、下沉和底栖三个阶段。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江鳕成鱼白天不喜活动,栖息在石头、树根或隐蔽的洞里;夜间活跃摄食。在冬春季节进行产卵和育肥,夏季多栖息在山溪溪流处。冬春季节摄入的多余的能量储存在肝组织中,夏季摄食不足时,利用肝组织中储存的能量维持生长。在夏季,江鳕不仅减少了游泳和
捕食活动,还会降低自身的基础代谢率,从而在高水温中生存。
江鳕可能会进行短期的产卵洄游,产卵发生在11月至3月温度低于6°C时。中国东北部的产卵江鳕群体于10月底至11月初江水封冻前后逆水上溯,上溯高峰期为12月中旬。1月中旬初至1月下旬到达产卵场附近,2月至3月陆续降河回湖。
觅食行为
江鳕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较为凶猛,自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活体动物。江鳕的游泳能力不强,捕食猎物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偷袭,即缓慢游动主动接近猎物,再发动攻击,也不会放过无意识游近的猎物。刚孵化出来的江鳕完全以
浮游动物为食。在出生后两周内,江鳕幼鱼的食物以
轮虫类为主,然后转为摄食稍大的无节幼体,出生后四周左右进一步转为以
桡脚类(copepods)和
水蚤(daphnia)为主要食物。江鳕幼鱼以
软体动物门和
昆虫幼虫为食。成年江鳕主要摄食鱼类,还可能摄食幼小的
甲壳亚门、蛙类等。在北美流域中,江鳕以杜父鱼(Cottus)等为主要食物来源。夏季几乎不摄食,冬季活跃摄食,生长较快。生殖洄游时,边上溯边摄入食物,仅在临产和产卵期这段较短的时间内停止摄食,产卵结束后随即大量
捕食。
生长繁殖
中国牡丹江上游的江鳕性成熟年龄为3龄左右,少数个体为2龄。在中欧,
雄性在2龄时成熟,
雌性在3龄时成熟。雌性江鳕的繁殖期平均为6年,雄性的平均为3年。江鳕的
睾丸为管状吻合型。江鳕为一次性产卵鱼类,1月上旬为产卵高峰期。产卵场大多分布在河岸陡峭、水深1米~2米的砂质河床,产卵水温大多在0℃左右。江鳕怀卵量因地域而异,从10万到300万不等,平均怀卵量为70万~80万。江鳕卵为黏性,比重略大于水,圆形,呈淡黄色,卵径0.8毫米~1毫米。
江鳕自然
受精卵的受精率为10%~30%。卵通常在2~4个月内孵化,孵化温度不超过1℃。江鳕卵自受精后经历胚盘期、
卵裂期、
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等6个主要阶段。江鳕胚胎发育过程经历江鳕苗期发育经历仔鱼上浮期、仔鱼平游期、仔鱼开口期、
稚鱼期和幼鱼期,1~2龄生长速度最快,4龄之后速度减慢。发育过程经历漂浮、下沉和底栖三种状态,幼鱼大多在岸边活动,成鱼大多在水底活动。江鳕的生长过程中,摄食习惯会随着不同的生长阶段而变化,其中,仔鱼期是生长的关键时期,稚鱼期是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仔鱼在0℃~12℃都可以正常生存,能耐低氧容量,具驱弱光性,后逐渐转变为避光行为。自然
种群中的江鳕寿命大多为10~12年,已知江鳕的最高寿命为20年。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江鳕仔鱼最好的开口饵料是
轮虫,转饵饵料以枝角类和
桡足类为最佳。人工驯化后,江鳕幼鱼也可食用
鲤科鱼类的水花或
粒唇鲻,也可摄食新鲜碎鱼块。在
稚鱼后期,主要食物为鲤等鱼类。此外,遮挡物和适当的养殖密度对江鳕的摄食有利。江鳕
成鱼有避光的习性,但幼鱼趋光,因此培育江鳕鱼苗时应配置均匀柔和的光源。
病害防治
寄生虫类
苗种培育试验发现,初夏江鳕苗种易感染
小瓜虫,其感染源与活饵料有关。江鳕寄生虫病原的优势种为默氏复口吸虫,其生活史为鸥鸟——
椎实螺——鱼。
防治:鱼苗培育时对饵料和环境消毒可有效预防小瓜虫感染;可通过消灭锥实螺和驱散鸥鸟的手段预防默氏复口吸虫。
细菌类
江鳕食性驯化转为冻鱼肉期间,因冻品长时间储存易携带细菌,导致江鳕患
肠炎病的风险较高。同时江鳕的生活水温适宜
卵菌门的生长,养殖期间要注意预防
肤霉病。
防治:注意对冻品饵料和水体的消毒处理。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水域环境变化和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江鳕自然资源衰退,种群数量日趋减少,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分布区域减少。
保护举措
2006年初,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额尔齐斯河渔业资源保护部门首次通过孵化技术和人工催产实现了江鳕的人工繁殖。2018年,
黑龙江省举办首次江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江鳕鱼苗1.2万多尾。
保护级别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江鳕列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江鳕是
鳕科鱼类中唯一的淡水经济种,由于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
芬兰、
瑞典等
欧洲国家存在商业捕捞,用于制作腌渍鱼罐头和宠物食品。其肥满的肝脏非常适合用于制作鱼肝油。
参考资料
江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2023-01-27
江鳕..iucnredlist.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