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鸠(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treptopelia decaocto),
鸽形目鸠鸽科的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体长约285-314mm,体重150~189g,
雌鸟略大于雄鸟。其特征是周身有非常浅的灰色,后颈有黑色的半圈领环。
灰斑鸠头部灰色,向后转为浅粉红灰色,眼周裸出白色或淡灰色,其翼为尖翼适宜鼓翼飞行或滑行,其足在适宜抓握树枝的同时也适合在地面行走。羽色以灰色或浅褐色为主,羽缘红褐色或灰色,肩羽及翅上内侧覆羽无羽缘斑。
灰斑鸠分布广泛,遍及整个
欧洲以及东亚、
中亚、南亚、
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在城市聚居区及其周围的公园和花园,主要以谷物、草籽、树木的果实为食,偶尔也会
捕食昆虫。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灰斑鸠评为无危物种(LC)。在中国,灰斑鸠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灰斑鸠是一种中型的鸟,其特征就是周身有非常浅的灰色,后颈有黑色的半圈领环。眼周裸出白色或淡灰色,附较粗短,不呈弯曲状。其足不仅适合抓握树枝,也适合在地面行走。
雄性体重150~182g,全长250~314mm;
雌性体重170~189g,全长285~314mm。
额和头顶前部灰色,向后逐渐转为浅粉红灰色。后颈基处有一道半月形黑色领环,其前后缘均为灰白色或白色,使黑色领环衬托得更为醒目。腹部略带红褐色,背、腰、两肩和翅上小覆羽均为淡葡萄色,其余翅上覆羽淡灰色或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沾灰。尾上覆羽也为淡葡萄灰褐色,较长的数枚尾上覆羽沾灰,中央尾羽葡萄灰褐色,最外侧尾羽的外缘与先端呈灰白色。肩羽和翅上内侧覆羽均无羽缘斑。
翼形为腕臂中长、翼端呈尖状,可通过鼓翼和滑行作直线飞行。翼的羽缘呈灰色或浅褐色,肩羽和覆羽呈黑褐色,羽缘为红褐色或灰色,第8和第9枚初级飞羽外有平缓缺刻,翼形为“中腕臂•尖翼”,这样的翅膀适合鼓翼飞行或滑行。
幼鸟没有成鸟的“项圈”,其有着深红色的眼睛。
量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历史分布
19世纪末,灰斑鸠的原始分布范围是暖温带和
亚热带亚洲,20世纪时它们开始出现在
欧洲。1930年以前,灰斑鸠的活动范围仍然局限于
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1950年,
法国首次记录到灰斑鸠,随即在短短十几年里遍布欧洲大部分地区。也有过灰斑鸠出现在
冰岛的记录,但它们似乎并未成功定居。1975年夏天,人们在美国发现了灰斑鸠的巢,其原因是前一年有作为宠物的灰斑鸠逃脱到野外。直到今天,灰斑鸠已经广泛分布于
北美洲,并且没有对当地生态造成太大影响。
现今分布
世界分布
灰斑鸠分布广泛,遍及整个欧洲以及东亚、
中亚、南亚、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
亚种分布
中国分布
灰斑鸠广泛分布于东北(
黑龙江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华北(北京、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内蒙古中部)、华南(
河南省、湖北)、华东(
山东省、
福建省、安徽、
江西省)、华南(
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
云南省)、
西北(甘肃、陕西、新疆、宁夏、内蒙古西部)等地。
栖息环境
灰斑鸠栖息于平原、丘陵林地、农田以及山麓树丛间,常结小群活动,常停栖于房子、电杆及电线上。在欧洲,灰斑鸠在野外繁衍的区域不广,它们通常聚居在城市聚居区及其周围的公园和花园。
生活习性
鸣声特点
响亮的三
音节“coo-cooh-coo”声,重音在第二音节。
觅食行为
灰斑鸠是非常亲人的鸟类,经常在非常靠近人类居住的地方觅食,常于收割季节在谷仓附近聚集。它们主要以大豆、玉米、
草籽、树木的果实为食,也会捕食昆虫等。在进食时,灰斑鸠用喙啄起食物并直接吞下,然后用发达的砂囊磨碎食物。
社群行为
灰斑鸠是一种群居物种,通常小集群活动,常与其他种类的斑鸠混群取食。白天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常成群夜宿于针叶树上。
种内关系
同一种群里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雄性成员之间经常发生对立冲突,雄鸟和
雌鸟之间也经常发生求偶行为。这种鸟儿不知疲倦地在飞翔中追逐,一边炫耀一边发出颠鸣声,雄鸟会在空中的急速蹿升。
生长繁育
求偶
雄性灰斑鸠的交配展示是一种仪式性的飞行,与许多其他
鸠鸽科的鸟类一样,包括快速、近乎垂直的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后绕圈向下滑行,与翅膀以倒“V”形固定在身体下方。配对成功后,它们就会相互厮磨、“咕咕”地示爱。
筑巢
灰斑鸠的巢结构简单,由最下层粗柳枯枝、上层细的枯枝及草根、植物纤维组成。通常营巢于小树上或灌丛中,也在房舍和庭园果树上营巢。巢甚简陋,由细枯枝堆集而成,距地高多在3m以上,巢外径14~20cm,内径8~13cm。
育种
灰斑鸠的繁殖期4―8月。一年繁殖2窝。通常营巢于小树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15~17日,主要由
雌鸟孵卵,雄鸟多在巢附近休息和警戒维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
亲鸟共同喂养。主要由雌鸟孵卵,雄鸟多在巢附近休息和警戒,孵化期14~16天。维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维,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飞翔离巢。
产卵
灰斑鸠的卵呈椭圆形,灰白色,无色斑。卵的大小为29~34mm×23~26mm,重7~9g。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9年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该物种分布范围广,根据
欧洲现状估计成熟个体的数量约在4000万-7500万之间,由于与
人类活动为它们创造了新的
栖息地,灰斑鸠的总数在稳定增加。
规范管理
2020年10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灰斑鸠进行“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的严格管理。
保护级别
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灰斑鸠评为无危物种(LC)。
2023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潜在危害
灰斑鸠是
寄生昆虫禽毛滴虫的宿主之一,也是鸽I型
副粘病毒科的携带者,两种病都有通过在喂食器上混合并传播给本地鸟类的可能性。鸽I型副黏病毒是危害养鸽业主要的疾病之一,禽毛滴虫则可以影响多种家禽,这使灰斑鸠成为了家禽产业的潜在威胁源,可能会对家禽产业带来经济威胁。
物种对比
灰斑鸠与
珠颈斑鸠成鸟区别:灰斑鸠具半月形黑色领环,珠颈斑鸠颈部斑块为黑白色点斑。
灰斑鸠与
火斑鸠区别:灰斑鸠体色较淡灰,上体色较纯,尾腰与上体色一致。
灰斑鸠与
山斑鸠区别:灰斑鸠体型较小,具黑色颈圈;山斑鸠体型较大,具黑白色条纹的块状斑。
灰斑鸠与
棕斑鸠区别:灰斑鸠体型较大,具黑色颈环,且羽色较浅。
相关文化
在欧洲流传着一个关于灰斑鸠的故事:有一个女仆是一位非常狠心的女人的仆人,她每年给女仆的工资只有18元,于是女仆就像神明祈祷,希望众人都知道她的女主人是多么的狠毒。于是,宙斯就创造了这种鸟,让它向众人传播这件事情。
在日本
江户城年代,灰斑鸠被作为用于训练
猎隼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