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英文简称ISS)是在
美国、俄罗斯两国牵头下,联合欧洲航天局成员国以及日本、加拿大等总计16个国家共同建设、运行和使用的近地轨道空间试验平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
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先进。该站是一个微重力和空间环境下的实验室,主要面向生物学、生物医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
国际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工作始于1998年11月20日,率先发射入轨的舱段是
俄罗斯建造的“曙光号”多功能舱,随后是由美国建造的“团结号”节点舱。国际空间站的在轨建设工作历时12年余,最后一个舱段——多用途后勤舱于2011年3月1日完成对接,标志着国际空间站基本完成大规模组件的在轨组装工作,进入在轨应用与维护阶段。
2022年2月1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宣布,将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延长至2030年。
建造目的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最早是在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在当时,“国际空间站”指的是由NASA管理并负责运营的“自由”空间站计划(Space Station Freedom,简称SSF),该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内容为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载人空间站,用意是在与
苏联的
太空竞赛中反败为胜。
但经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后,直到
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后世完整的“国际
空间站”计划(即本词条所指的ISS计划)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并正式开始实施。
新的ISS计划的目的则是在和平利用的前提下,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空间科学技术,迎接世界范围内航天商业化的挑战,为未来的星际和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研发背景
美苏太空争霸到合作
自1971年起,苏联先后向太空发射并成功投入使用了“礼炮”1号-“礼炮”7号空间站,并于1986年开始发展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
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航天强国,苏联和美国都开始注重
载人航天的应用,步入对空间的初步应用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美国在空间站领域的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苏联,仅仅发射了一座“天空实验室”。
1983年,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美国提出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建设名为“自由”的空间站(SSF,即上文所述里根总统提出的设想),但受技术复杂、费用过高以及风险过大等原因以及与苏联关系的缓和的影响,该计划最终被取消。
在国际形势的缓和,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逐渐开展实质性航天合作的背景影响下,以及航天飞机等新一代航天运载工具的出现所代表的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美苏大规模太空合作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美苏关系缓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表现为航天领域的接触与合作。从 1985 年开始,两国相互表达了重新启动太空合作的意愿。1987 年 4 月 15 日,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的合作协定》,声明两国将在探索太阳系、天文学、太空物理学、
地球科学、
天体生物学、太空医药学以及国际太空法律等领域进行合作。
1991 年 12 月 21 日,
苏联解体,经济因素严重地影响了
俄罗斯航天事业的发展,俄罗斯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太空合作为俄罗斯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出路。而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则希望通过合作了解和获取俄罗斯在
空间站运行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
1993 年 9月,俄美两国签署《美俄太空合作联合声明》,强调两国将在
地球轨道太空站方面合作。
美欧之间太空合作
1975 年 5 月,
欧洲航天局(ESA,以下简称欧空局)正式成立。欧空局主要从事单个
成员国力不能及的大型航天项目,并且,得益于欧空局的存在,西欧航天资源得到集中规划。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欧洲航天实力大大增强,并愈发努力谋求在国际太空发展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1985 年 1 月,欧空局在
罗马召开部长级会议,决议同意应里根总统的邀请参加美国的永久太空站计划(注:此时尚为上文所述SSF计划)。
随着
美国航空航天局从SSF计划转向国际空间站计划(ISS计划),
欧洲航天局承担了国际空间站中的“哥伦布”舱建设任务。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情况
20 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
美苏冷战扩展到
外层空间,以美苏为主导的世界太
空体系开始形成。美国的盟友——
日本、
加拿大等国则在美国的帮助下,进入国际太空体系,并逐渐共同形成太空体系的核心国家。
在SSF计划阶段,日本、加拿大作为美国的盟友与美、欧一同签订合作条约,并延续到国际
空间站计划。
巴西从 1968 年开始正式实施航天计划,在早期发展阶段采取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政策,与
美国、
欧洲开展合作,以积累基础性的技术和资料。在国际空间站计划提出后,巴西作为唯一的
第三世界国家参与其中。
总结
经过多年波折,1993年,参与国际空间站建造计划的
成员国最终确定为美国、
俄罗斯、11个
欧洲航天局成员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英国、
比利时、
丹麦、
荷兰、
挪威、
西班牙、
瑞典、
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
1998年1月29日,各成员国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签署协议,建立了合作伙伴在空间站的设计、开发、运营和利用方面的合作框架。
建造历程、分工
任务规划
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空局成员国、
日本、
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该空间站计划装配13个增压舱,其中6个是用于科学试验的研究舱,1个是为空间站提供初始推进、姿控、通信和存储功能的多功能货舱,以及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最初的大体分工是:
国际
空间站原定2003年竣工,但是由于技术、资金和合作中的相互牵扯等原因,尤其是2003年2月1日的“哥伦比亚”号失事导致航天飞机无法定期发射,所以该计划一再推迟,最终于2011年基本完成大规模组件的在轨组装工作,进入在轨应用与维护阶段。
发展阶段
先期准备阶段
在国际空间站开始建造以前,美国和
苏联(
俄罗斯)首先完成了两国之间的太空对接技术验证工作。首先基于“阿波罗”飞船和
联盟号飞船进行了两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此后又完成了
航天飞机-“礼炮”号空间站的九次对接。这些对接任务解决了因美、苏两国此前在各自航天器的对接机构上所使用技术的不同而造成的对接问题,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完成了最基本的技术验证。
在早期准备阶段,各国对自身原有的
空间站计划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如俄罗斯将原本为“和平-2”空间站准备的舱段调整为国际空间站的舱段,
欧洲航天局在SSF计划中原定负责的部分也调整并延续到了国际空间站的“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舱段。
在轨建设阶段
国际空间站完整的在轨建设过程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于1998年11月成功发射,随后于1998年12月发射了“团结号”节点舱、2000年7月发射了“星辰号”服务舱。2000年10月,首批3名航天员进驻SS,并开始协助
空间站的后续建造工作。
在这一阶段,美、俄两国利用航天飞机、火箭和飞船等
运载工具将组件发射入轨,主要大型组件由28次发射任务运往空间站。
各主要舱段建造顺序与基本信息
组成国际
空间站各舱段的发射时间、与空间站的对接时间,及其负责国家与发射工具如下表所示:
组成和布局
总体结构形式
国际空间站的总体设计采用桁架
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将各舱段和其它各类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其总体布局如图“国际空间站总体结构”所示。
国际
空间站以集成桁架结构(ITS)为核心结构,它用来安装各舱段、
太阳能电池板阵列、热辐射器、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ITS由十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形成一个108.5米(356英尺)长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承载以下五类数个舱段和两类其他结构,构成了国际空间站的完整构型:
舱段详情
国际空间站大体分俄罗斯部分与美国部分,最早发射入轨的两个舱段——
曙光号货舱(俄)与
团结号节点舱(美)对接后,两部分分别以两个舱段为基础进行建造。以下为各组成单元的简介:
舱外设备
除各主要舱段外,国际空间站的集成
桁架上还有为数众多的
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及各种结构。
空间站的外部桁架结构上还有一个“移动服务系统”(Mobile Servicing System 简称MSS),它不属于空间站的舱段,但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构件。它由移动基座和大型机械臂构成。移动基座可以沿着空间站桁架上的轨道在空间站上移动,其上装有“特殊用途机械臂”(SPDM,因由加拿大制造,也称“加拿大臂”)和“空间站远程操纵器系统”(SSRMS)。移动基座为5.7米*4.5米*2.9米的平台,SPDM长3.5米,最大直径0.88米,SSRMS长17.6米,最大直径0.36米。该系统的最大载荷为116吨,在空间站组装和维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在空间站周围移动各类设备和载荷,支持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并可用于连接国际空间站的仪器和其他有效载荷,例如空间站
太阳能板的安装、维护,以及捕获并帮助无人飞船与空间站完成对接等。
2021年,
俄罗斯使用质子M
运载火箭,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机械臂,称为“欧洲机械臂”,长11.3米,承载能力8吨。
运营情况
发射载具
用于建造国际空间站和用于人员/物资运输的航天器包括:
用于执行空间站发射任务的火箭包括:
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此后数年间,国际空间站的载人往返任务一度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载人飞船完成,直到2021年,
SpaceX公司的“龙”飞船与国际
空间站完成对接并运送四名航天员到达。
发射基地
位于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基地和着陆场,也是猎鹰九号发射“龙”飞船的发射基地。
位于哈萨克斯坦,是
俄罗斯联盟号和质子号火箭的发射基地。
位于南美洲东北部的法属圭亚那,最初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创建,由法国航天局和
欧洲航天局共同资助和使用,作为阿里亚娜5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场。
位于日本
鹿儿岛县南部,种子岛东南海岸,是日本最大的火箭发射场,用于发射H-Ⅱ运载火箭。
管理和控制中心
位于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负责管理NASA各领域中心、制定管理政策、评估国际空间站计划项目的各个阶段。
位于美国
休斯敦,运营美国在轨部分(USOS),并与国际合作伙伴控制中心密切协调管理整个空间站的活动。
负责控制美国实验的运行并协调合作伙伴国的在轨实验。
是空间站上科学实验的远程支持中心而不涉及
空间站本体的运营,分别位于位于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埃姆斯研究中心、约翰逊空间中心和格兰研究中心。
位于莫斯科郊外的科罗廖夫,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计划相关机构,负责俄罗斯载人空间飞行活动控制和国际空间站上
俄罗斯部分的运行。
位于
荷兰的诺德韦克,是欧空局最大的机构,是欧洲空间活动的测试中心和枢纽。它负责欧空局空间项目的技术准备和管理,并为欧空局正在进行的卫星、空间探索和
载人航天活动提供
技术支持。
前者位于
德国奥伯法芬霍芬(慕尼黑附近),后者位于
法国图卢兹。二者共同负责控制和运行国际空间站中的欧洲项目。前者负责控制和运行空间站上的哥伦布研究实验室、协调欧洲实验载荷,后者负责控制和运行欧洲的ATV飞船。
是欧洲各国在各自国家空间中心中建有用户支持和运行中心,这些中心负责空间站
欧洲载荷的使用和布置。包括法国、
意大利、德国、
比利时、
西班牙、
丹麦、
瑞士、荷兰等国家均有相关的运行中心。
位于
加拿大魁北克省圣休伯特,是负责空间站上MSS系统设计建造、运行、控制和人员培训的运行中心。
支持在轨加拿大有效载荷的实时运行。
宇航员培训基地
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
欧洲宇航员中心
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 (MSS) 运营综合体
日本筑波航天中心
发射次数
在国际
空间站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执行了37次
航天飞机发射任务,84艘进步号
货运飞船(包括为舱段建设特别改装的几艘),63艘联盟号载人飞船,5艘欧洲ATV飞船,9艘
日本HTV飞船,1艘
波音公司“星际”飞船,30艘
SpaceX龙飞船(载人和无人)和18艘天鹅座飞船。
驻站人员
自从2000年11月,宇航员首次抵达国际空间站时起,国际空间站内始终保持有宇航员驻站,截至2022年底,国际空间站的累计在轨工作时间已经超过8100天。在这8000多天中,有来自20个国家的263名宇航员抵达了国际空间站,其中美国宇航员最多,为161人,其次是
俄罗斯56人、日本11人、
加拿大9人、
意大利5人、
法国4人、
德国4人,其余
比利时、巴西、
丹麦、
英国、哈萨克斯坦、
马来西亚、荷兰、南非、韩国、
西班牙、瑞典和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有1人。
空间站的每个乘组最多为6人,以“远征”(expedition)为名,到2022年底,已经轮换到第68个乘组,即远征-68,成员列表为:Frank Rubio、Dmitri Petelin、Koichi Wakata、Josh Cassada、Nicole Mann、Sergey Prokopyev、Anna Kikina。
到2022年底,国际空间站成员已经执行了257次出舱行走任务,累计舱外行走超过1500小时,其中美国宇航员193次,
俄罗斯宇航员65次。
特别记录
后续规划
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开始进行组装任务。多年来,各
成员国一直在合作维护和升级国际空间站。但该站的技术寿命受到主要结构的限制,包括模块、散热器和
桁架结构。主要结构的寿命受动态载荷(如航天器对接/脱离)和轨道热循环的影响,已经接近寿命期限。
2022年2月1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宣布,将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延长至2030年。届时国际空间站将受控重返大气层,经过烧蚀之后坠入南太平洋的
尼莫点(是地表上距离各大陆最远的位置,又称“卫星坟墓”)。
在退役前的最后几年中,国际空间站将逐渐加强与商业航天的联系,美国宇航局总部国际空间站主任罗宾加滕斯说:“第三个十年是成果之一,建立在我们成功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验证探索和人类研究技术,以支持深空探索,继续为人类带来医疗和环境效益,并为低地球轨道的商业未来奠定基础。我们期待在2030年之前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站的这些回报,同时计划过渡到随后的商业太空目的地。”
相关事件
太空碎片砸中民房
2024年3月8日,一块太空垃圾砸中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栋房屋。事后,房主亚历杭德罗·奥特罗反映发现一块圆柱形的物体砸穿了他家屋顶和地板,无人受伤。随后,该物体被送往
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
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分析。
2024年4月15日,
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确认该物体是来自国际空间站的一块太空垃圾。称这块圆柱形的太空垃圾是由一种名为铬铁的合金金属制成,重1.6磅(0.7公斤),高4英寸(10厘米),宽约1.6英寸(4厘米),是用来固定电池在货物托盘上的金属支架。原本计划于2021年丢弃,并在大气层中完全燃烧尽。NASA表示,国际空间站会对此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原因,并表示会尽可能降低风险,在必须释放空间硬件时保护
地球上的人。房主亚历杭德罗·奥特罗表示,不知道谁来为他赔偿。安装在托盘上的电池属于美国所有,但托盘本身则是日本航空航天研究开发机构(JAXA)发射的。
国际空间站存在隐患
2024年10月10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一份审计报告,揭示了国际空间站面临的一项长期存在的空气泄漏问题。该问题被报告视为当前国际空间站最大的“安全风险”,直接关联到其能否顺利服役至预定的2030年期限。其空气泄漏的具体位置位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其状况已持续了五年。
对此,NASA副局长詹姆斯·弗里指出,泄漏问题由来已久,但美俄双方航天局一直在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识别和修复工作。经过一系列的修补措施,泄漏
速率已经有所降低。为了确保安全,
美国航空航天局要求限制该舱段舱门的开启时间。同时,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也在持续评估所谓的“隐患点”,并在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尽管其中一些可能是无害的表面瑕疵。
2024年10月29日,英国《
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份报告承认,由于长期存在的漏气问题,国际空间站有50处“令人担忧的隐患”和4处裂缝,可能导致居住在上面的宇航员紧急撤离。NASA警告称,其中一些隐患源自同一处气体泄露点。2024年4月以来,这一泄漏点的漏气
速率达到最大值。若国际
空间站出现宇航员被迫撤离的情况,会是其24年载人历史上的第一次。
2024年11月1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透露,国际空间站的漏气问题日益严峻,美俄已要求宇航员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员担心出现灾难性故障,要求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美国
龙飞船增加临时座椅,以备紧急撤离之需。
其他
由于巨大的
太阳能板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向地面,在日出和日落时刻前后,人们可以在地面用肉眼观测到国际空间站的飞掠,它以一个缓慢移动的明亮白点出现,此时空间站仍然能反射充足的阳光,但天空较暗,夜空中的国际空间站会很好观察到。由于太阳能板面积极大,国际空间站是亮度最高的
人造天体。
而在
太阳国际空间站-地球三者位于一条线上时,会出现“空间站凌日”的现象。
参考资料
国际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3-02-12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23-02-12
iss2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