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琦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下桥村,1980年以枞阳县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于1984年获
历史学学士。同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攻读
美国外交史硕士学位,师从美国史专家
杨生茂教授,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国
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史大家
入江昭教授,1999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9年,在美国
卡拉马祖学院任教。2009年加盟
香港大学,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特聘讲座教授。
徐国琦的主要著作包括《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Olympic Dreams:China and Sports,1895-2008,
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China and the Great War:China's Pursuit of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美国外交政策史》(合著,
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此外,他还著有《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一战中的华工》,2011年,
哈佛大学出版社)、《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201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Asia and the Great War: A shared History》(《亚洲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共享的旅程》,201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边缘人偶记》(201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入选《
中华读书报》“2017年度十大好书 ”)、《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华工的故事》(2017年,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201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难问西东集》(2019年,
商务印书馆)。
徐国琦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次重大“危机”,这个“危机”包含了危险或挑战以及机会或机遇的双重含义。他强调,如果中国能够妥善把握这一机遇,就有可能摆脱内外的束缚,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国际社会。他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拥有多个有利条件,包括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愿望,以及一批学贯中西、对国际体系有深刻认识的精英。同时,不利于中国的现存国际秩序也因为战争的爆发而开始崩溃。徐国琦认为,一战是中国政治社会精英面临的史无前例的重大国际事件,它激发了他们的兴奋和着迷。中国人渴望改变传统的孤立主义
世界观,认为一战是加入世界新秩序的绝佳机会。这种
国家主义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展现出的活力源于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文化上的破坏偶像和外交上的
国际主义路线。中国参加一战的短期目标是为了获得
协约国的财政支援,收复
山东省主权等;长期目标则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