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
大型水面舰艇
巡洋舰(Cruiser)是一种为高速巡航和大航程作战而建造的大型水面战舰,不仅能够保卫自己的舰队和海岸线,而且能够威胁对手的舰队和海岸线。这一名词诞生于18-19世纪的风帆舰队时代。英语“Cruiser”实际来自法语的Croix或者荷兰语的Cruisen,意即“十字形”,用来代指在大海上纵横巡航的舰船。在风帆航海时代,任何能够远航并执行巡逻、护航、侦察、封锁和拦截任务的舰艇,都可以叫巡洋舰。在当时执行这类任务的多是比战列舰小而快的舰艇。
19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开始建造近代意义上的巡洋舰。典型代表是1859年法国“光荣”号巡洋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装甲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无畏”型战列舰的发展,产生了战列巡洋舰。在一战后战列巡洋舰被严格限制,巡洋舰进入“条约型巡洋舰”时代。而在1930年后,又分成了轻、重两种巡洋舰。
20世纪50年代, 随着导弹舰载直升机核动力的出现, 巡洋舰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1954年美国改装2艘“巴尔的摩”级巡洋舰,这是世界第一批导弹巡洋舰。1983年美国建成世界第一艘“宙斯盾”防空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号。近期,美国将中国055型驱逐舰称为巡洋舰。但中国专家认为按照排水量来确定是否是巡洋舰并不准确,巡洋舰的称谓意义不大。
发展历史
风帆时期
在风帆战舰时代,那些吨位仅次于战列舰,速度快而火炮不多的战舰就是快速风帆巡洋舰。快速风帆巡洋舰多是单层甲板,有的是二层甲板,装有3根桅杆。例如英国当时的“马其顿”号巡洋舰,装备38门火炮,排水量为1325吨。这类巡洋舰有风就能行驶,在作战时,必须在敌舰的上风口发动攻击,如果风向不对就只能进行“Z”字机动调整方向。在1812年,英国拥有风帆战列舰124艘,风帆巡洋舰112艘。
中国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所在地,就是英国的“康华丽”号巡洋舰。该舰排水量1751吨,采用双层甲板,装有72门火炮。
19世纪中叶到一战
法国在1859年开始建造第一艘铁甲巡洋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随后英国又建造了更大的“勇士”号铁甲巡洋舰。当时这种巡洋舰既有蒸汽动力,又有风帆动力。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奥地利双方舰队爆发了“利萨海战”。当时意大利海军拥有12艘铁甲舰,包括“意大利”“迪波托加洛”两艘铁甲巡洋舰,这场海战标志着从风帆时代过渡到蒸汽铁甲时代,同时奥地利舰队的V楔形横队和撞击战术,引发各国关注。
“巡洋舰”的中文则来自日本。日本在1886年从法国订购的“畝傍”号舰艇,法国人称之为Croiseur,日本将其翻译为“巡洋舰”。当时中国把这类舰艇称为巡海快船,直到清末才引用日本的翻译“巡洋舰”,到了民国时期作为正式的军事用语。
1894年7月25日,日本袭击中国北洋水师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在途径黄海北部海域时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遭遇,黄海海战爆发。国内有学者认为,当时清政府高层对“铁甲舰”的认知发生偏差,一味强调击破对手的铁甲舰,甚至将采购回来的高航速的巡洋舰“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称之为“碰快船”,试图利用航速将对手撞沉。其结果就是没有真正发挥出巡洋舰的真正实力,无法有效应对以防护巡洋舰为主的日本海军。这场海战导致各国海军开始新一轮技术进步,包括大口径速射炮和厚重装甲,而一些”新学派“提出把装备速射炮的巡洋舰作为未来海战主力。日俄战争对马海战中,日本把巡洋舰作为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也证明巡洋舰可以参加舰队决战,发挥“准战列舰”的作用。
一战到二战
“无畏”级的出现,导致当时的主流装甲巡洋舰无论是航速还是火力都处于下风。因此费希尔提出在装甲巡洋舰上发展一种新的巡洋舰。该舰火力和装甲防护仅次于“无畏”级战列舰,同时拥有巡洋舰的航速。这就是战列巡洋舰的诞生。1906年,世界第1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在英国开始建造,该舰排水量17000吨,装备8门305毫米主炮。该舰诞生直接引发德国日本俄罗斯帝国等国的跟风建造。
除了战列巡洋舰,一战前主要军事大国还建造了数量和种类更繁杂的轻巡洋舰。其代表就是英国的“林仙”级轻巡洋舰。相比大型的驱逐舰领舰,轻巡洋舰的防护和火力更好,例如该级舰使用了舷侧装甲带,与舷侧外板结合为一体,取代了过去的防护型巡洋舰的穹甲式防护,成为很多轻巡洋舰设计范本。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经过美、英、日等国激烈争论,最终缔结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美英法意日5个国家的主力舰吨位的比例。而条约内容定义的主力舰,则是完全把各国能够保存的主力舰的名字全都列出来,其中主要是战列舰,另外还有极少数的战列巡洋舰,包括英国的“胡德”级、“声望”级、“虎”级和日本的“金刚”级。
《华盛顿海军条约》重点是限制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这些重型舰艇的数量和吨位,而对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中小舰艇的却未加限制,只是简单地要求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1 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203毫米。而这一规定,引发了各海军大国新一轮的建造巡洋舰热潮。这类巡洋舰被称为条约型巡洋舰,也被称为重巡洋舰。另外在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还开始建造大量轻型巡洋舰,也引发了轻巡洋舰的竞赛。
《华盛顿海军条约》导致在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上出现全面军备竞赛。1930年4月22日英美日法意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其中详细规定了关于巡洋舰的建造问题。条约规定,排水量超过1800吨,主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上,且不能搭载舰载机的水面舰艇为巡洋舰,巡洋舰分为2类,舰炮口径超过155毫米的为重型巡洋舰,舰炮口径低于155毫米的为轻型巡洋舰1936年3月25日英美日法意达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虽然条约对战列舰、巡洋舰各类舰只的最大吨位和炮口的最大口径都做了详细规定,但没能在数量上加以限制,条约签订没有任何成果。
二战时期的世界大多数巡洋舰都是由美国建造的。这一时期的巡洋舰建造主要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技术,但战争爆发后也进行了部分装备技术改进。重巡洋舰主要是北安普顿级、新奥尔良级和巴尔的摩级。北安普顿级和新奥尔良级都是战前建造的“条约型巡洋舰”。在轻巡洋舰方面,主要是亚特兰大级和克利夫兰级日本在退出《伦敦海军条约》后,发现自己仍无力和美国进行造舰竞赛,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数量仍然不够。此外由于日本侵华战争极大消耗其国力,建造巡洋舰的速度大大降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只建造了“阿贺野”级和“大淀”级两种轻巡洋舰。
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世界海军巨舰大炮时代已经结束,喷气式飞机导弹技术的出现,催生水面舰艇使用导弹取代大炮来作为主要舰载武器。1954年美国改装2艘“巴尔的摩”级巡洋舰“波士顿”号和“堪培拉”号,安装新研制的雷达制导的“小猎犬”防空导弹。改装后这两艘舰艇被重新赋予CAG-1和CAG-2的编号,这就是世界第一批导弹巡洋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美国海军核动力、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不断建成服役,而苏联也加快巡洋舰舰载武器导弹化发展进程。1967年阿以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都显示了反舰导弹的威力。苏联海军分别在1980年12月和1982年12月,分别建成“1144型巡洋舰”号和“ 光荣”号两型反舰导弹巡洋舰。面对苏联新型攻击型导弹巡洋舰的巨大威胁,美国海军历经10多年时间终于成功开发“宙斯盾”防空作战系统,并在1983年建成世界第一艘“宙斯盾”防空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号。
冷战后
1994年,美国海军批准了《21世纪水面作战舰艇任务需求陈述》,明确提出用CG(X)巡洋舰取代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1995年美国国防采购局批准进行“舰船概念探索与定义”的投资,“21世纪战舰”计划正式启动。1997年,美国海军提出了DD-21海上火力支援舰概念,随后出台CG-21巡洋舰方案,采用和DD-21通用舰体,取代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实施防空反导任务。2005年3月,《美国海军30年舰队规划蓝图》提出要建设18艘CG(X)巡洋舰。2005年3月,《美国海军30年舰队规划蓝图》提出要建设18艘CG(X)巡洋舰。2010年2月美国发布《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主动取消CG(X)巡洋舰项目,继续发展“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分类
防护巡洋舰
直到19世纪70年代巡洋舰才成为流行的军事用语,当时各国海军主要装备的是由风帆和蒸汽相结合或仅由蒸汽驱动的铁壳船。在19世纪90年代巡洋舰主要分为两种:防护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仅在水线甲板上安装有钢装甲,而装甲巡洋舰除了甲板包覆装甲外,船体两侧也有装甲。当时军舰的技术变化非常快,一方面巡洋舰这类执行侦察、商业袭击和贸易保护任务主力舰艇任务繁重,另外一方面防护性却难以设计。因为当时穿甲弹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巡洋舰加装侧面防护装甲的难度很大。因为过厚的装甲影响了巡洋舰的航速,而厚度不够则起不到防护意义。因此防护性巡洋舰的设计实在水线下的甲板加装装甲,保护发动机、锅炉和弹药库等关键部位,同时在舰体上部进水的时候保持一定的储备浮力。
防护巡洋舰大约发展了15年就停止了,因为防护巡洋舰的防护性和武器装备性能较弱。另外一个原因是牺牲装甲防护也无法提高巡洋舰的速度,因为当时的流体力学研究发现,4000吨一下的防护巡洋舰无法在远海实现高速航行,海浪的阻力会让舰艇速度迅速下降。因此防护巡洋舰必然要增加装甲、武器装备和排水量吨位,回到装甲巡洋舰的路线上。
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的诞生实际比防护巡洋舰还要早一些。1870年后装甲巡洋舰就诞生了,第一个开发装甲巡洋舰的是俄罗斯。马上英国就开发了“香农”级和“纳尔逊”级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在侧面水线装甲最厚处达到22厘米,然后向前后方向延伸时厚度逐渐变薄。同时在船体内部水下甲板增加了7.6毫米的装甲,来保护弹药库和动力装置。这个设计看起来防护性能好,但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速度太慢,无法起到巡洋舰的作用。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取代。
但是防护巡洋舰的问题又迫使回到原有的路线上。19世纪80年代后速射炮的发展,要求巡洋舰再次重视侧面装甲的防护。同时阿尔弗雷德·马汉的著作《海权论》出版,也强调了高速巡洋舰对于控制海洋和作战的意义。 此外技术发展也让装甲巡洋舰用上了性能更好重量更轻的装甲,首先是哈维装甲,然后是克虏伯装甲。能够让装甲巡洋舰获得更充分的保护。
战列巡洋舰
1905年日本对马海战中获胜,也证明了装甲巡洋舰的成功。据战后统计,日本的参战装甲巡洋舰中,“日进”号受损最严重,被击中8次,3门203毫米火炮被毁,但是只炸死了5人,其余90人受伤。其他日本装甲巡洋舰均未遭受严重损坏或大量人员伤亡。“岩手”号被击中 16 次,但船上无人丧生,只有15人受伤。
对马海战的结果引发了各国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热潮。一些国家海军高官认为,装甲巡洋舰的卓越速度可以确保在与战列舰的海军行动中的生存能力。其中英国海军大臣费舍尔就认为装甲巡洋舰比战列舰更能保护英国的贸易和领土利益,他认为“速度就是装甲”的理念促使他创造了战列巡洋舰,也就是拥有巡洋舰速度和战列舰的火力。1906年,世界第1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在英国开始建造,该舰排水量17000吨,装备8门305毫米主炮。
相比英国的战列巡洋舰,德国的战列巡洋舰防护性更好,一般携带更厚的装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表现出了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在被命中多枚炮弹或者鱼雷的情况下仍能保证不沉没。尽管相比英国战列巡洋舰305毫米主炮,德国舰艇的火炮口径要稍小一些,只有280毫米,但德国火炮技术使得二者性能并无明显差别。德国实际对于战列巡洋舰的称呼是巡洋战列舰。
条约型(重型)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条约》重点是限制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航空母舰这些重型舰艇的数量和吨位,而对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中小舰艇的却未加限制,只是简单地要求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1万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203毫米。而这一规定,引发了各海军大国新一轮的建造巡洋舰热潮。这类巡洋舰被称为条约型巡洋舰。这里的排水量是指标准排水量,实际条约的设计是偏向英国和美国,因为英美两国都需要舰艇远洋作战,因此航行距离长,需要携带的淡水食物燃料等载荷就更多,而10000吨级的标准排水量能够满足英美的需要。但英美限制的结果反而是引发条约级巡洋舰的造舰竞赛,特别是日本。条约级巡洋舰在1930年才有了正式的名称——重巡洋舰。
轻型巡洋舰
1930年4月22日英美日法意签署《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排水量超过1800吨,主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上,且不能搭载舰载机的水面舰艇为巡洋舰,巡洋舰分为2类,舰炮口径超过155毫米的为重巡洋舰,舰炮口径低于155毫米的为轻型巡洋舰。无论轻型还是重型巡洋舰,船只标准排水量都不能超过 10000 吨。条约没有最巡洋舰数量的限制,但有总吨位的限制。1933年,“伦敦条约”签订时,日本海军已拥有“古鹰”、“妙高号重巡洋舰”、“高雄”3级12艘重巡洋舰,依据条约规定,日本不能再建造重型巡洋舰。为此,日本采用了一种“钻条约漏洞”的策略,在计划建造的“最上”级上仅安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冒充轻巡洋舰,但在设计中却考虑到换装203毫米主炮的需要。1937 年,日本宣布退出“伦敦条约”后,四艘“最上”级全被改造成重巡洋舰
导弹巡洋舰
1955年,美国军队两艘“巴尔的摩”级巡洋舰“波士顿”号和““堪培拉”号被改造成世界第一批导弹巡洋舰。现在美国海军将导弹巡洋舰定义为水面战斗舰艇,是一种能够执行对空防御 (AW)、反潜 (USW)、水面火力支援 (NSFS) 和水面作战 (SUW) 舰艇,能够支持航母战斗群、两栖部队或独立作战,并作为水面舰艇小型编队的旗舰。 巡洋舰一般配备巡航导弹,赋予它们额外的远程打击战能力。 一些巡洋舰具备弹道导弹防御 (BMD) 能力。
现役型号
美国提康德罗加级(18艘)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反舰导弹饱和攻击,开发了“宙斯盾”系统。“提康德罗加”级是第一种装备该系统的水面战舰。“提康德罗加”级从1976年4月开始设计,开始被称为驱逐舰,在1980年被改称巡洋舰,其舰体和动力沿用了“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设计。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军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进行中期作战能力升级,即“巡洋舰现代化计划”(CMP),主要增强该级舰艇在弹道导弹防御(BMD)、协同作战能力(CEC)、区域防空指挥能力(AADC)和远程对地攻击这四方面的能力,计划将所有“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宙斯盾系统,全部提升至“基线6C”水平。每艘舰艇的改装成本初步估算为2.25-2.69亿美元。2008年8月,“邦克山”号成为第一艘改装完成的舰艇。
2022年9月,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顺化”号和“安齐奥”号退役,美国军队巡洋舰舰队规模缩减到18艘。这两艘舰原本是美国海军巡洋舰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但由于成本持续增长,美国海军取消改造计划将其直接退役。2023年3月13日,美国国防部称希望在2024财年再退役5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基洛夫级(2艘)
“基洛夫级”(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在设计时频繁发生变化。在1969年,“基洛夫级”设计偏向反潜类型。但是由于当时反应堆功率小,排水量有限制,其设计工作进展缓慢。后来取消了排水量限制,“基洛夫级”设计迅速膨胀为巨型舰艇,需要搭载SS-N-14(URPK-3/4型)火箭助飞鱼雷、SA-N-6(S-300F型)防空导弹、P-700花岗石导弹(P-700型)巡航导弹这些大型装备,最后在1977年6月被归类为“核动力导弹重巡洋舰”。虽然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这种巨型舰艇自身生存能力很差,不可能威胁美国军队的核动力航母编队,但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仍然坚定支持,还亲自指示给“基洛夫级”的核动力增加常规辅助动力。
苏联试图将“基洛夫”级设计成一种各方面性能突出的超级战舰,但结果并不成功,造成价格急剧上升挤占了大量的资源。而从建造上看,当时苏联解体已经进入倒计时,造成零部件生产质量极差,大批需要返工,延长了工期,导致1144型巡洋舰建造时间普遍偏长达到6-12年。1986年苏联军事总检察官向国防部长提交的报告中曝光了“基洛夫”级巡洋舰的问题。
目前俄罗斯海军有2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和“彼得大帝”号。2013年,俄方开始断断续续对“纳希莫夫海军上将”进行技术升级,2022年2月17日俄方透露“纳希莫夫海军上将”技术升级完成,即将移交俄罗斯海军。俄方透露“彼得大帝”号巡洋舰也将进行类似升级。
光荣级(2艘)
1971年,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提出设计一种可以搭载8枚SS-N-12(P-500型)反舰导弹的攻击型巡洋舰。当时设计师以“卡拉”级(1134B)型导弹巡洋舰为蓝本改装,能搭载6枚导弹。1972年苏联政府下令按照这个创意设计新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11976年11月,苏联开始建造“光荣”级导弹巡洋舰首舰“光荣”号,该舰总共计划建造4艘,但在苏联解体前之建造了3艘,第4艘终止建造。
2022年2月23日,俄罗斯海军的三艘“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和“乌斯季诺夫元帅”号都在爱琴海周边活动对抗北约航母战斗群。2022年4月14日,俄罗斯国防部称其黑海舰队旗舰、“光荣”级导弹巡洋舰“莫斯科”号起火并导致舰上弹药爆炸,该舰严重受损,在被拖曳回港的过程中沉没。而乌方称是乌军使用“海王星”巡航导弹重创了黑海水域的“莫斯科”号巡洋舰。“莫斯科”号原来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首舰“光荣”号,在2000年更名。
实战经历
一战战例
二战战例
二战后战例
退役型号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风帆时期
19世纪中叶到一战
一战到二战
冷战时期
冷战后
分类
防护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
条约型(重型)巡洋舰
轻型巡洋舰
导弹巡洋舰
现役型号
美国提康德罗加级(18艘)
基洛夫级(2艘)
光荣级(2艘)
实战经历
一战战例
二战战例
二战后战例
退役型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