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猴(学名:Macaca cyclopis),
猴科,猕猴属动物,别名:岩栖猕猴、黑肢猴、台湾猕猴。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体型与猕猴相似,
雄性体长44-54厘米,
雌性体长36-45厘米,体重通常为5-12
千克。该物种的毛发柔软,冬季为深灰色,夏季为棕绿色;腹部皮肤略带蓝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为灰黄色,头部圆润且具有厚毛,两颊有浓密的须毛,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尾基部为橄榄色,端部为灰色,尾中部有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的东北部、西南部和中部,为中国特有种。被引进
日本。台湾猴栖息于沿海多岩石的草地及林区,但由于
人类活动,主要局限于内陆山区的针叶
阔叶混合
温带密林,居住于岩洞或岩石间。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
由于大量捕猎、森林伐木对台湾猴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数量稀少,2015年,台湾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台湾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台湾猴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形态特征
台湾猴体长
雄性44-54厘米,
雌性36-45厘米,尾长26-46厘米,体重一般在5-12
千克,但有些成年雄性体重可能超过18千克。台湾猴体型与
猕猴属相似,雄性体型比雌性体型大。毛发柔软,冬季为深灰色,夏季为棕绿色;腹部皮肤略带蓝色。头部圆润且具有厚毛,两颊有浓密的须毛,顶毛向后披。面部比较平坦,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为灰黄色,耳壳小。四肢接近黑色,尾粗而蓬松,尾毛浓密,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有明显的黑色条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台湾猴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省的东北部、西南部和中部,为中国特有种;被引进
日本,引进的野生
亚种群已在日本的四个地方建立起来:大岛(
东京南部)、野岛(
名古屋市南部)、歌山县(大阪南部,在那里它与猕猴杂交)和
下北半岛(
本州岛北部)。
栖息环境
台湾猴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是一种岩栖性猴。生活在
台湾岛南部靠近海滨的森林和多岩地区,所以外国常称台湾猴为“台湾岩栖猴”。分布范围广,低至海岸森林,高至海拔三千米以上的竹林和高山针叶林地,都曾发现它的踪迹,其中以千米高的原始阔叶林中最多。
生活习性
活动习性
台湾猴昼夜都活动,半地栖,且常用四足爬行,行动敏捷,该物种可以在海岸上几乎无法接近的岩石上非常敏捷地行走,或在树上跳跃,相互追逐,也擅长泗水。
台湾猴通常群居生活,一个群体里有多个
雄性和
雌性,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还存在由幼猴组成的亚群体。该物种婚配为一雄多雌制,每个群体由一只成年雄猴统领。小群数量5-6头,大群30-50头。
觅食习性
台湾猴在觅食时使用颊囊携带食物。台湾猴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野果、树叶、昆虫,
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和蛙类,有时还会去袭击村民的庄稼,盗食瓜果、谷物。由于与游客接触变多,台湾猴也食用人为加工过的食品,如:
水煮玉米、
薯片、饮料、糖果、饼干等。台湾猴通常在树上睡觉,或中午在岩洞内休息,到了清晨和傍晚时间才成群结队地觅食。
交流行为
声音交流:台湾猴的声音交流有年龄特异性差异、性别间差异和等级使用差异。当非群体成员接近时,台湾猴会发出“尖叫声”,听起来像“kyaw-kyaw”的声音。警报信号叫声主要由亚成年
雄性和
雌性发出,雄性领袖从不发出该种叫声;成年雌性和幼猴通常会发出有音调的尖叫、咕咕声和咕哝声来回应喂食者,而成年雄性只会发出低沉的咕哝声。另一方面,成年雄性不会使用尖调的叫声或接触时发出咕咕声,但成年雌性会发出这些声音。台湾猴会发出一些特定的叫声,列如呼噜声来和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占主导地位的雄猴也会发出一些咆哮声等用来恐吓群体内的成员或其他群体或其他物种的成员。
视觉交流:台湾猴会嘴唇缩回以露出牙齿并咬紧牙关,来起到安抚信号的作用,以减少在被攻击时遭到的攻击;也会做出有攻击性的表情:张开嘴巴但遮住牙齿凝视。
触觉交流:梳理、玩耍、打斗、交配等。
其他行为
台湾猴性情暴烈,爱抢食,爱打架。同时又极善于跳跃,常常在树林间跳跃追打,动作非常敏捷,利用粗而多毛的尾巴作平衡。精于游泳,靠前肢“狗爬式”地划水前进,也会直立起来涉水行走。一遇情况告急,猴王立即尖叫一声,颂刻间群猴便逃之天天了。
生长繁殖
台湾猴全年都可发情,交配季节性不强。在发情期间,
雌性的尾巴底部、臀部和大腿背部处会红肿。台湾猴的出生有很强周期性,出生集中在3月至10月,出生高峰期在5月和7月达到顶峰。幼猴出生的周期性通常与降雨、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有关,还可能和族群有关,同一
栖息地内的不同族群可能有稍微不同的出生周期。5-9岁的雌性通常每隔一年生育一次,年长的雌性每年生育一次。台湾猴的月经周期为16-49天,妊娠期约为163天,每次怀孕只生一个后代。幼猴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400克,在大多数台湾猴中,哺乳期大约持续一年。5-6岁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年轻猴子通常在两年后独立,
雌性可能会与母亲保持终生联系,在成熟期开始时留在出生的群体中,但
雄性在青春期前不久就离开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以母系为基础的等级支配制度。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台湾猴个体数量1980年代估计有7250只,2015年猴具体数量未知,但数量趋于稳定,不分散,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台湾猴曾经遍布中国台湾,但现在因人类的农业活动,破坏了
栖息地,对其
种群的造成威胁;狩猎是对台湾猴造成威胁的重要原因,台湾猴被杀死作为食物、
药物制剂专业、被当作宠物和用于科研实验。
保护级别
2015年,台湾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台湾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台湾猴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
建立台湾猴保护区,由于台湾猴只分布于台湾,故保护区只在台湾设立,1984年台湾当局提出保护策略,先后建立起二水台湾猕猴保护区、台东台湾猕猴保护区、垦丁保护区;除此之外还有大武山保护区,玉里保护区、利嘉保护区、茶茶牙赖山保护区、阳明山保护区、插天山保护区、雪霸保护区、太鲁阁保护区、出云山保护区。
主要价值
台湾猴因其生活方式和适应性强而成为受欢迎的动物园动物;除此,它们在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也很有用,因为它们在生理学和疾病易感性方面与人类相似。
主要危害
因为台湾猴居住地区的旅游业增加,与人类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台湾猴感染的
寄生昆虫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它们还经常掠夺庄稼,给农民造成损失。与游客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
相关事件
台湾猴也有
白化病个体,全身被白色长毛,四肢和尾巴中部颜色较暗。
台湾博物馆藏有一个标本。1977年
中央山深山中捕获一只,取名“美迪”,由
台北市一位市民饲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