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成善,1951年11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现成都理工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会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副主席、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ICDP-CHINA)副主席和国际地科联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
王成善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现成都理工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王成善于1981年10月起在成都地质学院留校任教,曾先后担任成都地质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理工学院)副校长、校长等职。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2004年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王成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王成善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2022年9月,王成善出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2023学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
王成善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沉积学,在白垩纪古环境和古气候、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等方面取得许多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提出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事件等原创性认识。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截至2024年10月,王成善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8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一)、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排名一)、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一)、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奖一、二等奖(排名一)、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一)等奖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李四光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美国地质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成善,1951年11月2日生于哈尔滨万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1977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前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后,远赴西藏昌都工业局工作,从此与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结缘,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王成善于1978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于1981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王成善从1981年起在成都理工大学找矿系任教,1987年9月至1991年4月任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1991年4月至2001年9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2000年4月,王成善联和一些科学家申请的第十五届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西藏自治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召开。2001年9月至2003年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国际地科联联合古陆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等职。2001年,他和同事主编的《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被国务院学位办推荐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2002年,王成善担任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463项目主席。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2004年至2024年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王成善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
2006年,王成善担任973计划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和“松科一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成果促成了2009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总部批准“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连续高温分辨率陆相沉积记录与温室气候变化”。2006年、2007年,王成善教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王成善担任中国地调局青藏专项项目“青藏高原古地磁测量与古大陆再造”的负责人。2008年,王成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和美国科学家合作的论文《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历史的约束》。同年5月16日,王成善撰写了对5·12汶川地震灾害的科学分析材料,分析了地震发展趋势,为当地政府部署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支持。2011年他所申请的“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国家973项目获得批准。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王成善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2022年9月,王成善出席中国地质大学2022—2023学年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2023年10月28日,王成善出席了以“开放 融合 携手 共赢”为主题的第一届国际天然铀产业发展论坛大会。2024年11月17日,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市正式入列,王成善认为,要通过建立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发起由中国牵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大科学计划,凝聚全球科学家的力量,使“梦想”号成为改变人类地球科学进程的利器。
研究方向
王成善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大地构造研究,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分析、高原隆升机制以及大陆古海洋学,重点研究地域为中国地学领域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演化机制、高原油气资源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成果;并积极进行大陆古海洋学研究,并领导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463),开展白垩纪大洋富氧问题研究,拓展了白垩纪研究的新领域,预计成果将大大增加对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方面的认识。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截至2024年,王成善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7项排名第一,2项第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7篇(SCI收录14篇,EI收录13篇、ISTP收录1篇,GEOREF收录58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8部,其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办审定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1部。
学术交流
科研项目
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期刊
参考资料
书籍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2004年王成善的学生中国青年地学家胡修棉成功申请到首个青年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2009年,他的学生刘志飞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刘志飞是沉积学专业中涌现出的第二个“杰青”。2012年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唐菊兴获得国家特等奖。
王成善从教三十余年,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一直承担着《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沉积盆地分析》、《地球科学进展》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他讲授的针对沉积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常常吸引来大量其他专业的学生。王成善和同事共同主编的《沉底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被国务院学位办推荐为全国百部研究生教材。 多年来,王成善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人。“严”与“宽”是他执教的两个主要特点。“严”指的是他对硕士、博士的遴选和培养极为严格。他年年招研究生,从未间断,但把关极严,优中选优。他对人才培养的过程更是一丝不苟。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是王成善教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领域,他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到青藏高原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他的研究生几乎都有过在青藏高原学习、工作的经历。2009年他带研究生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一名研究生对一个地质现象观察不全面,他就和这名研究生一起爬上海拔5400米的山顶复察。王成善的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被严格要求的经历,但学生普遍感觉,跟着王老师虽然“苦”,但能学到真本领,所以感到很“值”。他对学生的“宽”更令人羡慕。王成善】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坚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研究氛围,坚持引导学生不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他经常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他的“宽”、“严”相济,使学生获益匪浅,他的学生中陆续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部级领导和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等杰出人才。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王成善为推动羌塘盆地成为中国油气勘探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大学评)
王成善是中国地球科学教育名师和优秀的地质学家,在深时古环境与古气候、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和含油气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中国地质大学评)
王成善是优秀的地学家,也是中国地学教育名师。(《中国科学报》评)
参考资料
院士名单与简介.中国科学院.2024-11-18
王成善.成都理工大学 .2024-11-18
机构设置.中国地质大学紧缺矿产资源勘察协同创新中心.2024-11-18
王成善受聘吉林大学双聘院士.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24-11-18
王成善教授主要事迹材料.新浪教育频道.2024-11-18
沉积学家 : 王成善(20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11-18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在长春召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在长春召开.2024-11-18
全国铀成矿理论与攻深找盲技术方法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2024-11-18
我校承办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4-11-18
一、工作经历.中国地质大学.2024-11-18
深时古气候:将今论古或将古论未来.吉林大学新闻中心.2024-08-21
王成善教授:地学殿堂的“朝圣者”.科学网-手机版.2024-08-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研究方向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学术交流
科研项目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期刊
书籍
人才培养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