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拉丁学名:Silurus meridionalis),原名:南方大口鲶,为底层温水性肉食鱼类。别名:河鲶、叉口鲶、鲶巴朗、大河鲶、大鲶鲐。大口鲶的体重一般10-20
千克,最高可达50千克。体长一般28-35厘米,最长可达60厘米。其体表光滑,没有鳞片,头部宽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长扁,皮肤富有粘液。眼睛小、嘴巴大。口裂末端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每侧有两个鼻孔,上下颌有向内倒钩的细齿。成年鱼有2对须,幼年鱼有3对须。
胸鳍较粗糙,无锯齿状缺刻。肠较短,有胃。腹部有黑色小点。臀鳍的长度可与
尾鳍相连。尾鳍上叶长于下叶。
大口鲶分布于中国珠江、闵江、
湘江、
长江等水系。其为底层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欢栖息于敞水水体。
2011年,大口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级为无危(LC)。2015年,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级为无危(LC)。大口鲶不仅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风味食品。其具有生长快、饲料来源广、不易发病、抗寒性强、养殖范围广、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的特点,是中国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形态特征
大口鲶的体重一般10-20
千克,最高可达50千克。体长一般28-35厘米,最长可达60厘米。其体长为体高的4.8-6.4倍,为头长的4.0-4.7倍。头长为吻长的3-3.7倍,眼径的10.6-12.8倍,眼间距的1.7-2.2倍,头宽的1.2-1.4倍,口裂宽的1.3-1.5倍。
大口鲶的体表光滑,没有鳞片,头部宽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长扁,皮肤富有粘液。眼睛小、嘴巴大。眼的间隔宽且平。口裂末端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呈广弧形。唇薄,口角处唇褶发达,上、下唇沟明显。每侧有两个鼻孔,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呈圆形。上下颌有向内倒钩的细齿,形成半月形齿带。下颌的齿带中央分离或者分离不明显。成年鱼有2对须。上颌须长度可达到
胸鳍基部后方。下颌须短,一般不易看到。幼年鱼则有3对须,但它会在幼鱼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消失。鳃孔大,鳃的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稀疏、短粗。鳔肥厚但腔较小。胸鳍上有一个硬棘,棘的前缘有2-3排颗粒状的突起,较为粗糙,无锯齿状缺刻。肠较短,有胃。腹部有黑色小点,呈灰白色。背部、体侧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臀鳍的长度可与
尾鳍相连。肛门位于臀鳍起点的前方。尾鳍中间向内凹,上下叶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呈斜截形。鳍呈灰黑色。
大口鲶的体色因为体重、环境和食物的不同而不同。刚从膜里出来的幼鱼苗体色呈透明,逐渐变为淡黄色、灰黑色和纯黑色,幼鱼呈淡黄色,成年鱼体色则呈现出淡黄色、灰黄色、灰黑色、黄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口鲶为中国特有物种,自然分布于中国的
珠江、闵江、
湘江、
长江等水系,在中国中南、华东、华南等地也有广泛的人工养殖。
栖息环境
大口鲶为底层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喜欢栖息于水流平缓、水质清新的敞水水体。池塘养殖的大口鲶栖息于池塘的边缘、四个角落以及深水区域。
大口鲶也为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
摄氏度,生长适宜温度为12-31摄氏度,最适宜生长温度25-28摄氏度。低于18摄氏度和高于30摄氏度时生长缓慢。低至8摄氏度时并不完全停食,但高至32摄氏度时完全停食。人工养殖的生存温度为20-30摄氏度。
大口鲶在中国南北方能自然越冬。不耐低氧,当水中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生长速度快,每升3至4毫克以上生长正常,低于每升2毫克出现浮头,低于每升1毫克窒息死亡。适宜水体pH值为6.0-9.0,最适范围为7.8-8.4。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大口鲶白天多集群潜伏在池底弱光处隐蔽,夜晚分散到整个水域中活动觅食。
3月初沿江河上溯做产卵洄游,9月份又陆续洄游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中,多在池底活动,只到了深秋时节的晴朗天气才集群到水面上来“晒太阳”,出现群众中流传的“
鲇形目晒背”现象。
大口鲶在晴朗和少云的条件下,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规律。在阴雨和雨天的条件下,摄食规律不明显。
觅食行为
大口鲶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
捕食各种鱼虾和水生昆虫。同类相残现象严重。
野生的大口鲶主要吃各种野杂鱼、
泥鳅、蚯蚓、蚌肉、家鱼苗种、水生昆虫及一切可捕捉的水生动物和动物尸体等,能吞下相当于自身体长1/3-2/3的别种鱼种。其捕食采取先隐蔽等候,等饵料动物靠近时,突然袭击的伏击式,成功率极高。
人工饲养条件下,其喜欢摄食活的野杂鱼、家鱼苗及
水蚯蚓,也吃冰鲜鱼块、动物尸体、禽畜内脏、血块等。其不会浮出水面抢食。最适合进口的是
草鱼、鲤、鲫鱼种。幼鱼驯化后,也食人工配合饵料。
生长繁殖
大口鲶在自然水域下,4岁龄开始性成熟。其卵为沉性卵,呈油黄色,有较弱粘性。可在附着物上孵化,每千克雌亲鱼可产卵3000-5000粒。其产卵水温需为18-26
摄氏度,最适产卵水温20-23摄氏度。其通常在夜间产卵,次日清晨结束。
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可长到500-700克,第二年1500-2500克,第三年3000-4000克。三岁龄后生长缓慢。鱼苗饲养5-6月就可作为商品鱼。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大口鲶被过度捕捞、生存水环境恶化、受到人为活动的入侵和干扰。其自然分布
栖息地也因水坝的建设和使用遭到改造。
保护级别
2011年,大口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级为无危(LC)。2015年,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大口鲶消费市场广阔,养殖经济效益高。其含肉率高、
蛋白质和
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鲜食或加工成风味食品。且其具有生长快、饲料来源广、不易发病、抗寒性强、养殖范围广、产量高、养殖周期短的特点,是中国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鱼苗选育
购买纯正的大口
鲇形目种。大口鲶幼鱼与土鲶幼鱼相似,大口鲶苗种的
尾鳍上叶长于下叶,土鲶苗种的尾鳍上、下叶等长。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的培育池面积2-3亩,底泥相对较少。常选用新开挖的池塘或经过改造的池塘。根据大口鲶仔鱼喜欢夜间摄食的习性,会人为的增放遮荫设备。鱼种培育是大口鲶从吃活饵料转变成吃人工配料的转食过程。前期以
水蚯蚓为主要饲料,其次是相应规格的家鱼苗、绳蛆等。早、中、晚各投喂一次。鱼种达到5厘米的时候,开始进行一半活饲料,一半添加了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转食期日投喂2-3次。当70%以上的鱼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时,逐渐减少诱食剂的用量,到大口
鲇形目种完全适应吃配合饲料。早、中、晚定时定点投喂。
鱼种培育还是同类相互残食最严重的时期。大口鲶会因饥饿而引起残食,故在转食期喂养饲量让每尾鱼都能吃饱,并有适量剩食。在口鲶鱼种完全适应吃配合饲料时期,饲量以吃饱为度。同时严格的将鱼种过筛、分级分池饲养,以免相互残害。
鱼种饲养
大口鲶鱼种饲养适宜的池塘面积为3-5亩,水深2米左右,淤泥厚度不超过10厘米,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放养前先进行严格的药物消毒。后搭配花、白鲢鱼种套养,通过调节水质,增加产量。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每天2次。
捕捞
捕捞:大口鲶的性格温顺,不善跳跃,也不会钻泥,喜成群集团,容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达80%以上,三网过后,基本上能把鲶鱼捕尽。
疾病防治
大口鲶在鱼苗阶段较易患病,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导致成年鱼的数量下降。
烂尾病
主要症状:病鱼
尾鳍及尾柄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发炎、溃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部骨骼外露。
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防止鱼体表受伤。发病时科学选用药物治疗。
斜管虫病
主要症状: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端发白、腐烂。
防治方法:药物防治和泼洒。
粘孢子虫病
主要症状:体表上分布许多白色小点状孢囊。
防治方法:药物泼洒。
其他病症
大口
鲇形目病多以并发症出现,有
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溃疡病、打印病、
肠炎病、水毒病、
车轮虫病、
白点病、锚头病、病、
绦虫病、怀体虫病、
气泡病、萎瘪病、营养性鱼病,以及几种可能由
寄生昆虫、细菌等引起的并发症。
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