𬭶
人工放射性元素
(英文名称Hassium),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Ⅷ族,元素符号Hs,原子序号108号。
1984年,戈特弗里德·明岭贝格(MünzenbergG)等科学家所在的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SI中心)首次合成了𬭶原子,先定名为“108号元素”。1992年,GSI中心建议命名“108号元素”为Hassium,取自研究所所在地德国名(Hassia),1997年,(IUPAC)采用了Hassium作为“108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以纪念发现地德国黑森州。1998年1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召开了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确定Hassium中文译名为𬭶(hēi,音同“黑”)。𬭶理论密度预测高达40.7g/cm3,是已预测密度最高的元素。根据其他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推测𬭶可以和氧气合成四氧化物HsO4,其四氧化物HsO4和氢氧化钠进而可以生成化合物Na2[HsO4(OH)2]。
自然界不存在天然的𬭶元素,只能被人工合成,而且半衰期极短,很不稳定。自从1984年首次合成以后,科学家们只合成了大约100多个𬭶的原子来做研究,所以人类对于𬭶元素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所以用途和具体危害程度还不清楚。
发现历史
发现
1984年,戈特弗里德·明岭贝格(MünzenbergG)等领导的研究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首次进行了𬭶的合成反应。他们在实验室的粒子加速器中以58Fe原子核撞击铅目标体,制造出3个265Hs原子,定名为“元素108”。
IUPAC/IUPAP超重元素工作组在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承认,重离子研究所GSI是𬭶的正式发现者
命名
1992年,德国重离子实验室GSI作为发现者正式提出使用Hassium作为108号元素的名称,取自研究所所在地德国黑森州拉丁语名(Hassia)。1997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决定对101-109号元素英文名称重新命名,承认了108号元素英文名称是Hassium,以纪念发现地德国黑森州。1998年1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召开了无机化合物化学名词组扩大会议,确定Hassium中文译名为𬭶(hēi,音同“黑”)。
结构
​原子结构
𬭶的原子半径预计在126pm左右,电子排布预计是[Rn]5f146d67s2,电子层预测是2、8、18、32、32、14、2。由于7s轨道的相对论稳定性和6d轨道的相对不稳定性,所以6d轨道更容易失去电子而不是最外围的7s轨道失去电子,预测Hs+离子是[Rn]5f146d57s2的电子排布构型,这与其较轻的同系物的行为相反。Hs2+离子预计会类似于Os2+离子,具有[Rn]5f146d57s1的电子排布构型。
晶体结构
类似于同族上方的Os,科学家猜测𬭶应该是密排六方堆积的晶体结构(c/a=1.59)。密排六方晶胞是一个正六面柱体,在上下两个面的角点和中心上,各有一个与相邻晶胞共有的原子,并在上下两个面的中间有三个原子。据计算,纯金属𬭶的体积模量(抗均匀压缩)为450GPa,与金刚石的442GPa相当。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尽管𬭶被成功合成,但是科学家们对于𬭶的许多物理性质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比如沸点、压力或热容等仍然不清楚。皇家理工学院研究,第8族元素成员熔点较高,铁Fe熔点为1538℃;钌Ru为2334℃;锇Os为3033°C,在和它们非常相似的情况下,虽然还没有精确计算出𬭶的熔点,但据预测,在室温下𬭶是固态金属形态。𬭶理论密度预测高达40.7g/cm3,比现在密度最好的锇(22.57g/cm3)还要高上很多。
化学性质
氧化态
与𬭶同族的钌Ru、锇Os具有稳定的+8价,所以预测𬭶也具有稳定的+8价,同样的,预计𬭶也会像同族的其他元素一样显示出较低价的稳定氧化态,如+6、+4、+3和+2。
液相化学性质
挪威的科学家探究出锇Os可以在快速溶剂萃取SISAK装置上进行液相化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求出Os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分配比,实验的成功表明,作为同族元素的𬭶Hs预测也可以在SISAK装置上开展液相化学性质的研究。
同位素
𬭶没有稳定的或自然存在的同位素,被制造出来的几十到一百个𬭶的同位素原子,都是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可通过两个原子的聚变或者更重元素的衰变得到。据报道,有13种同位素的质量数在263Hs到277Hs之间(274和276除外),其中有4种分别是265Hs、266Hs、267Hs和277Hs具有已知的亚稳态,尽管277Hs的亚稳态尚未得到证实。其中对于同位素273Hs,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于1999年声称合成元素118,反应期间出现273Hs同位素核子。他们声称该同位素以能量9.78及9.47MeV进行α衰变,半衰期为1.2秒。该发现在2001年被撤回。这一同位素最终在2010年被合成,而所记录的数据证明先前的数据是虚假的。
这些同位素大部分主要通过α衰变衰变,这是所有可获得全面衰变特征的同位素中最常见的,唯一的例外是277Hs,它经历自发裂变。较轻的同位素通常由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直接聚变合成,而较重的同位素通常是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核的衰变产物。
化合物
第8族元素表现出独特的氧化物化学性质,族上所有较轻的元素都有已知的或假想的四氧化物。它们的氧化能力随着在元素周期表里位置的下降而下降。锇Os燃烧形成稳定的四氧化物OsO4,OsO4与氢氧根络合形成锇酸盐配位化合物[OsO4(OH)2]2−。𬭶在中的位置应该在锇Os的正下方,也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非常易挥发的四氧化物HsO4,同时其四氧化物与氢氧根络合形成[HsO4(OH)2]2−,所以预测+8价的𬭶离子化合物有HsO4,Na2[HsO4(OH)2]。四氧化钌RuO4和四氧化锇OsO4都是易挥发的,因为它们是对称的四面体分子结构,而且它们是电荷中性的;同样,四氧化𬭶也应该是一种非常易挥发的固体。2008年有实验结果表明,第8族四氧化物的挥发性变化趋势为RuO4\u003cOsO4\u003eHsO4。
相关实验
单质合成
以下是世界各科学实验室进行的部分𬭶同位素的成功合成实验。
四氧化物合成
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通过26Mg束流轰击旋转的248Cm靶产生269Hs(t1/2=9s)核素,在载气氦气中加入氧气,为了提供快速充分的氧化,在反冲靶室后连有一个600℃的炉子,形成的挥发性氧化物HsO4在干燥的He/O2气体中经毛细管快速传输到探测器,实验装置和反应方程式如下:
酸碱络合反应
德国GSI中心根据已报道的气相化合物OsO4可以吸附氢氧化钾表面的文献,基于Hs位于Os同族下方,研究了挥发性的氧化物HsO4和氢氧化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人员在探测器上观察到了Hs的沉积,根据这次实验,科学家第一次提出了Hs四价氧化物可以进行酸碱反应,理论上可以和氢氧化钠生成Na2[HsO4(OH)2],反应方程式如下:
理论应用
超重核稳定岛理论
20世纪60年代理论预言在Z=114,N=184附近区域存在着一个稳定核的岛,即“超重核稳定岛”,认为在这个岛内可能存在着半衰期较长的,相对稳定的超重元素。超重元素合成的最终目标是找到“超重核稳定岛”的位置,因此必须合成“超重核稳定岛”上的核素欧洲科学研究杂志上,一位伊拉克科学家通过NuclearMagnetonTheoryof质量Quantization,简称NMT理论计算出𬭶的理论同位素中有20种半衰期很长的同位素,其中有:288Hs(1.08x104y)、289Hs(6.26x105y)、290Hs(2.46x106y)、291Hs(1.86x108y)、292Hs(9.96x108y)、293Hs(1.29x1011y)、294Hs(1.15x1012y)和295Hs(2.63x1014y),他认为𬭶的这8种半衰期时间长达数年的Hs理论同位素属于稳定岛的一部分。
研究局限性
开展𬭶的化学性质实验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自1984年首次𬭶被合成出来以后,𬭶作为超重元素,产额低、寿命短。超重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的截面呈指数下降,因而超重核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长急剧下降。可用于化学研究的超重元素的寿命非常短而且量非常少,很多情况下是每次只能获得1个原子,即所谓的“一次试验1个原子”。因此,超重元素的化学分离是在单个原子层面上进行的,出现1个原子的时间是未知的,因为它的产生是一个统计过程。实际的实验研究需要进行反复多次(数千次)重复相同的化学分离实验,以期达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概率。
在2011年的《科学展望》中,美国核物理学家沃尔特·格雷纳(WalterGreiner)挖苦地表示,在地下深处通过“两三次核爆炸”,或许可以制造出富含中子的原子核,比如𬭶。由于多个全球条约禁止这样做,我们将不得不继续依靠技术,比如用富含中子的48Ca或58Fe光束轰击加速器目标。即使我们必须再等几十年,让下一代核科学家生产出足够的𬭶来填补我们知识的空白,这可能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L).2023-11-30
Hassium.American Element.2023-11-29
CAS.commonchemistry.2023-11-24
Hassium.Pubchem.2023-11-29
..2023-11-24
..2023-12-04
Isotope Basics.National Isotope Development Center.2023-12-04
Six New Isotopes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s Discovered.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L).2023-11-30
..2023-12-05
..2023-12-05
..2023-11-12
目录
概述
发现历史
发现
命名
结构
​原子结构
晶体结构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氧化态
液相化学性质
同位素
化合物
相关实验
单质合成
四氧化物合成
酸碱络合反应
理论应用
超重核稳定岛理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