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沙鸡
沙鸡科沙鸡属的一种鸟
黑腹沙鸡(Pterocles orientalis)为鸟纲沙鸡目沙鸡科沙鸡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和欧洲、非洲等地。
黑腹沙体形比鸽子稍大,体长285~340毫米,属于雌雄幽灵螳螂,雄鸟头顶、颈部和上背为灰色,沾有草黄色,胸灰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雌鸟体为淡沙黄色,头顶有细的黑褐色纵纹,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纹或横斑。
常呈小群活动,善奔跑,也亦善飞行。主要以平原和荒漠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植物叶、芽和昆虫。通常成对营巢于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带。交配系统为社会性单配制,每窝产卵2~3枚,雌雄轮流孵卵,双亲共同育雏。
在2021年新调整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2018年列为无危物种。
分类
近源种
黑腹沙鸡为沙鸡目沙鸡科的鸟类,属于沙鸡属黑腹沙鸡种。毛腿沙鸡指沙鸡目(Pterocliformes)的鸟类,全球仅1科,即沙鸡科(Pteroclidac),沙鸡目包括 2 属(沙鸡属、毛腿沙鸡属) 16 种。它们一度与环颈雉鸠鸽科和鹬类的许多物种归在一起,通过分子研究认为其应当自成一目,属于进化中较早的一支,与拟鹑科鸽形目靠近。在干旱和半干旱环境中生活,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中国有2 属3种,分别是黑腹沙鸡 (Pterocles orientalis)、毛腿沙鸡 (Syrrhaptes paradoxus)和西藏毛腿沙鸡 (S.s.tibetanus)。后2种见于青藏高原。
亚种划分
计有3亚种:西部亚种(P.o.aragonica),分布于西班牙、加拉利群岛和摩洛哥指名亚种(P.o.orientalis),分布于北非中东印度。东部亚种(P.o.arenarius),分布于俄罗斯南部、阿富汗北部和中国新疆。
野外鉴别特征
野外不难鉴别,体形比鸽子稍大,典型沙鸡样子,两性的下胸及腹部有大型黑色或棕黑色块斑,脚有短小退化的后趾。
体态特征
为中型鸟。虹膜褐色,嘴灰褐色,先端较暗,趾灰褐色,爪黑色。
雄鸟
头顶、颈部和上背为灰色,沾有草黄色;下巴和喉栗色,并向颈侧延伸,形成颈环;喉下部有一三角形黑斑,并延伸至颈侧;胸灰色,其后紧接一黑色横带并向两侧延伸至肩部两侧;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为土黄色,具灰色的横斑;腹、两胁、覆腿羽上部和肛区黑褐色。
雌鸟
体为淡沙黄色,头顶有细的黑褐色纵纹,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纹或横斑。额部、喉部为灰黄色而近白色,胸部淡色,腹部珠灰色或污白色,两胁黑褐色,尾下覆羽、覆腿羽以及时上的羽毛均为白色。
雏鸟
刚孵出的黑腹沙鸡雏鸟全身覆盖着浓密而神秘的绒毛羽毛,淡褐色的点被淡白色的线条分隔开,黑色的癍点被黑色的头部白色条纹所包围。 胸部两侧和腹部下方覆盖着均匀的浅棕色绒毛。
量度
体重雄370~470g,雌400~430g;体长雄290~335mm,雌285~340mm;嘴峰雄13~16mm,雌14~15mm;翅雄210~240mm,雌210~234mm;尾雄95~117mm,雌95~97mm;跗雄24~30mm,雌26~27mm。
生活习性
节律
部分为迁徙鸟,春季于3~4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成小群迁徒。东部亚种(P.o.arenarius)在新疆北部及西北部(天山)繁殖,迁徒时途经新疆西南部(喀什)。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分布于哈尔腾地区、前山及安南坝地区的黑腹沙鸡,属于留鸟。在土耳其中东游荡或部分迁徙,在哈萨克斯坦大部分迁徙。在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西北部(包括加那利群岛)繁殖的黑腹沙鸡,从土耳其向东通过中亚南部到中国西北部,向南到伊朗巴基斯坦,一些在中东和印度西北部过冬。
它们常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作长途飞行,到有水源的地方喝水。
活动特点
善飞行,飞行时,两翅扇动较快,速度很快,通常贴地面飞行,且发出“呼呼”声响,飞行数百米即降落。亦善奔跑。饮水动作和鸽相似,将嘴伸人水中,连续吞咽不抬头。
集群
数量分散,多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大群。常集群长途迁飞寻找水源。
鸣叫
飞行时叫声为特殊的durrrll转音或串音。
觅食
主要以平原和荒漠植物小或非常小的种子为食,喜欢豆科、谷物,也吃植物叶、芽和昆虫。主要在地面觅食。
繁殖
营巢
黑腹沙鸡雌雄一起筑巢,但是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在附近负责警戒。通常成对营巢于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带,在地面低注处。实际上不筑巢,仅利用地上凹坑或由亲鸟扒一浅坑即成,内无任何内垫物,也没有羽毛,或仅有少许小圆石在坑内。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小的干燥的植物枝条。
交配
交配系统为社会性单配制,3月中旬即开始配对交配。
产卵
它在3月至8月之间产卵,时间取决于纬度,加那利群岛通常在4月产卵,西班牙俄罗斯大部分时间在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卵的大小为41~49mm×30~34mm。呈圆柱状椭圆形,光滑有光泽,颜色从白色到非常苍白到奶油般的浅黄色,或者绿灰色,甚至微红色。卵上有斑点,有条纹的棕色、黄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和条纹往往集中在一端。
孵化
雌雄轮流孵卵。孵化从产下最后一个蛋开始连续孵化。在白天炎热的时候,它们倾向于在蛋上停留更长的时间,可能是为了防止蛋在孵化完成之前过热。 夜间由雄性孵化,白天由雌性孵化,它们在日出后和日落前轮换孵化职责。
育雏
双亲共同育雏。孵卵期20~25天,早成雏孵出1天后就可以离巢觅食,但无法迁飞饮水,双亲会用腹部羽毛吸水回巢,供雏鸟吸引;7周大的黑腹沙鸡幼雏羽翼丰满,具备飞行能力,在不同地区的研究显示也有在4周或6周即可飞行的情况。7-8周龄时可以根据羽毛进行雏鸟性别分辨,2个月后可跟随亲鸟迁飞饮水。平均寿命为5.6年。
分布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北部阿尔泰、福海、哈巴河、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乐市托里县一带(繁殖鸟)及新疆喀什(旅鸟)。
在世界上分布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非洲西北部、加拉利群岛、小亚细亚半岛中亚、哈萨克斯坦、富韦特文图腊岛、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冬季游荡至亚洲西南部伊朗伊拉克、印度西北部,偶尔到中亚南部、贝加尔湖,以及欧洲意大利德国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500~900m,半干旱的平原草原和半沙漠地带,主要地貌为山脚、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
物种保护
种群状态
该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全球种群数量非常大。截至2018年,预计有13万~26万只成熟个体,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栖息地的半沙漠和草原,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部分被改造成被农田和养牛场,有些地方发展成了城市或工业用地。2007年,Aourir等人调查,由于农业集约化造成的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狩猎,摩洛哥中西部大部分草原栖息地的密度急剧下降。
在欧洲,农业的集约化是对该物种的主要威胁。 开垦牧场和灌溉减少了现有的生境,而清除边缘地区的半自然植被和增加使用农用化学品减少了粮食供应,这些做法可能是造成某些地区灭绝的原因。 在剩余的草地上,过度放牧影响植被的组成和结构,减少食物的供应和覆盖筑巢。土地废弃也是一个主要威胁,因为当放牧被取消时,开放的无树草原栖息地很快就会消失。
保护措施
立法,禁止狩猎;开展救助等。通过检察公益诉讼助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的同时,督促相关行政部门履行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管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乱捕乱挖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保护级别
在2021年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黑腹沙鸡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2018年列为无危物种(LC)。
在中国,黑腹沙鸡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近危(NT)。
参考资料
Black-bellied Sandgrouse. IUCN.2024-11-06
..2023-03-12
黑腹沙鸡.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9
..2023-03-12
..2023-03-12
sandgrouse.britannica.2023-04-10
不要捕杀野生沙鸡,公安接警就抓.微信公众平台.2023-04-30
目录
概述
分类
近源种
亚种划分
野外鉴别特征
体态特征
雄鸟
雌鸟
雏鸟
量度
生活习性
节律
活动特点
集群
鸣叫
觅食
繁殖
营巢
交配
产卵
孵化
育雏
分布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物种保护
种群状态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