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竹叶青蛇
蝰科竹叶青属的一种蛇
云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yunnanensis),蝰科竹叶青属的一种蛇,成体最大全长为1m左右,体型中等。头呈三角形,吻棱明显;头背绿色,上唇色稍浅,眼橘红色;背面通身绿色,腹面色稍浅,尾背及尾尖焦红色,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淡黄(雌性)或红白各半(雄性)的纵纹。
云南竹叶青蛇在201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物种,分布于缅甸、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和中国四川省云南省,主要栖息山区树上或灌丛禾本科杂草间。捕食蛙类或鼠类,卵胎生动物。
形态特征
云南竹叶青蛇是上颚骨具管牙、有颊窝的毒蛇。体型中等,成体最大全长为1m左右,尾长占全长1/5左右。雄性最大体长可达744mm,雌性最大体长可达967mm;雄性最大尾长可达142mm,雌性最大尾长可达163mm。
头呈三角形,吻棱明显。头背绿色,上唇色稍浅,眼橘红色。头被覆细小粒鳞,1对框上鳞最大,左右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8~12枚;鼻间鳞仅略大于其它小鳞,左右鼻间鳞相隔1~4枚小鳞;上唇鳞9~11枚;下唇鳞10~13枚。
躯干细长,尾较长,具缠绕性,背面通身绿色,腹面色稍浅,尾背及尾尖焦红色,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淡黄(雌性)或红白各半(雄性)的纵纹。背鳞颈部19(偶为21)行;中段19行,除两侧最外1~3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肛前15行。
物种发现及分类
KP Schmidt(1925)依据云南腾冲标本描记的云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云南龙蜥)。以其中段背鳞19行,腹鳞数较低,区别于他本人依据福建邵武标本同时发表的中段背鳞21行的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stejnegeri)。Pope(1935)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称竹叶青蛇云南亚种。后中国科学家赵尔宓考虑到背鳞行数在多数蛇种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性状,根据对中国福建(地模标本)、浙江省、安徽、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江苏省吉林省各地181号标本计数的结果——中段背鳞都是21行,仅1号标本(0.56%)为23行,将其与赤尾青竹丝区分开来,由亚种水平提升至种水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缅甸、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和中国四川省、云南省。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400~2600m的山区树上或灌丛禾本科杂草间,喜近水且有丰富的树木和植物植被的生境,生活在山溪附近的乔木、竹子和灌木中。
生活习性
云南竹叶青蛇为夜行性及树栖性。云南竹叶青蛇行动迟缓,靠近时通常会抬起前半身(能够在树木和植物植被中很好地伪装);如果在攻击范围内,会快速咬人。云南竹叶青蛇吃鼠类及蛙类。
繁殖
卵胎生。新生幼蛇通身绿色,尾尖棕红色或白色。幼蛇出生后5天左右,多数完成第一次蜕皮,出生后30天时,可鉴定性别。1龄幼蛇头体长(306.3±26.4)mm、尾长(70.0±6.2)mm、体重(22.5±3.8)g。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云南竹叶青蛇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大小变化未知。
保护级别
2011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无危(LC)。
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云南竹叶青蛇分类单元.sp2000.org.cn.2024-08-07
云南竹叶青蛇.IUCN.2024-08-0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发布调整后的三有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08
..2023-03-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发现及分类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