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漳州古城位于中国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地处
九龙江西溪北岸,现存老城区面积约0.86平方公里,是处于温泉带上的古城,被称为“泡”在温泉里的古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漳州古城自唐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泽州,后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已有1330多年的历史。漳州古城内有漳州文庙、“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庙)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侍王府、东西桥亭及宋等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保存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芗剧、锦歌、漳州木版年画、蔡福美制鼓和八宝印泥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荟萃传统
曲艺芗剧(歌仔戏)、锦歌、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漳州古城还举办“踩街活动”等多种特色民俗节目。漳州古城保留了历史格局风貌,其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漳州古城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唐宋时期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清时期九街十三巷的传统建筑风格。漳州古城核心保护区中,有原住民400多户,原住民经营商铺占漳州古城总商铺数约三分之二。约一平方公里的古城涵盖老建筑、老字号、老生活、老营生等。2013年,
漳州市完成了《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2014年,
漳州市以“科学规划、综合保护、有机更新”为理念启动实施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工作。2021年,
漳州市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城。
2005年,漳州古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同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7年,漳州古城获得“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2年,漳州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历史沿革
漳州古城具有1330多年的历史。
漳州古城始建于
唐朝,
李旦垂拱二年(公元686),朝廷因平定战乱、保卫边境的需要设立漳州郡,治所设在漳浦县,这就是漳州建制的开始。
李适贞元二年(公元786),
漳州府治从漳浦迁入
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今漳州市芗城区),这是漳州城市的开始。
宋代,漳州开始用土搭建子城,周围扩充四里,设置六道门。
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
护城河环绕子城,此为宋河的来历。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在城西南角设置水门,城内可以通船,用木栅围外城,扩充十五里。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51-1162),子城毁坏,将东、西、北三面改筑为土城,开始挖掘外河道,在子城西北增加一条河道入河道,与原来的子城护城河一起用作城内的主要排水渠道。南宋
绍定三年,城墙改为石砌,设置七道门。元代,漳州城市收缩,东西北三面城墙内缩,设置四道门,环城浚濠。城内濠通过二个水闸排入南外濠。
清代,
顺治十三年,重筑城墙,规制与元代相同。
1918年4月,
周醒南对漳州古城进行改造,首期工程便拆除了漳州城墙,利用拆下的城墙石砌筑沿南门溪北岸的驳岸、码头。同时拓宽道路,铺砌石板路面,整饬沿街店面,还将原来的漳州府衙和府仓拆除,建立漳州第一公园。从此基本奠定了漳州古城现今的主要格局。
自2001年始,
漳州市市、区两级政府摒弃了“拆旧建新”和“拆旧建假”的旧城改造模式,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的名城保护原则,按照“点、线、面逐步深入”的先后顺序实施了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片区修缮工程、
漳州台湾路西段沿街立面整治工程、台湾路历史街区(府埕片、文庙片)维修整治工程、芳华南路历史街区修缮整治工程,使历史街区环境面貌得到巨大改善。特别是香港路、台湾路等老街区重焕往日风采,再现富有
闽南地区特色的建筑风韵,2004年荣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3年,《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获
漳州市政府批复。《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设计》确定的总体格局为“一核、一环、两翼、四片”。确定漳州古城总控制面积约115公顷,其中列入保护范围面积26.5公顷、核心区重点保护面积8.3公顷。2014年,
漳州市以“科学规划、综合保护、有机更新”为理念启动实施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工作。2021年,
漳州市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漳州古城位于
福建省东南部,东濒
台湾海峡,与
厦门市隔海相望,东北与
泉州市接壤,西北与
龙岩市相接,西南与
广东省的
汕头市毗邻。漳州古城地理坐标为北纬24°27′—24°37′,东经117°33′—117°43′。漳州古城地处
九龙江西溪北岸,是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也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
地形地貌
漳州古城是漳州市的中心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漳州古城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水稻土,红壤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水文
漳州古城位于九龙江流域,九龙江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自西向东流经漳州古城,九龙江干线长度258公里,流量446立方米/秒。漳州古城处于温泉带上,拥有天然温泉,是中国少数几个有温泉资源的古城之一。
气候
漳州古城气候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一年中60%的雨量集中在3至6月的汛期,汛期有冬春之交。有梅雨、秋雨等雨期。
方位布局
漳州市古城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位于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现存老城区面积约0.86平方公里,其保留了历史格局风貌,其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漳州古城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唐宋时期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清时期九街十三巷的传统建筑风格。
漳州古城北京路是南北走向,北京路地处温泉带,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建立浴池,北京路改建后,修缮了骑楼,开发了温泉度假酒店、温泉民宿、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
漳州古城延安南路是南北走向,延安南路是漳州的一条主干道,是旧漳州城的中心地段。路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店,还保留着“中国工商银行”历史风貌旧楼。中段西侧拥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四大
孔子庙之一的漳州文庙(大成殿),东侧有“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遗迹。
漳州古城香港路是南北走向,香港路北起台湾路,南至博爱西道。路上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有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路的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有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两牌坊间且与打石巷入口处二楼留存有5平方米的空中庙宇——
伽蓝庙。
漳州古城台湾路是东西走向,台湾路东起北京路,横穿延安南路,与香港路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历史商业街区。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西段是
闽南地区风格的民居,街上有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
主要景观
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古城内有漳州文庙大成殿、“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石牌坊、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简大狮避难处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衙旧址、东西桥亭及宋濠等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是漳州古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四大孔庙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文庙位于修文西路,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元、明、清均有重修,历史上,
朱熹、
郑成功、
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
孔子。漳州文庙现存占地面积15000平方,建筑面积2600平方,主要建筑大都为明、清时修建,有仪门、戟门、丹、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
漳州市孔子庙建筑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屋面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其他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漳州文庙是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群,
坐北朝南,进入漳州文庙过了前庭,便是三
开间、戟门。跨过戟门,就到了文庙的中心地带大成殿。
漳州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着孔子坐像,上方有“中华
孔子”牌匾。大成殿始建于宋代,现保存明代建筑风格,为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大殿屋檐起翘显著,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翘起,山花挑出山柱外,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同时也融入北方风格,营造法式特征明显。
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五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石牌坊
漳州石牌坊指的是
漳州市古城内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以及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勇壮简易”和“闽越雄声”两座
清代石坊。石牌坊主要以石坊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坊上遍布雕刻装饰,用阴刻、线刻、
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
鸟纲、瑞兽、人物等。尚书探花坊位于香港路北端双门顶,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
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任南京
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三世宰贰坊位于尚书探花坊北28.5米处,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蒋孟育,龙溪人,万历
进士,曾在漳州结“玄云诗社”,与
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坊宽8.09米、高11米。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易历”。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角支撑坊顶。勇壮简易坊与闽越雄声坊都建于清
康熙年间,是为
福建省提督、左都督
蓝理立。蓝理,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曾任天津等处总兵、福建提督、左都督,挂镇朔将军印。
清代统一台湾的行动中,蓝理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澎湖拖肠血战,救
施琅出重围。清圣祖曾令蓝理解衣而亲抚其,并于康熙四十二、四十五年(1703、1706年)先后御书两匾赐之。
2014年,漳州石牌坊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也称比干庙,位于古城西濠东侧,北向振成巷,南临杨老巷,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也是
漳州府诸县林氏合建的宗祠,故又称林氏宗祠。比干庙原是漳州林氏接待本宗赴考生员来往之所,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纵轴式布局,坐南朝北,原建共三进,南面的月池已填实成拓宽的杨老巷,前进四方亭拆毁改建幼儿园,后殿及厢房改建为小学教室,现存中进四方殿(正厅),除回廊大部残缺外,正殿主体基本保存完整。四方殿
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正脊脊吻为朝天
鳌鱼,垂脊和戗脊均翘角,顶覆红色筒板瓦。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正厅木柱柱墩为瓜形石,木柱柱头抱
铆钉铁无收分,梁、枋均两端收分直接榫铆于柱头(类似穿斗式)。梁、枋之间全以斗栱叠架,穿木为月梁式。与庑廊相隔的梁、枋之间饰斜方格扇,明、次间每间横枋上的铺作出跳三抄(偷心造)托长方形藻井。四方殿整套梁架构造匀称简约,回廊(残存的部分)为轩式卷棚顶,驼墩为雕花斗,驼墩之间短枋凿蝙蝠纹,穿木雕新月形。四方殿四朵角科铺作和四周撩檐下四十朵平身科铺作,组成壮观的观赏视点,每朵铺作由华栱托一组斜昂,平科每组三昂,角科有四昂。各组昂之间饰香草纹镂雕雀替,底层昂嘴豁口成龙头状,上面数枝昂的昂嘴修成斜口,昂肩成驼峰状,侧刻卷草纹,昂头虽略显衰朽,但和其他的木梁架一样,雄浑规整,古朴端庄,保持宋法式的营造特征。
2001年,比干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比干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位于
漳州市市
芗城区古城西出口处,是一个小院落,面积103平方米。院内有一座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主楼一楼为漳州早期革命史展室,主楼二楼为联席会议复原展室和刘谦初房间。附属楼为烽火征程——革命战争年代之中共福建省委组织发展专题陈列展厅,该展厅分为白区党组织、苏区党组织、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党组织三部分进行陈列展示,展厅中还运用雕塑人像、视频、互动查询等方式更好地展示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历史。
2021年,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入选福建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简大狮避难所
简大狮避难所也称简大狮避难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台湾抗日英雄简大狮因在台抗日遭日军追捕,从台湾潜回内地,隐身于处。简大狮避难所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避难所建于1898年,原为漳州简氏族人为接待海内外简氏宗亲而设的
会馆。其
坐北朝南,由前厅、过水廊房、大厅等组成,占地面积约为660平方米。前厅、大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柱,采用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的建筑风格。然而,他后来不幸被清军抓捕后交予日方,最终在台湾英勇就义。
2013年,简大狮避难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化
民俗文化
漳州古城内有有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7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荟萃传统曲艺芗剧(歌仔戏)、锦歌、灯谜、庙会等民间传统文化。漳州古城还举办“踩街活动”等特色民俗节目。
建筑文化
漳州古城保留着“枕三台、襟两河”“九街十三巷”“古龙溪县轴线”“漳州古城1300轴线”“府衙轴线”等古城格局。同时,“以河代城、以桥带门”的建城型制、漳州古城建筑风格既有传承自中原建筑传统的院落大、也有衍生于漳州本地地理环境气候的“骑楼”“竹篙厝”“胭脂砖”“燕尾脊”“圆枋脊”等建筑元素,同时也融合了来自南洋建筑符号和风格。这些共同组成了漳州古城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征。
漳州古城内有杨骚故居、徐氏家庙、小姐楼、番仔楼(小洋楼)、教堂和侨村等特色建筑,完整地保存了
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
闽南地区风格民居等古民居建筑。
影视拍摄
漳州市古城吸引了《云水谣》《芳华里》《红色金融家——高捷成》等众多影视作品前来取景。2019年元宵前夕,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漳州老街:一街连两岸”为主题播出专集节目。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探索·发现》栏目在古城拍摄过专题片。
文化名人
漳州古城的文化名人有明代《东西洋考》作者张燮、“一代完人”黄道周(漳州户籍)、许地山、杨骚、林语堂等。
开发与保护
开发措施
在推进古城保护建设过程中,注重多种“业态”的打造,不断提升老街美食业态,结合民居改造,古城已陆续植入咖啡馆、酒吧、艺术工作室等创意和休闲产业。同事积极引入
漳州市传统项目,加强对炭精画、打白铁、竹编等漳州传统老行当、老手工艺的保护,先后建成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漳州非遗展示馆、林语堂许地山杨骚文学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和漳州南词传习所、漳州非遗产品展销中心、漳州锦歌传习中心等“五馆一所二中心”。
保护措施
2013年,《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出炉。2014年,漳州以“科学规划、综合保护、有机更新”为理念启动实施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工作。在古城保护建设过程中,注重多种“业态”的打造,不断提升老街美食业态,结合民居修缮,已陆续植入咖啡馆、酒吧、艺术工作室等创意和
休闲产业。为了突出“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漳州古城专门成立了专家组和古建旧料采购
工作组。经过近10年200多个大小项目的保护修缮,
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
闽南地区风格民居等三大类古民居建筑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2016年,《漳州古城唐宋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批复。2021年,
漳州市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城。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