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然(1620年—1678年)字弱侯,号龙怀,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名臣、文学家。是
姚孙棐第三子,
姚之兰孙。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进士,改
庶吉士。清顺治时期,任给事中多年,后乞归事亲,隐居龙眠山十年。
康熙时期重任给事中一职,后升左副
都御史。后历任
刑部侍郎、左都御史、
刑部尚书等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去世,终年58岁,皇帝赐予他祭祀和葬礼,谥端恪。
雍正八年(1730年),入祀
贤良祠。
姚文烈与文勋、文然兄弟有“江北三姚”之称,与文焱等有“潜园十五子”之称,与
魏象枢以敢于直言而享有清廉的声誉,被称为”姚魏”。著作有《姚端恪公集》四十八卷传世。
人物生平
崇祯时期
姚文然出生于仕宦世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进士,任
庶吉士。
李自成攻陷
首都后,姚文然从小路赶回
桐城市,隐居
龙眠山。
顺治时期
顺治三年(1646年),因
安庆市巡抚李犹龙推荐,任国史院庶吉士。
顺治六年(1649年),姚文然上疏请求皇帝下令清理刑狱,不要让官员们玩忽职守。除了大赦之外,对于那些值得同情和可以宽恕的案件,允许直接上疏陈述。他还请求重新制定会试落榜
举人的选拔规定,以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他还说,直隶地区与
山东省、
河南省接壤,盗贼频繁出没,难以
跨省追捕。他请求将
保定市巡抚改为
总督,管辖直隶、山东以及河南的怀庆、
卫辉市、
彰德府三府。他还请求皇帝下令各省督抚不要滥用私权任命州县官员。他的这些建议都被下放到相关部门讨论执行。不久后,姚文然被调任到工科。
顺治八年(1651年),
顺治帝亲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按照六个等级进行考核,有升有降。同年,江南和
浙江省遭受水灾,他请求将灾地的漕米改为折算,根据灾情的轻重来决定折算的多少。之后,他又指出新的折漕规定刚刚制定,民众还不太了解。官员们可能会在折算之外额外征收费用,或者在已经征收了米之后又收取折算,或者折算重而运输轻,弊端不一。他请求皇帝下令漕运官员严密监察并严格审查。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顺治十年(1653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犯罪不应被锁禁,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后被提拔为兵科都给事中。顺治十三年(1656年),乞归事亲,回到家乡龙眠山中,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
康熙时期
康熙五年(1666年),姚文然被重新任命为户科给事中。
康熙六年(1667年),他上疏说
四川省、湖广等地的官员借修建宫殿之名,搜刮民间的建筑材料和墓地的树木,应该明令禁止。他还说,购买官方物资,如果是由官方定价,如果有剩余的银两,应该按照规定存放在国库。如果价格是由民众定的,剩余的银两应该还给民众。他还说,案件繁琐滋生弊端,一个部门可以直接解决的事情,就应该由一个部门直接解决;一个疏议可以解决的事情,就应该通过一个疏议来解决。如果各省的财政考核已经报告完成,部门官员在审议时应给予恢复。皇帝都按照他的请求办理。
康熙九年(1670年),考核合格后被提升,被命令以正四品顶带食俸继续任职。按照旧例,给事中提升后应该回家等待补缺。留下继续任职的例子是从姚文然开始的。他和
魏象枢都以敢于直言而享有清廉的声誉,被称为”姚魏”。
康熙十年(1671年),
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事被逮捕到京城,仍然按照锁禁的惯例。他再次上疏论述此事,皇帝下令以后官员赴京接受审查,一律免除锁禁,并将此作为法令。不久后,他被提拔为副
都御史,然后又被提拔为
刑部侍郎。
康熙帝十二年(1673年),调任为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徇私舞弊,皇帝命令姚文然去审查,柯永蓁因此被罢免。他被提拔为左都御史。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上疏说
福建省的
耿精忠、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孙延龄都响应
吴三桂的叛乱,由于中间有阻隔,依赖
广东省。耿精忠的将士以前驻扎在那里,熟悉地形,如果他们与孙延龄合谋,广东的局势就会危险。
江西省与福建、广东接壤,如果他们侵占
赣州市和南安,驿道就会被切断,物资和书信就会受阻。应该驻扎重兵以提供支援。皇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陕西提督
王辅臣叛乱,
河南巡抚佟凤彩因病辞职,皇帝已经同意。他说
河南省靠近
陕西省,流言蜚语很多,佟凤彩深得民心,应该让他尽力工作,皇帝因此留下了佟凤彩。他多次提出建议,特别是请求皇帝注意自己身体健康为本,请求皇帝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孝诚皇后去世后,暂时安葬在
巩华城,皇帝多次去看望,他秘密上疏劝谏,并引用
李世民建造台望
昭陵并接受
魏徵的劝谏拆除台子的事情作为例子,皇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没有生气。
康熙十五年(1676年),被任命为
刑部尚书。当时正在修订条例,姚文然说:“用刀杀人是一时的,用条例杀人是万世的,能不小心吗?”于是他阐明了法律的意图,深入研究讨论,力求做到宽严适度,判决案件有所平反,他就会非常高兴。他曾经怀疑有冤案,争辩没有成功,回家后,他长跪自责。他还因为明朝末年用刑残酷,上奏废除了廷杖和镇抚司的各种残酷的刑罚。
逝世
姚文然为人清廉,在官场上拒绝接受贿赂,晚年更加深入研究生命哲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去世,皇帝赐予他祭祀和葬礼,追封他为端恪。
雍正八年(1730年),入祀
贤良祠。
人物评价
潘江《姚端恪公集序》评价:“公(文然)少即工诗,予犹及见其诸生时唱和之什,大都沉浸醴郁,调高而响亮,可以叶宫商、被管弦。”
潘江《姚端恪公集序》评价姚文然的诗:“甚富蕴藉,醇厚有古风。”“诗词渊雅绝伦,久为艺林传诵”。
人物轶事
为官清廉
姚文然为官,不徇私情,对门生秉公办事,总是予以表扬。他的儿子
姚堂参加会试,被总裁官王清所黜,而王清是姚文然所举之士,撤卷后,王清才知道师子落选,登门谢过,姚文然笑曰:“此足明我两人无私也。君报我厚也,何谢为?”
提联
姚文然为宅第提联,
联语为: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联语劝勉人们在得意时亦应不要忘本,要懂得体恤他人。
姚文然为普济堂提联,联语为: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清代北京城西郊的彰义门外,有一座普济堂,是顺天府收养孤独者的慈普设施。后来事业无继留下了一处空房。由于该堂地处北京西大门的交通要道,城内西出送客的人,大都到这里留步驻马,饮茶话别,此处生章很兴隆。姚文然有一次经过此地看到这种情况,于是题写了副堂联。
个人生活
姚文然的儿子姚士基,曾任湖广罗田知县;姚士必,曾任陕西朝邑知县。
亲属成员
弟弟:姚文鳌、姚文烝、姚文燕、姚文麃(异母)、姚文炱(异母)
妻子:夏氏(夏承春之女)
儿子:姚士堂、姚士基、姚士塈、姚士坚、姚士塾
女儿:夏氏生二女,分别嫁马方思、左之柳;杨氏生三女,分别嫁潘仁樾、左之延、
张廷玉参考文献:
个人作品
姚文烈、文勋、文然兄弟“能文章”,有“江北三姚”之目。姚文然、文焱等“皆以诗名”,有“潜园十五子”之称。有《姚端恪公集》四十八卷传世,包含有《奏疏》8卷、《虚直轩文集》10卷、《诗集》12卷、《白云语录》6卷、《杂著》12卷。其中《诗集》12卷,上起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下至
康熙八年(1669)年,存诗近千首。
早期诗歌
早期诗歌是意气风发的,对现实、人生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诗歌创作情感充沛,格调响亮。
中期诗歌
明王朝灭亡,姚文然首先想到的是以身殉国,但是因家人劝阻而未成。之后,他矢志做遗民来保持忠节,所以曾一度在龙眠山中隐居三年。经历了沧桑剧变,诗人思想发生改变,之前诗歌中昂扬向上的调子转向低沉,诗人在时事艰难的感喟中慷慨以歌,并常常透出悲凉之气。
当时战乱频仍,受苦的是底层的百姓,他们遭受层层的盘剥。诗人此期的许多诗反映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具有“诗史”意义。诗有《土室深》等。
后期诗歌
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姚文然乞归事亲,回到家乡龙眠山中,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这时,姚文然的心境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他内心平静祥和,耽于山林之乐,甚至追求访道求仙的乐趣。诗有《口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