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谟(1933年5月23日—2015年6月11日),男,
汉族,出生于
上海市,籍贯
沅江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机
地球化学家与环境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家谟1956年毕业于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先后担任
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5年6月11日逝世。
傅家谟是中国
地球化学学科奠基人,一生以“学、思,锲而不舍”为座右铭。出版《有机地球化学》《碳酸岩有机地球化学》等著作。共培养出博士、硕士和博士后研究生150余名。先后获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省部委级奖15项。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傅家谟1933年5月23日出生于
上海市,籍贯
沅江市。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地质系统开始从事地质工作。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
叶连俊院士,196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66年由石油部、地质部、
中国科学院联合下达了
西南石油大学大会战任务。傅家谟的倡导和带领下,开始了以石油为主要任务的有机地球
化学的科学研究,于196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填补了中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空白,推动了有机地球化学与石油地球化学的发展。
1970年到1972年间傳家谟与汪本善等参加了石油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西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大队,积极开展西南海相
碳酸岩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1978年西南海相碳酸岩
地层石油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成果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与中国科学院奖。
1984年傅家谟获中国首批“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85年到1988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85年傅家谟倡导的找油找气有机地球化学新指标、新方法及其应用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986年提出要加强横向联系,发挥优势,促进技术转让,随后组织实验室与
南海东部石油公司联合成立了南海
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公司。1987年作为中国
煤成气开发项目主要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同年3月19日主持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被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选为五项重要成果之一。1988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傅家谟所创建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因研究成果突出,人才辈出,在中国科学院批准的17个开放实验室评比中名列榜首。1989年傅家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0年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金牛”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组建
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中毒害
有机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DCs)的生物
地球化学与调控研究。1999年与
清华大学王占生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肖锦教授和盛国英、闵育顺等科学家、水处理专家联合研究自来水厂传统工艺改造技术,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2000年主持广东省分质供水示范工程项目,以
肖贤明为主深入研究饮水安全深度处理工艺和远程质量控制技术,与广州开发区王江川等联合建立广州水杯子公司,在中国发展了近30家公司,推广分质供水技术,完成工程项目400余项,总用户超过1000万户,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2005年担任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并组建了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开展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分析和治理技术研究。2006年研究成果珠江三角洲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傅家谟与
周振研制的中国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质谱仪获
广东省学学技术奖
一等奖。2009年获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人物逝世
2015年6月11日零时55分傅家谟因病医治无效在
广州市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主要成果
新兴污染物的环璄地球化学研究
沉积记录反映POPs的区域污染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傳家谟利用210Pb测年技术对钻孔中的
沉积物进行定年,对珠江三角洲重要水体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多环芳烃、
多溴联苯醚等典型POPs的污染历史、趋势、沉积演化,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综合体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不断增强的
人类活动对区域POPs来源。
圈出了POPs沉积高风险区:傳家谟发现珠江正干广州河段(从白鹅潭至
黄埔区水域)和澳门内港水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已超过
加拿大和美国佛罗里达的海洋和河口沉积物化学品风险评价标准,圈定了两个潜在高风险区的分布范围,深入剖析了高污染区沉积物中PAHs。开创了中国针对水下
沉积物POPs高风险区的研究领域,得到
广东省和澳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开展了电子垃圾处理场所大气POPs高风险及其人体高暴露研究:傳家谟带领科研团队,对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排放和人体暴露水平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电子垃圾焚烧可产生大量的
二噁英,且其成分以含氯和含溴二噁英为主要特征,并录得最高大气二噁英含量,提示高区域存在极高的人体健康风险。
开展了区域与城市大气中毒害污染物的分布与区域污染来源研究:傳家谟科研团队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空气中颗粒相和
气相中的挥发性和
SVoc的大气浓度水平、变化规律、来源类型、赋存特征以及潜在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在大气挥发
有机化合物方面,发现珠江三角洲具有较高的
苯系物含量水平,且存在健康潜在危害。
家用燃煤的黑炭排放系数开展科学研究:傅家谟利用自己建立的家用燃煤模拟实验装置,测定了一套各种家用燃煤方式下,不同煤种燃烧的有机污染物和黑炭的排放系数。
有机污染物分子同位素分析技术
傅家谟建立了
丙酮、甲醛、
乙醛等
羰基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更优良的大气基化合物分子同位素分析方法解决了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量的净化与预富集难点,为PAHs的污染来源与环境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科研手段。从典型土壤和
沉积物中成功分离出黑炭物质和干酪根,发现黑炭是土壤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黑炭和干酪根对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比
腐植酸更强的
吸附容量和非线性。
科研项目
傅家谟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为国家任务高溴联苯醚转化产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人体内暴露研究的负责人。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傅家谟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30余篇。
出版著作
傅家谟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岩有机地球化学》《煤成烃地球化学》和《干酪根地球化学》等,主编和合作主编专著12本。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傅家谟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
人才培养
傅家谟先后到
阿尔巴尼亚、
英国、
挪威、美国、
法国、
德国、
荷兰、
意大利、
日本、
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合作研究、国际会议与讲学。共培养出博士、硕士和博士后研究生150余名。以傳家谟为首的研究团队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22名固定成员中,培养出具有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经历的达10余人,其中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5名。代表性学生有
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晏波。
影响与后世纪念
《傅家谟文集》
《傅家谟文集》于201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从傳家谟的学术论文中,精选了42篇代表性论文全文集中刊出,展示了傅家谟的科研生涯里的卓越成就。
《傅家谟院士》宣传光碟
《傅家谟院士》宣传光碟于2015年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制作,用音影图像形式再现了傅家谟院士的人生。
人物评价
《贵州科学家传记》表示:“他(傅家谟)一生致力于
地球化学科学研究,成功地开拓了石油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毕节市科学技术协会表示:“傅家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是我国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傅家谟.中国科学院教育业务管理平台.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