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英文名:Network)是一部由
西德尼·吕美特执导,
帕迪·桓耶夫斯基编剧,
唐娜薇、
威廉·霍尔登、
彼得·芬奇、
罗伯特·杜瓦尔、内德·比蒂主演的
剧情,于1976年11月27日在美国上映。截止2023年3月25日,该片全球累计票房约2370万美元。
影片根据
美国编剧
帕迪·桓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同名原创剧本拍摄而成,讲述了新闻主播比尔,因妻子离世,精神崩溃、事业下滑,之后被电视台利用,以获得更大利润和更高收视率的故事。
1977年,该影片获得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并提名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等六项大奖。同年,获得第34届
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四项大奖。
剧情简介
妻子的离世,给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的新闻主播比尔(
彼得·芬奇 饰)带来了沉重打击,使他陷入痛苦和悲伤中无法自拔。电视台决定解雇已经无心工作的比尔,并让新闻部主管,也是比尔在公司的好朋友麦克斯(
威廉·霍尔登 饰)通知比尔这一消息。
布拉德利·比尔得知自己即将被解雇后,和麦克斯一起去喝了个烂醉,感叹着行业的不景气和各种不公,比尔想到他在电视台勤勤恳恳多年,现在却要被电视台一脚踢开,他十分愤怒,在第二天晚上的节目上,比尔突然向观众们宣布,自己将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进行自杀直播。
比尔的这一出格举动惹恼了电视台的高层,更让一直对麦克斯心存不满的总裁弗兰克(
罗伯特·杜瓦尔 饰)发现了找茬的机会。之后,UBS便决定立即解雇比尔,但新闻部主管麦克斯认为比尔做了这么多年的主播,为电视台付出了很多,理应给予他一个机会,体面地向观众们告别。而
布拉德利·比尔也表示,自己将在镜头前对自己出格的行为向大家道歉。可是,当电视直播开始后,比尔又一次失控爆发了,在节目上,他直接爆粗口,大骂生活就是一堆屎。
奇怪的是,比尔两次出格的行为虽然有损电视台的形象,但在收视率上却大获全胜,节节攀升。女制片人戴安娜(
唐娜薇 饰)从比尔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说服了弗兰克,成为了比尔背后的推手,决定利用比尔的出格表演来进一步提升收视率,获取更大的利益。结果,在下一次的节目上,比尔更是直接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对整个国家因陷入经济萧条所带来的失业率升高、社会治安恶化、
通货膨胀严重等各种问题作出了一次充满激情的谩骂攻击,并说服他的观众直接“站起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并大声呼喊:我已经疯啦,我再也受不了啦!”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比尔得知电视台的上级企业
集团公司,美国通讯公司将被
沙特阿拉伯的一家大型集团公司收购。于是,在当晚的节目上,他竭力地阻止这笔交易,直接地鼓动其观众给
白宫发电报说:“这希望这笔CCA收购案马上停止!”此举导致电视台的高层陷入恐慌,因为整个集团的债务太过巨大,已经到了必须尽快通过这笔交易才能继续生存的状态。既愤怒又担心被解雇的弗兰克带着比尔面见CCA集团总裁亚瑟(
尼德·巴蒂饰),而亚瑟一阵忽悠,成功说服比尔放弃自己的
民粹主义观点,并开始鼓吹新内容。但观众对这冗长繁杂的内容并不买账,节目的收视率开始明显下降。为了迎合观众,保持电视台高收视率,戴安娜、弗兰克,以及其他电视台的高层管理人员决定雇请
恐怖主义组织,在下一次节目直播时,现场枪杀比尔。
影片最后以这样一段旁白而结束:
这就是霍华德·比尔的故事,他是所知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不够高而被杀的人。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剧本创作
影片虚构了
美国第四大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UBS的故事,剧本灵感来源于
佛罗里达州新闻主播克莉斯汀·查巴克(Christine Chubbuck)在新闻直播节目上当众自杀的事件,当时,这位女主播身患
抑郁症,且与总编不和,1974年7月15日,她在直播时用手枪结束了生命,这一事件震惊了无数美国观众。编剧
帕迪·桓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看到这一事件后,写出《电视台风云》的剧本,以幽默、愤怒、讽刺的方式揭示出美国扭曲的电视文化,并表示:“为了收视率,电视行业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前期筹备
该影片原本由
联美制片公司出资赞助拍摄,后因该公司看过剧本后,认为电影内容太具争议性选择退出。影片编剧查耶夫斯基与制片人霍华德(Howard Gottfried)带着剧本继续联系了多家制片公司,最终,
米高梅同意赞助拍摄。但不久后,联美制片公司又一次改变主意,希望可以与
米高梅共同出资,米高梅电影公司同意了这一请求并给予对方国际发行权,而米高梅电影公司则保有北美及
加勒比地区的发行权,两家公司共同拥有影片的版权。
选角
在比尔一角的选角上,编剧查耶夫斯基考虑了很多演员,他甚至亲自写信给
保罗·纽曼(Paul Newman),邀请其出演比尔,但纽曼拒绝了邀请。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建议邀请
亨利·方达(Henry Fonda)出演,但方达认为这个角色不符合他的性格,拒绝出演。其他在考虑范围内的演员,也都纷纷拒绝出演该角色。最后,
彼得·芬奇应邀参加了该角色的试镜,其本人也凭借之前主演电影《
火烧摩天楼》取得的票房成绩,以及出色的表演能力,拿到了该角色。
对于戴安娜一角,编剧查耶夫斯基也想到了很多演员,工作室则推荐
简·方达(Jane Fonda),但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想让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出演该角色,可编剧查耶夫斯基坚决不同意,最后,经过讨论,该角色由唐纳薇出演。
在麦克斯的选角上,编剧查耶夫斯基和工作室推荐了
亨利·方达(Henry Fonda)、
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等众多演员,但导演力排众议,选择了
威廉·霍尔登,当时西德尼·吕美特注意到威廉·霍尔登扮演的许多角色,都带有一种悲哀凄凉感,而麦克斯这个角色恰好需要这种情感。
拍摄
影片经过两个星期的排练,于1976年1月在
多伦多开拍,在拍摄过程中,编剧查耶夫斯基几乎每天都守在片场,有时他会对演员的表演提出建议。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所有的
焦距和光线的变化都是按步骤进行的,导演很巧妙地利用技术手段使影片拍摄出来的片段不会显得错乱,让观众看起来也很流畅,刚开始拍摄时,影片几乎都是
自然主义的镜头,原本
彼得·芬奇和威廉·霍尔登在第六大街上的夜场戏中,按照设定,应该用很暗的光线,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分镜头逐渐变得比较含蓄和形式化,比较暗的光线却愈来愈显得不自然了。在最后一场戏中,
唐娜薇、
罗伯特·杜瓦尔和三个穿灰色衣服的电视台高管,决定杀死彼得·芬奇的情节,在这里采用的是近似滚筒式的广告灯照明法,也就是让镜头保持不动,将其聚焦在人物身上,这种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画面,阴影会变得不明显,观众能清楚的看到每个演员脸上的神情。
幕后
彼得·芬奇(Peter Finch)在该影片中的表演被影评人认为是“奥斯卡百大经典表演之一”,他也凭借该影片获得1977年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最佳男主角奖”,但不幸的是,1977年1月14日,彼得·芬奇因心脏病发作,死于
洛杉矶,其本人也成为了金像奖影史上第一位去世后获奖的影帝。
影片上映后,该影片编剧查耶夫斯基在一封公开信中回应说:“电视人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受到损害,而应该开始审视自己对公众的责任。”
影片特色
本片是一部具有很强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严肃喜剧,故事背景发生在
美国经历二战,麦卡锡主义,
越南战争,水门事件之后,当时,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恐慌,这种现象在该影片中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影片正是通过刻画一批电视媒介从业者在资本之网中的挣扎与迷失,向人们揭示垄断资本、商业利益对电视媒介,以及电视媒介对普通观众的思维产生的深远影响。影片不仅探讨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媒介从业者及观众异化的话题,同时也对资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当时
美国老一代电视媒体从业者(以比尔为代表)和新一代电视媒体人(以戴安娜为代表)的身上,影片中,比尔因为自己的不幸,将情绪发泄在节目中,意外获得高收视率,但他也由此一步步迷失,直至完全被资本利用,最终走向灭亡边缘,而戴安娜为了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观众的异化,主要体现在影片中观众的的形象总是模糊不清、举棋不定的,电视给人们带来海量信息、巨大便利,同时也使观众产生了极强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观众对外界事物形成了固定的态度和习惯,而电视则渐渐成为了观众认识世界的唯一工具,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心目中唯一真实的世界,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媒体,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其中。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统计时间截止2023年3月25日
注:以上仅为主要获奖(提名)信息,其余获奖(提名)信息未全部列出
作品影响
行业影响
2005年,该影片入选
英国广播公司票选出的100部最伟大的美国电影榜单,名列第73位。同年,该影片中的经典台词“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我已经疯啦,我再也受不了啦!)入选
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电影史百大经典台词”,名列第19位。
2006年,
美国编剧协会评选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1部最佳剧本”榜单,该影片名列第8位。
2008年,美国电影学会重新修订之前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美国电影”榜单,该影片名列第66位。
2011年,英国电影杂志《帝国》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500部电影”榜单,该影片名列第100位。
衍生作品
《电视台风云》被
英国剧作家李·霍尔(Lee Hall)改编为舞台剧,该剧由
比利时戏剧导演伊凡·范·霍夫(Ivo Van Hove)编排,2017年11月,在伦敦
英国国家剧院九百座的利特尔顿剧场首演首演,布莱恩·克兰斯顿饰演霍华德·比尔,米歇尔·道克瑞饰演
戴安娜王妃。2018年12月6日,该剧在百老汇公演,克兰斯顿继续饰演霍华德·比尔,
塔提阿娜·玛斯拉尼饰演戴安娜,
托尼·戈德温饰演麦克斯·舒马赫。2019年,布莱恩·克兰斯顿凭借该舞台剧,获得第73届托尼奖最佳话剧男主角。
票房
截止2023年3月25日,该影片全球票房累计约2370万美元。
作品评价
评价
截止2023年12月28日,影片在烂番茄上,综合75位专业影评人的评价,新鲜度为92%,平均评分为8.3(满分10分),影评人的共识是,“在
民粹主义愤怒的驱使下,在强大的导演、强有力的表演和聪明的剧本的推动下,《电视台风云》对收视率驱动的新闻的辛辣讽刺在40多年后仍然令人遗憾地存在。”在Metacritic上,综合16位专业影评人的评价给出了83分的评分,代表普遍赞誉。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冷莹莹在期刊《
都市家教:下半月》中评价道:“总的说来,《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反映美国新闻制度的写实电影,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对电视媒体为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淋漓尽致的揭露和一针见血的嘲讽了电视媒体的黑幕。”
《
泰晤士报》(The Times)的影评人温迪·艾达(Wendy Ide)评价道:“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资本的操作下,电视台利用一位精神崩溃的主播获取利益,为了收视率而自相残杀的故事,即便是40年前播出的电影,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残酷的现实意义。”
《电影评论和电影评论家》(Rogerebert)评价道:“这是一部丰富有趣的电影,它出色的成就,犀利讽刺的主题,使得它在众多电影中,经久不衰。”
《
卫报》(The Guardian)的影评人菲利普 · 弗兰奇(Philip French)评价道:“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无比完美,也是一部勇敢、直言不讳、说真话的电影。”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评论都给予本片正面评价。
《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影评人保利娜·凯尔(Pauline Kael)认为:“影片中不仅有着太多漫长、唠叨的演讲,还充满了查耶夫斯基不仅是对电视本身,而且对其观众都带有一种自以为是的蔑视。”
《TimeOut》杂志的影评人克里斯·贝提特(Chris Petit)认为:“该影片中充满了太多成年人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并且几乎完全是空洞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评分
参考资料
Network.Deep Focus Review.2023-03-25
电视台风云.rottentomatoes.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