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琮,宋代官吏,字子方,莆田人,生于唐
校书郎黄璞之后代。
赵煦元符三年(1100年)科考中第,成为
进士,随后被任命为
长溪县县尉。在任期间,黄琮以其廉洁正直和对民众的关怀而受到广泛赞誉。此外,他还曾担任多个职务,包括福清县尉、
闽清县知县、
同安区县令、侯官县令以及
泰宁县知县等。在这些职位上,黄琮均表现出色,深受百姓爱戴。晚年因母年迈而告退归乡。
黄琮的父亲去世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甚至无力为其父举办葬礼。长溪县令了解情况后,与其他官员共同捐赠数千缗钱帮助黄琮料理丧事,但他坚决拒绝接受这份资助,坚持步行护送父亲的遗体返乡。服丧期满后,黄琮转任福清
县尉。该县地处山区,有一处名为卢岭的地方,地形陡峭,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交通。黄琮主动出资并倡导修复道路,铺设石板,解决了这一问题,赢得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
后来,黄琮晋升为通仕郎,担任
闽清县知县。在此期间,面对朝廷强制征收巨额资金兴建道藏馆的要求,黄琮考虑到百姓已经穷困潦倒,毅然拒绝执行这项命令,并用自己的薪俸代替全县人民支付了这笔款项。此举使得闽清县的百姓对他极为感激,他们自发筹集资金建立生祠,供奉黄琮。此后,他又先后担任
同安区县令和侯官县令,在这两个岗位上也继续为民造福,再次获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由于黄琮坚持原则,执法严格,导致一些有权势者不满,最终他被调至
泰宁县担任知县。在那里,他同样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坚定的决心。尽管如此,由于某些原因,他在泰宁任职时间并不长,很快又被调离。
明清时期的黄琮,同样是位杰出的人物。
清代兵部侍郎黄琮,云南昆明人,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
进士出身,曾任
编修等职。在
云南省回乱期间,他参与治理团练工作,但由于局势复杂,最终遭到弹劾,一度失去官职。不过,由于他在危急时刻坚守城池,积极筹措捐款,最终得以恢复原职。
同治年间,黄琮不幸遇难,被追赠为右
都御史,谥号文洁。
另一位黄琮,字节庵,广东香山人,通过捐资获得了千总的职位。他在军事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在广州协右营效力,并在
北洋水师系统中担任过多种职务。特别是在
林则徐查禁
罂粟期间,黄琮协助抓获了多名走私犯,为此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然而,他也因为抗击
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为而受伤,虽然伤愈后得到晋升,但在前往新的职务途中不幸逝世。
黄琮在宋代因其清廉和勤政而享有盛名。
宣和初期,朝廷评定县级清官,黄琮位列其中,被誉为“闽部三循吏”之首。他的事迹和品格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尊重。此外,黄琮还撰写了《黄通判文集》,共二百卷,记录了他的思想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