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wǎn](学名:Aster tataricus L. f.),又名返魂草、青菀、青牛舌头花、驴耳朵菜等,是菊科(Asteraceae)紫菀属(Aster)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物种原产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后引种栽培于德国、美国等地。在中国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东部及南部、山西等地,主要生长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阴坡湿地、低山草地、沼泽地以及山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涝、怕干旱。
紫菀植株高40~50厘米。
根状茎斜升,茎直立,粗壮,其基部常有不定根,被稀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全部叶厚纸质,中脉粗壮。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边缘为
舌状花,
雌性,蓝紫色,花柱柱头2分叉,中间有多数
管状花,两性,黄色;
雄蕊5枚。果为
瘦果,呈紫褐色,为倒卵状长圆形,冠毛呈污白色或带红色,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紫菀的根及根茎可入药,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肺虚劳咳、
小便不利等病症。此外,紫菀还是可口的蔬菜,可用来腌渍食用、
熬粥等。
研究历史
名称考证
紫菀是中国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紫菀”首次出现于《
诗经》,在药学类专著中最早见于汉代的《
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后来,“紫菀”一词被作为正名沿用至今;同时,紫菀在悠久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许多别名,如:“紫、紫茜”等都与其根色有关,“小辫儿”一名则与紫菀药材的形态相关。
本草考证
紫菀在《
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唐本草》等历代本草中都有收录,且本草书籍中对紫菀性状的描述与现代中药紫菀基本一致。此外,历代本草所收录的紫菀并非全都是
紫菀属植物,还有将山紫菀即
菊科橐吾属[橐:tuó](Ligularia)植物
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或菊科
女菀属(Turczaninovia)植物女菀(Turczaninovia fastigiata)当作紫菀使用的情况。
形态特征
株
紫菀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50厘米。
茎
紫菀的
根状茎斜升,茎直立,粗壮,其基部常有不定根,被稀疏粗毛,有疏生的叶。
叶
紫菀的基部叶呈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茎下部叶匙状长圆形,基部渐窄或骤窄成具宽翅的柄,中部叶无柄,呈长圆形或长圆
披针形,全缘或有浅齿,上部叶狭小。紫菀全部叶厚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脉被较密的短粗毛;中脉粗壮。
花
紫菀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直径为2.5~4.5厘米;花序梗长,有线形苞叶。总苞长7~9毫米,直径10~25毫米,为半球形。花序边缘为
舌状花,有约20多个,
雌性,蓝紫色;管部长3毫米,舌片长15~17毫米,宽2.5~3.5毫米,有4至多脉;
管状花长6~7毫米且稍有毛,裂片长1.5毫米;花柱,柱头2分叉,中间有多数筒状花,两性,黄色;
雄蕊5枚。
果
紫菀的果为
瘦果,呈紫褐色,为倒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两面各有1或少有3脉。冠毛呈污白色或带红色,长6毫米,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紫菀原产于中国、
日本、
朝鲜等国,也分布于
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后引种栽培于德国、
美国等地。
中国分布
紫菀在中国产于
黑龙江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南部、
山西省等地。
生长习性
紫菀主要生长于海拔400~2000米的低山阴坡湿地、低山草地、沼泽地以及山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涝、怕干旱,尤其在6~7月的营养生长旺盛期遇干旱易造成减产。冬季气温-20℃时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和干旱砂土外均可种植,但以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在粘性土壤中不宜栽培,忌连作。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式
根茎繁殖
紫菀主要用根茎进行繁殖,有春栽和秋栽两种。春栽一般于4月上旬进行,秋栽一般于10月下旬进行。在生产上多用秋栽方式进行繁殖,但在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则采用春栽较多。一般选用鲜嫩、粗壮、节密、无病虫害的紫红色根茎,截成一定长度的小段,每段带有几个芽作为种茎。可用条栽或穴栽方法栽种。
根头繁殖
将带有须根的根头分切,按一定的行距开沟,间隔一定的株距栽种,芽头朝上,覆土并稍加镇压、浇水。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栽种紫菀前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前需深翻土壤并结合耕翻,同时施入腐熟厩肥、
过磷酸钙等,播种前再浅耕,整平粑细后做高并在四周开好排水沟。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冻后,选择粗壮、节密而短、具休眠芽的
根状茎做种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一定行距开沟,种根芽眼向上,按一定株距摆放,然后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稍压实并浇水,此外,为了保温,需要再覆盖一层草。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墙、保苗。
肥水管理
在紫菀的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在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栽种时要注意浇水灌溉,无论秋栽或春栽,在苗期内要适当灌溉,但地面不能过于潮湿,以免影响生新根。紫菀的生长期间一般要追肥,每次可沟施人畜粪水并配施复合肥,同时需要适当的浇灌植株。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立枯病、白粉病、黑斑病等都是紫菀的主要病害。立枯病发病初期,植株茎基部会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倒伏枯死,在植株发病前可喷施
波尔多液进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后逐渐扩展为连片白斑,在发病初期可喷施
百菌清进行防治;黑斑病发病时,植株叶片会产生不规则的褐色斑,随病斑扩大,叶片会枯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虫害
小地老虎、紫苏野等都是紫菀的主要虫害。小地老虎主要危害植株的幼茎、嫩叶等处,会造成植株缺苗断垄,在苗期危害严重,在遭受虫害前需清除紫菀地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的小地老虎幼虫。紫苏野螟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和枝梢,常造成枝梢折断,在遭受虫害前需清园处理枯枝落叶,植株收获后可翻耕土地,用以减少越冬虫源。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紫菀的根及根茎可入药,味苦、辛,性温,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肺虚劳咳、小便不利等病症。此外,蒙医以其花入药,味微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天花、疫热、猩红病、麻疹等病症。
食用价值
紫菀中富含
蛋白质、脂肪、
糖类、钙、磷等营养成分,其嫩茎叶可食用,是一种可口的蔬菜,可用来腌渍食用、
熬粥等。
物种对比
紫菀常与蹄叶橐吾及女菀混淆,被中国历代本草收录其中,当做紫菀使用,但三者的形态特征都有不同:
相关研究
药理活性
有学者研究发现紫菀具有祛痰、镇咳、抑菌等作用。此外,紫菀中含有的表无羁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紫菀氧环五肽C可加速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移行,使其从静止状态进入细胞周期。
毒性研究
紫菀皂甙[zào dài]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其粗制剂不适宜用于静脉注射;有学者通过小鼠实验观察发现,紫菀挥发油毒性大于蹄叶橐吾挥发油。也有学者通过对紫菀功效和毒性的记载和研究推测出蜜炙紫菀与增效减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