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
美国男作家
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美国“垮掉派”文学代表作家,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19世纪末,亨利·米勒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德裔移民家庭中出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父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米勒在懂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游手好闲,消极度日。就算成年之后,他仍然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流浪生活,甚至一度靠自己的妻子从事色情服务才能勉强过活。到了将近40岁,他还不能保证自己的一日三餐。直到42岁,他创作的《北回归线》出版,才为他带来了财富和名誉。从此之后,他一边游历,一边创作,相继出版了《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等多部小说,声望和财富也不断累积。到了晚年,他搬家至洛杉矶,并在那里绘画写作,安度余生,直到88岁患病去世。
亨利·米勒共著有七部小说,另外还创作了许多书评、游记、回忆录、书信集和论文集。他有着下流作家、博学家、神秘主义者、食客、教育家、小丑、预言家、文化暴徒、宇宙诗人等众多头衔。另外让·米勒还在全世界举办了60多场画展,绘画作品被日本欧洲美国的众多博物馆和个人所收藏。在1957年和1976年,亨利·米勒分别成为全美文学艺术学会会员和法国荣誉军团成员。1961年,他还被授予了弗门特尔奖。
人物经历
潦倒不堪的童年
米勒出生于19世纪末纽约的一个底层德国移民家庭,全名亨利·伦泰·米勒(亨利这个名字来自于他的一个祖父HeinrichMuller,伦泰来自于他另一个祖父ValentinMieting),他出生不到一年全家就搬到了布鲁克林区,起初住在威廉斯堡662号,至1900年底搬到了布什维克堡建档街1063号。米勒的父亲是一名懦弱的鞋匠,有酗酒的毛病,总是把微薄收入的大部分用来买酒,他的母亲是一个唠叨的追求完美的女人。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米勒从小有一种自卑感和对女性的不信任感,也导致了他的反叛性格。同时,他所在街区的混乱环境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较为贫困的出身、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与成长街区的不良氛围使得他的童年艰辛且不幸。但他并未成为“盖茨比”式的人物——奋发图强并成就伟业,反而选择了就此沉沦。长大后的他游手好闲、耽于享乐,因此在生命的很长时间里他都很潦倒。在18岁进入纽约城市大学学习的两个月后他很快就放弃学业并开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辗转在各种如洗碗工、送报小童的零碎工作中。
五彩纷呈的爱情
亨利·米勒的情窦初开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暗恋上了比他高一届的“身材丰满,容光焕发,浑身上下散发着健康的气息”的同校女孩,米勒被这个女孩子的美貌所倾倒,并深深不能自拔,在米勒自己看来“求爱过程的总体印象是彻底的失败”,就这样单恋了五、六年之后米勒向他的女神告别了。
1915年,米勒与布瓦翠科·威肯(BwatricWickens)一起学习钢琴课,并坠入爱河,两人于1917年结婚,女儿芭芭拉生于1919年9月。1923夏天的一个晚上,米勒遇见了一个自称琼·曼斯菲尔德的舞女,米勒再次坠入爱河,不顾家人反对与布瓦翠科离婚,并与琼于1924年结婚。婚后,米勒招呼都没打就离开了工作的电报公司,开始在家做起专职作家。由于米勒没有钱,琼·曼斯菲尔德做陪酒女郎乃至从事色情服务养活她自己和米勒。1926年底,琼·曼斯菲尔德开始与一位新朋友简·克罗斯基(JeanKronski)交往,简·克罗斯基几乎有琼·曼斯菲尔德两倍大。米勒被迫与她们同住,指责她们是同性恋,并因为过度的嫉妒而扬言要自杀。1930年,米勒和琼·曼斯菲尔德离婚,米勒在琼·曼斯菲尔德的客人的资助下乘坐美国银行家号前往巴黎。和琼·曼斯菲尔德离别后,米勒有过三次短暂的婚姻,但每次婚姻都是昙花一现,没有什么结果。
饥饿困苦的写作初期
1924年,亨利·米勒决定开始自己的专职写作生涯。从1924年到1928年间,他写了大量的小说和文章,但是没有人赏识他。到最后,米勒只能自已支付了印刷费用,在第二任妻子琼·曼斯菲尔德的帮助下,挨家挨户去兜售,去餐厅和夜总会推销,这样才可以勉强地维持生活。1930年,米勒到了巴黎后因为旅费不足而不能继续前行,从此流浪于巴黎的路角街头。米勒在巴黎最初的日子是寂寞和沮丧的,这时,他已经38岁,但依旧贫穷无知,随身携带的只有惠特曼的《草叶集》、一部写完的小说手稿和另一部关于琼·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草稿。到巴黎的四个月后,也就是1930年夏天,米勒一天仅靠吃三次燕麦粥来维持生活,他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了对饥饿的恐惧。虽然有些朋友间或会资助他一些小礼物或免费的肉,琼·曼斯菲尔德偶尔也会给他寄些钱来,但他总是搬家,居无定所,生活持续困顿。之后,米勒接受了画家约翰·尼科斯(JohnNichols)和作家理查德·奥斯本(RichardOsborn)的帮助。奥斯本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城市银行巴黎支行工作,他视米勒为天才,并让米勒与他同住,而米勒则帮他照看公寓并保证在巴黎严寒的冬天里烧旺公寓里的煤炉。每天早上奥斯本离开公寓时,会给米勒10法郎作为日常的开销,米勒则勤奋地在他的打字机上写关于琼·曼斯菲尔德的小说,米勒称这些文字为“疯狂的公鸡”。
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涯
1931年,亨利·米勒在困苦的生活中完成了他的成名作品《北回归线》,由于这部小说中存在着大量露骨的对于性的描写,所以很多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过了两年,《北回归线》才被当时专门出售各种淫秽小说的奥别里斯克出版社出版。从此,亨利·米勒声名鹊起。1932-1935年,生活不再困顿的亨利·米勒开始了对《南回归线》和《黑色的春天》的创作。在此期间,他在住的地方和来自欧美各国的流浪艺术家们一起狂欢取乐,谈论印度秘教、禅宗思想、星相学、通神学等乌七八糟的学问。这期间来访的还有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他曾劝米勒像当时的进步人士一样同他去参加已爆发的西班牙内战,但被米勒拒绝。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米勒应挚友劳伦斯·达雷尔的邀请搭船去了希腊。次年,由于希腊即将卷入战场,他只好随一批美国人搭船回到纽约老家,并写下了记叙这次游历的《马洛西的大石像》。1941年,他想要与自己的祖国-美国和解,就开着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美旅行,回来后写成游记《空调恶梦》。但是在美国还是很多人把他的书当作淫秽作品,他的作品无法在美国发表。1942年,已经50岁的让·米勒受几位志趣相投的画家和作家的邀请定居在了洛杉矶北部的大瑟尔。米勒这里,过起了先辈亨利·梭罗式的自产自足的文明人的原始生活。在之后的二十多年,米勒的创作锐气日减,兴趣转向了水彩画的创作,零零碎碎地完成了一些作品。1961年,随着米勒的《北回归线》的解禁和畅销于世,米勒的声望达到了顶峰。1963年,米勒全家迁居洛杉矶,过上了舒适满足的中产阶级生活。米勒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和赞誉,还成为了《花花公子》杂志的封面人物。1963-1980年,让·米勒在洛杉矶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在那里筑屋种田,绘画写作,创办自己的画展,过得颇为惬意。1980年6月7日,亨利·米勒患上了循环系统并发症,在洛杉矶去世,享年88岁。
主要作品
创作特色
亨利·米勒的小说创作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失业、贫穷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他的自传体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及其身边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他通过性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揭露,直观地批判了日渐没落的现代西方世界。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亨利·米勒在他的作品通过内心独白真实呈现主人公内心意识流动的状态,不单纯表现思维结果,而是将意识本身的活动过程都一一罗列出来。从飘忽不定的梦呓、随心所欲的断想、生命冲动的狂热到清醒的理智思想,相互渗透,凝结成一个整体,忠实记录人的潜意识、梦境、幻觉等状态,表现出不受逻辑思维限制的典型的非理性思维特征。
鲜明的时空意识
亨利·米勒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他有意利用时间的回转和空间的变幻来营造一种层叠交错的时空感,人物和事件不受叙事顺序的局限,自由游走,跟随作者的思想驰骋在宇宙时间之中,以此来突出作品光怪陆离的时空感。时空的流转不仅凸显出作者的巧思,而且也表现出了追寻的意味。
离经叛道的表达
米勒的小说几乎从头至尾都遍布着丑恶的意象,对排泄物等的描述从来都不惜笔墨。同时,他以性为手段,实现自我为目的,彻底弃文学中对性所进行的闪烁其词的写法,改以对肉体与性大胆描写和公然颂扬,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冲破传统文学的禁区,张扬人性,展示真实的自我。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让·米勒作品的碎片化清晰地反映在叙事结构上。首先,米勒的小说几乎都缺乏一个能够将整个文本统一、联接起来的线索或者中心。其次,米勒的叙事并没有遵循时间顺序。米勒在写作中随时都会停下来,长篇累地讨论一些哲学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和批评,另外还会有大段大段的想象。再次,作者米勒并无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反,他意图引导读者与之进行漫谈似的对话,或者让读者倾听他无休无止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可能迅速演变成一个个超现实场景,也可能突然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或者不相关的事件或故事。在让·米勒作品的人物塑造上,也存在着碎片化的现象。正是这种碎片化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一种无深度感和平面感。米勒作品里的绝大多数人物会突然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也会同样突然地消失,有的甚至从此不再露面,这导致了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的印象缺失。同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物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被米勒以夸张变形的漫画笔法呈现给读者。
人物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亨利·米勒用自己超现实主义和碎片化的创作方式影响了美国的新生代作家,如日后的凯鲁亚克、金斯堡、费林盖蒂等人。同时,他创作特点对此后美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亨利·米勒的创作对世界文学同样产生了影响。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夫妇们》时,沿袭了让·米勒对性的大胆描写。在近些年,中原地区的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部分作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学习了米勒大胆的表达和叙事方式。
对社会的影响
在20世纪,米勒用他特有的方式,表现了他离经叛道的超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对真实的自我或超我进行了超现实的探索。米勒的超现实主义审美思想颠覆了人们对审美、道德等的传统期待。米勒用诚实的态度展示社会、人生、道德以及真实的自我,促进了美国的反传统运动和性解放运动。推动了美国人思想的解放。因此,他被美国反传统文化运动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预言家。
人物评价
因为亨利·米勒作品的性色彩较为厚重,早期美国对亨利·米勒的评价是很少的。直到1961年美国法院裁定《北回归线》不是一部色情作品,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开始接触亨利·米勒和他的作品。
在早期的对亨利·米勒的评价中,部分声音呈否定态度。美国学者金斯利·韦德马(KingsleyWidmer)认为米勒只是美国文化的叛逆小丑,作为一位夸张的二流文学修辞家,米勒只能揭示些许真相。同时,他还指出,让·米勒的艺术在很多方面都背离了传统。
而另一些关于亨利·米勒的研究则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亨利·米勒评论集》的编者罗纳德·戈迪斯曼认为米勒“是美国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美国学者玛丽·蒂尔波恩在《最幸福的人》中称赞了米勒具有毫不避讳的对生活语言原生态的忠诚;
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在其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论文《沉默的文学》中称亨利·米勒为现当代先锋文学中的两位大师之一。
个人及作品荣誉
个人获奖
1961年,亨利·米勒被授予弗门特尔奖。
作品荣誉
1998年,《北回归线》被入列20世纪100部最佳英语小说。
2005年,《北回归线》入列《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以来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2009年,《北回归线》入列《卫报》一生必读1000本书。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潦倒不堪的童年
五彩纷呈的爱情
饥饿困苦的写作初期
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
创作特色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鲜明的时空意识
离经叛道的表达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人物影响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人物评价
个人及作品荣誉
个人获奖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