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1902年2月27日-1968年12月20日),20世纪
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
人鼠之间》《
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
伊甸之东》《
烦恼的冬天》等。
1902年,斯坦贝克生于
加利福尼亚州。1925年,斯坦贝克曾在《
纽约时报》担任记者, 随后因不满足记者工作返回加州投身创作。1937年发表小说《人与鼠》,1939年出版小说《愤怒的葡萄》。1962年被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
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
南越国。 斯坦贝克返回
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 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在他的一生中,斯坦贝克出版了12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三部游记,以及大量政治评论和电影剧本。这些作品涉及道德、国家、环境和社会等广泛的主题,具有社会意义,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当中都极具影响力。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
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小镇。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学校教师。父亲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工作稳定,使得斯坦贝克可以不受干扰地安心读书。但在他8岁那年,父亲的工厂破产,家庭陷入贫苦,在邻居的接济下勉强维持生计。在这个过程中斯坦贝克与社会下层阶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斯坦贝克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写作的天赋。初中时,斯坦贝克的英语老师奥拉·卡普夫人经常表扬斯坦贝克的写作。斯坦贝克小时候对阅读的热爱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919年秋,斯坦贝克考入
斯坦福大学。大学期间,斯坦贝克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大学学业,他最终甚至没有获得学位。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官方记录中充满了关于斯坦贝克逃课、不及格、无故缺课、退学、复学以及因不及格而被训斥的记载,斯坦贝克几乎一直处于留校察看状态。斯坦贝克无法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容忍大学磨掉自己的棱角。在大学期间,他经历过多项工作,他当过农场工人、牛船上的海员、报社记者、砌砖工人、化学家助理、测量员和采摘水果的流动工人。这些辍学干活的经历为他的后续写作提供了素材。1923年,斯坦贝克进入
斯坦福大学继续学习,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业。
创作生涯
1925年,他中断了学业,去了
纽约,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担任《美国人报》的记者。然而,当编辑们发现他写的新闻稿过于矫揉造作时,他很快就对新闻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回到
加利福尼亚州,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决定成为一名职业作家,1929年,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出版,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
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1932年发表了《天堂牧场》并于次年发表《致未知的上帝》,但这些都没有在文坛上引起任何轰动。
1934年初,斯坦贝克曾在《北美人评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谋杀》,斯坦贝克因此书获得了欧·亨利奖。1935年出版的《
煎饼坪》让他名声大噪,
派拉蒙影业公司用40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它的电影版权。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开始聚焦于当时
美国阶级斗争这一主题。1937年发表的《
人鼠之间》一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目,在第二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并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奖”。两年后,斯坦贝克创作的《
愤怒的葡萄》讲述了农业工人从
俄克拉何马州的沙尘暴中迁移到
加利福尼亚州的故事,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这其中却仍然闪耀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希望之光。1940年凭借此书获得了
普利策文学奖。然而,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由于
意识形态、艺术结构等原因,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攻击和禁止。同年,他和好友里基茨计划针对
旧金山的近海水域做调查,研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此次远航调查之后,他们撰写了一本书,题为《科提兹海:游览与研究漫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斯坦贝克提供了许多书籍的素材,1942年3月,《
月亮下去了》正式出版,畅销全球。据《
时代周刊》报道,该书仅在1942年就售出了100万册。《
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赞斯坦贝克的作品“符合大众需求”,但又有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的形式不明确。
20世纪40年代,斯坦贝克希望能够在报纸或新闻机构担任战地记者的工作。1943年4月,《纽约先驱论坛报》为他提供了这项工作。6月,斯坦贝克登上一艘运兵舰,战地记者的生涯真正拉开序幕。斯坦贝克在欧洲战场上待了将近五个月,广泛报道了他在了
英国、
北非和
意大利的情况。
后期经历
斯坦贝克战后的第一部小说《
罐头厂街》于1945年1月出版,背景是斯坦贝克的家乡
加利福尼亚州。评论家们对斯坦贝克的这本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抨击,攻击他仍然用新瓶装旧酒。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啼笑姻缘路》。在此期间,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创作了《珍珠》《
萨帕塔传》剧本。其后,他在1952年出版了《
伊甸之东》,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到一战纪念日长达半个世纪的背景下,特拉斯克和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两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命运。1956年2月,斯坦贝克在《大西洋月报》三月刊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题为《霍根先生抢银行的办法》,为自己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烦恼的冬天》做了铺垫。他在这篇短篇小说谈到了
美国社会道德败坏的问题。1959年,斯坦贝克逐渐感到身体不适,甚至曾经昏倒在地。1960年9月,斯坦贝克带着爱犬查理踏上了横起美国的旅程。1961年6月,他出版小说《烦恼的冬天》。1962年,斯坦贝克被
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携犬横越美国》,记述了他和爱犬一起游历美国的经历。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
纽约《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
南越国。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身体状况日渐愈下。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创作特点
叙述结构
从总体上说,斯坦贝克继承了传统叙事作品,选择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情节发展循序推进的结构模式,但与此同时,他又善于对这种叙述结构进行改造,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会借用西方经典文学,如《圣经》中的故事,化用它们的叙事结构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简洁明了,并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参照框架,使之更好地表达自己作品的主题。
死亡书写
死亡是个人生命的最终归宿。斯坦贝克经常在他的小说中描写死亡。在他的创作中,他深深触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的人,对于每一个叙事主体,他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死亡方式。或死于反叛,或死于内疚,或死于自然原因。每一个人的死亡都具有悲剧性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衰落也是正性价值观毁灭的象征。斯坦贝克通过强调个人生命的强大尊严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揭示了死亡的悲剧性,使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华裔形象书写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中期,斯坦贝克在小说中频繁创作华裔形象,也展现了更多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
罐头厂街》中的
李中,《
伊甸之东》中的老李,《罐头厂街》的续集《甜蜜的星期四》中的李中等。 斯坦贝克笔下的华裔形象大都是遭遇不公平待遇的边缘群体,隐含着斯坦贝克对华裔这一群体历史、现在和未来前景的深刻洞察与同情。斯坦贝克在其作品中吸收中国元素也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
诗性语言
斯坦贝克小说中叙事语言具有诗性化特点,小说语言如诗歌一般清新自然,语言诗化主要体现在是小说题目的诗意
隐喻性、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及叙事语言的诗性化的三个方面。小说诗一般的语言,增加了历史题材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斯坦贝克小说的感染力。它们既具有诗歌和音乐的美感,又在作品中安排得恰到好处。
创作思想
圣经情结
斯坦贝克深受《圣经》影响,他在许多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与隐喻,借鉴圣经文学主题揭示社会现实问题,鼓舞处于困境中的民众,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并为解决当时
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方案,兼顾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态动物观
约翰·斯坦贝克对自然界中的动物有着深深的热爱。斯坦贝克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人要与动物有爱相处,决不能凌驾于它们之上。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中,不仅有很多自然风景的描述,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其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他对动物的仔细观察和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斯坦贝克是自然的倡导者,其作品中出现的动物不仅有狗、兔子、蛇、老鼠等小动物,也不乏
福特猛禽等动物的形象,都表现了斯坦贝克对自然的爱怜情怀和平等的生命意识。
人道主义思想
斯坦贝克的作品始终存在着一条
人道主义主线。一方面,他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从生存权的角度表达批判了腐朽的经济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统治带给人们的生存之痛。另一方面,他在表现人性丑恶导致社会腐败和现实苦难的同时,又赞扬了社会中真善美的一面,高度宣扬了为他人奉献的美好人性。最后,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世界中,他始终坚持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做永无止境的追求,并立足于人的整体,探讨适合人的和谐之境。
人物关系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美国传记作家约瑟夫·冯腾洛斯评价说:“二十五年来如果有谁问起当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谁的时候,人们常会想起三个名字:
威廉·福克纳、
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斯坦贝克。”
瑞典皇家科学院以“他那
现实主义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心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的评价而授予斯坦贝克
诺贝尔文学奖。
威尔伯·尼德海姆曾评价其作品的现代性表现手法,称“斯坦贝克深不可测,他的小说叙事从不重复,而且情感和理性视域也不相同。”
人物轶事
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观察”22年
早在1940年,斯坦贝克就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却因尚欠“火候”而落败,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要对其进行“观察”和“考验”。之后他又屡次地被提及,又屡次失败,直到1962年才凭借1937年出版的《
人鼠之间》获得该奖项。
一个想烧掉小说的作家
斯坦贝克从
纽约回来后他为生存四下找工作,回家后被母亲斥为“好吃懒做,没有人生方向”。1929年,《金杯》辗转几家出版社后出版,几乎毫无反响。书的质量确实也平平。在斯坦贝克写给鲍勃·卡斯卡特的信中说:“我认为,作家们的处女作都应当被烧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许有些优秀作品会被误烧,但优秀的作品属于凤毛麟角,因此把它们全烧了并无不妥。”
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