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冬天
烦恼的冬天
《烦恼的冬天》是作者后期的作品,是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它从新的高度和深度上有力地揭露和挟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人性遭到的歪曲。读者与其想竭力查考小说中所写是否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还不如去仔细观察一下他的周围邻里和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因为书中所写的,是当今一大部分美国社会的情景。
主要信息
作者: [美]约翰·斯坦贝克译者: 吴钧燮
出版年: 2008-7
页数: 326
定价: 17.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上海市译文·名著文库
前言
斯坦贝克(1902—1968)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美国现代作家。他最著名的小说《愤怒的葡萄》(1939)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有中文译本,它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破产农民困苦遭遇的真实描写,以及作者所流露的真挚同情和无比愤慨,曾经在目睹本国农民悲惨处境的我国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作者生动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使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约翰·斯坦贝克是以西奥多·德莱赛等为代表的美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位重要的继承者。他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也曾写过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作品。但从一九三五年发表了他第一次真正获得成功的《煎饼坪》开始,他就坚定不移地沿着用细腻的笔调忠实反映生活、刻画人物的道路走下去,随着一部部作品愈来愈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他善于描写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声誉不断稳固提高。
但是文学的潮流不是永远不变的,作家的创作道路也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画廊里,除了原来的城市流浪汉、退伍士兵、贫苦雇农,失业工人……以外,又日益增加了新的形象,反映出了更广泛多样的生活画面。《烦恼的冬天》就是作者后期创作中新探索的一个重要成果。
伊桑?霍利,美国东部海港小镇中一个食品杂货店员,在经过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洗礼之后,回到他世代祖居但已亲人寥落的家乡,结了婚,生了孩子,挑起了成家立业的担子。但在早先以捕鲸业闻名而如今已渐趋衰落的这个小镇里,他原来印象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虽较保守但也较为淳朴的关系,已随着时代的进程愈来愈难寻觅,生存竞争的规律君临着一切。伊桑还年轻,有头脑,有知识,但却缺少了一点什么,正像他后来的雇主,一个早年非法入境,全仗狡诈和欺骗打出一番天下来的意大利商人马鲁洛所说的那样:“谁都在偷——有人多点,有人少点,可是你不!”正是这点“良知未泯”,使伊桑在立身处世中第一仗就败下阵来,除了所住的一所房子外,他丧失了一切,为了养家活口,他只好受雇于那个他看不起的商人,整天周旋于货架和柜台之间,度过了一个个烦恼不满而又黯淡无望的冬天!
但生活甚至不容许他自甘寂寞。资本主义的原动力——金钱和欲望——从四面八方引诱他,迫使他卷进那一场已经延续了多少年的生存游戏。一位银行家的父执半出于好心,半为了利用,主动要“拉他一把”;那家银行里一个熟知全部游戏规则但却怯于实际行动的“好”出纳员,有意无意地引逗起他对钱财的欲念;即使在这狭隘守旧的小城镇里也有的一个从事“女人最古老的行业”的妇人,出于寻求刺激或者寻求生活靠山的隐蔽目的,甚至用神秘的算命巫术来施加影响,挑起他本来就潜伏在心底里的非分之想……
更重要的是,就连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从内部加予他不可抗拒的压力:勤俭忠诚的妻子是爱他的,但也受不了邻里对她一家的轻视,终于爆发出对他“麻木不仁”、不求振作的不满之情。甚至还未成年的子女,也有意无意地在这方面给予他难耐的刺激。
于是,从他在一个早春四月的清晨刚从睡梦中醒来开始,由于种种机缘的凑合,在短短几个月里发生了一连串连他自己也感到身不由己的剧变。像从长久的冬眠中醒来一样,他对自己甘心蛰伏的处境越来越怨恨不满,多年来在调笑戏谑、自我嘲弄掩盖下的愤懑委屈再也压制不住,更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这么明白地看清了那个社会里一条确凿不移的真理:“不管做生意或者搞政治,一个人只能拳打脚踢地在人群中打出一条路,才有希望当上个‘山大王’。一旦当上了,他尽可以伟大、仁慈——但首先得当上。”这是小说主人公的“觉醒”和他的誓言,实际上也正是作者对他眼前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的愤激讽刺。
伊桑下决心干了周围“谁都在干”的事:向移民当局秘密告发了逐渐对他抱有一种类似亲子之情的真挚好感的马鲁洛;软硬兼施、勾心斗角地制服了那位银行家贝克,使他为自己所用;像赌徒似的“下注”在自己童年的好友泰勒身上,用一千块钱赢得了一块城里实业界领袖们垂涎三尺的重要地产;他甚至还独自策划、精心排练了一幕抢劫银行的惊险剧,只是最后临时受到一个意外的干扰,才没有真正上演,而这意外却是:一位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突然受托前来通知他,那个因他告密而受害的马鲁洛在被遣送出境的前夕,竟还把他当作自己在自由神雕像下的这片国土上第一次遇到的一位诚实的“小伙子”,而把他所在的这爿铺子慷慨地留赠给了他。
一切向往都意外顺利地实现了。更为锦上添花的是,儿子亚伦又居然在全国少年征文比赛中得了奖,小小年纪就成了广播、电视争相吹捧的名人。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伊桑·郝雷是一个在世俗的营利上不成功的一家之主。战地他服过役,退役后他尝试过各种职业,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在一个冬天,在他祖先住过的英格兰共和国小镇上,他成了意大利商人马鲁诺食品杂货铺的雇员。他为人老实,从无抱怨,虽然常常受到诱惑,而且也看到要达到物质上的成功必须采用各种手段,但这些算计他人的手段会使他变得无情无义,将使他冒着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整天他来往于货架和柜台之间,处于物资上的营利与恪守自己人格的矛盾中,度过了一个个无望的冬天,因而陷入“烦恼”中,不能自已。以致于勤俭持家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对他不满。这一切更使他焦躁不安。于是他开始出卖自己的良心,向移民局密告对他亲如父子的马鲁诺,致使马鲁诺被驱逐出境;又软硬兼施的逼银行家贝克为自己服务,卑鄙地得到了一块土地;还策划要抢一次银行。在目的相继达到以后,他又感到极度空虚,陷入自我谴责中。为寻找解脱,他只好在一个雨夜投入大海自尽。
作者介绍
“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作家,必须宣扬和赞颂这些。我认为,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热忱地相信人类有自我提高的能力,就不会献身于文学,也不能算是文学界的一员。“这是约翰·斯坦贝克在1962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说的话。约翰·斯坦贝克的许多作品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他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他的小说刻划了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时世的广阔壮丽的图景。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他的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曾经当过教师。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小约翰有了对读书的强烈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学生时期,他很早就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还经常给他中学的报纸写文章。不过,他的许多课余时间却是在室外度过的,或在农场干活,或在加州的山岭谷地中漫游。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他的小说的背景。 1920年,约翰毕业于萨利纳斯中学,入加州斯坦福大学就学。由于生性好动,加之对自己的职业举棋不定,他还长期离开学校到农场、制糖厂和修路队去干活。
最后在1925年,他没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年轻的约翰·斯坦贝克决意要当作家,并认为纽约是自己起步之处,因而启程东行。在纽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纽约日报》当记者。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对记者这种职业感到失望和厌烦。于是,他返回加利福尼亚州,投身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斯坦贝克的第一部小说《金杯》发表于1929年。这是一部描写十七世纪加勒比海海盗的历史小说。这本书虽然不成功,但毕竟为他挣得一笔钱,足够他1930年和卡罗尔·亨宁结婚的开销。不久以后,他又写了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比起前一部来,更为逊色。不过,巧遇良机,其中名为《天堂牧场》的那一部为他的作家生涯奠定了根基。有一天,一位乘火车出门远行的纽约出版商帕斯卡尔·科维西,偶然间买了本《天堂牧场》在火车上看。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年轻的作者取得联系。他得知约翰·斯坦贝克还写好了另一部小说,但是已经有七家出版商拒绝给他出版,科维西便把小说要去看了。这部小说就是《煎饼坪》,1935年由科维西出版,这本书成为斯坦贝克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1936年,他又发表了《胜负未决的战斗》。这是一部描写加州采果工人罢工的现实主义小说,饱含着辛酸苦楚。
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人鼠之间》发表于1937年,写的是两个流离失所的农业工人的故事。斯坦贝克开始动笔时写的是剧本,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写成了一部小说。大获成功之后,他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约翰·斯坦贝克因《人与鼠》而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这部小说使斯坦贝克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
两年后,斯坦贝克写的又一本书《愤怒的葡萄》给他带来国际声誉。这是他的杰作,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写的是贫苦农民从风沙迷漫的俄克拉何马州平原流落到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谷地的悲惨故事。1940年,《愤怒的葡萄》作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使他获得普利策奖奖金。但是,对斯坦贝克个人来说,这部小说也带来了成名之后的苦恼。他喜欢过简朴安静的生活,不喜欢参加文艺界聚会、应邀讲话和亲笔签名。他觉得与农民、采果工人和工厂工人这样的普通百姓在一起最自在。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翰·斯坦贝克以《纽约先驱论坛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过英国北非意大利
斯坦贝克战后写的第一部小说《罐头工厂街》又是以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州为背景。随后,他于1947年发表了《不如意的公共汽车》。但是这两本书都不大成功,于是斯坦贝克就把注意力转到写作电影剧本和戏剧方面去了。
其后,他在1951年发表了《伊甸园以东》。他自认为这是他一生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伊甸园以东》是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在加州开拓新生活的两家人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五十年代,约翰·斯坦贝克继续写作。但是,评论家们认为他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都不是上乘之作,有些人甚至说斯坦贝克大概已经开始从作家生涯的顶峰走下坡路了。
然而在1961年,斯坦贝克却随着《我们不满的冬天》的发表而东山再起。在这部小说里,他描述了一个出身于新英格兰世家的男子如何由于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而背弃了他的理想主义。这本书博得许多评论家的好评,尤其给瑞典文学院的评选委员们留下深刻的印像。正是这些评选委员在1962年给约翰·斯坦贝克颁发了闻名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同年,斯坦贝克发表了《同查利旅行》,描写了他和爱犬在美国的游历。这是迄今对美国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1966年初,斯坦贝克作为纽约报纸《新闻日报》的战地记者前往南越
斯坦贝克返回美国后,继续在家中写作。但是,在1968年5月,他的身体开始垮下来。1968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主要信息
前言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