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榄李(学名:Lumnitzera littorea (Jack) Voigt),别名滩疤树,为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榄李属(Lumnitzera)的
乔木植物。分布于
亚洲热带、大洋洲北部等地区,如波利尼西亚、
马来西亚、
印度、
泰国、
越南、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中国
海南省等;红榄李在中国很少见,仅分布于海南省,主要生长于海南陵水的海岸边。
红榄李高可达25米,径可达50厘米,有细长的膝状出水面
呼吸根;树皮黑褐色,纵裂;幼枝淡红色或绿色,无毛,枝广展,有叶痕。叶互生,常聚生枝顶,叶片肉质而厚,倒卵形或倒
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叶脉不明显,侧脉上举;无柄或近无柄。
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花瓣红色,长圆状椭圆形;花药椭圆形,
褐色;花柱无毛。果纺锤形,黑褐色,顶端具宿存的萼肢,具纵纹。
红榄李是中国珍稀野生植物,也是
红树林植物种中的偶见种,对研究中国
盐碱植物群落,中国
热带海岸植物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意义。红榄李作为红树林植物,能作为天然的海防林,具有防浪护堤、扩堤保滩、净化污染、保护湿地多样性的作用。红榄李花朵为红色,花型独特,是
泰国和
新加坡的观赏植物。红榄李木材的纹理细致,材质坚硬,人工栽培的红榄李可以作为精工木材的原材料。
红榄李在中国属于极小
种群野生植物,由于生境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数量减少。于2013年9月2日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VU)级别。于2021年9月7日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历史记载
红榄李的学名(Lumnitzera littorea (Jack) Voigt)最早发表于1845年出版的Hortus Suburbanus Calcuttensis中。
形态特征
红榄李为
乔木或
小乔木,高达25米,径达50厘米,有细长的膝状出水面
呼吸根。
茎
树皮黑褐色,纵裂;幼枝淡红色或绿色,无毛,枝广展,具纵裂,有叶痕。
叶
叶互生,常聚生枝顶,叶片肉质而厚,倒卵形或倒
披针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长(2-)6.5-8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狭成一不明显的柄,叶脉不明显,侧脉4-5对,上举;无柄或近无柄。
花
总状花序顶生,长3-4.5厘米,花多数;小苞片2枚,三角形,长1.5-2毫米,具腺毛;萼片5枚,扁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圆,复瓦状排列,边缘具腺毛;花瓣5枚,红色,长圆状椭圆形,长5-6毫米,先端渐尖或钝头;
雄蕊5-10枚,通常7枚,长约10毫米,花药椭圆形,
褐色,药隔凸尖;子房纺锤形,长约7毫米,基部渐狭成一
短柄,柄长2毫米;胚珠5枚,各珠柄彼此稍合生但不等长;花柱长约10毫米,无毛,顶端稍粗厚,柱头略平。
果实和种子
果纺锤形,长1.6-2厘米,径4-5毫米,黑褐色,顶端具宿存的萼肢,具纵纹。
物种分布
红榄李分布于
亚洲热带、大洋洲北部等地区,如波利尼西亚、
马来西亚、
印度、
泰国、
越南、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中国
海南省等。红榄李仅分布于中国海南省的海岸边,在中国的天然分布区仅有海南省的三亚铁炉港和陵水大墩村两个区域。
生长习性
红榄李是热带
红树林植物,主要生长于海岸边,对生境的要求非常高,分布区十分狭窄,适宜生在全年无霜、风平浪静,土壤含盐在0.46-2.7%,年平均气温在21-25℃,海水表层平均温在25-25.8℃的
海湾淤泥中。红
榄李以群居为主,与
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
木榄 (Bruguierag ymnorhiza(
卡尔?冯?林奈)Lamk)、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Lour.) Poir.)、
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 L.)等
红树林植物混生。红榄李花果期较长,大约五分之一的红榄李有双花期,一般3月为始花期,4-5月为盛花期,6-8月为果期,10-11月进入第二花期的花蕾期,12月为盛花期, 第二年的1-2月为果熟期。单花开放会经历萌动、初展、盛开、凋落4个过程。
繁殖方式
红榄李是典型的鸟媒花植物,常年开花,花蜜量多,花冠为红色能够吸引传粉媒介。在开花过程的授粉期,主要的授粉者有
黄腹花蜜鸟、
暗绿绣眼鸟、
白头鹎、
铜绿丽金龟 、
蜜蜂属、黄蜂和蚂蚁等。红榄李属于持续
被子植物门,花期持续时间较长,但是
种群开花不同步,具有自交亲和性,可能会同株授粉。
栽培管理
采集种子
在红榄李的结果期采摘成熟的果实,将果实浸泡在
多菌灵与海水混合的浸泡液中直至果皮腐烂,从果实中筛选出种子并洗净,用
高锰酸钾或
乙醇对种子进行消毒后晾干,将晾干的种子用
激勃素处理后得到用于播种的种子。
播种育苗
红榄李种子的寿命比较短,取种后应当立即播种。红榄李的种子萌发有明显的后熟现象,对环境的适应性狭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保持在25℃,海水的盐度在 1.0%,12小时周期性光照,合适的基质沙土比例和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 GA3 处理。按照合适的萌发条件将种子点播于实验室中的育苗盘进行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后在实验室中通过育苗块、移苗装袋以及模拟
潮汐等过程进行培育。种子萌发后将幼苗移植到育苗块中,当幼苗长到一定高度后移入育苗袋,在育苗袋中加入适量营养土和一定比例的红土、细沙混合培养土。待幼苗长到一定高度后一移植到红榄李植株的生长地进行野化培养。
人工异花授粉
红榄李
种群数量少、开花持续时间长且不同步,可能会进行同株授粉,这会导致
雌蕊败育、胚珠褐化、胚发育中断等现象,使得红榄李几乎无法进行自然授粉繁殖,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干预。进行人工授粉时,需要在红榄李初花期到盛花期时采集花瓣未张开的花蕾,将花蕾阴干后采集花粉并把花粉装入干燥的容器中置于 4 ℃冰箱冷藏保存,在开花当天至开花第七天的有效授粉期内采用人工点授法进行异花授粉。
养护管理
进行红榄李播种和育苗的苗床基质需用一定浓度的
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播种时将种子播种于育苗盘中,萌芽后移植入育苗块,幼苗长出数片叶子后移入育苗袋中,幼苗长到一定高度后移入人工建造的模仿自然
潮汐现象的培养池。每天定时用合适的海水灌溉,水深不超过幼苗顶叶,定期用广谱杀菌剂,待幼苗长得更高一些后移植到野外。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红榄李等
红树林植物的主要病害为真菌病害,危害植物的苗木、叶部。产生真菌病害的病原真菌有12种,包括镰孢菌、
根霉属、
腐霉菌、胶孢炭菌、
盾壳霉等;引起
红树林病害的真菌具有多样性,可以利用植物盐分代谢形式的差异性来抑制真菌感染,利用不同形式的植物盐分代谢,使植物叶部盐分含量出现差异,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病害。
虫害
威胁红榄李等红树林植物生长的主要害虫有红树林豹蛾、广州小斑、双纹白草螟、胸斑星天牛等;对于虫害的防治以
生物防治手段为主,如进行海水冲刷、利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引入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等,也可以喷洒
灭幼脲药剂进行防治。 红榄李生长于海岸边,有时也会受到
无齿相手蟹的威胁,它会啃食红榄李的果实,可以进行人工捕捉减少危害。
用途
科学研究
红榄李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目前中国仅存11株,是中国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也是
红树林植物种中的偶见种,围绕红榄李进行研究对于研究濒危红树林植物红榄李种质资源挽救,中国
盐碱植物群落,中国
热带海岸植物有一定科研价值意义。
生态功能
红榄李作为红树林植物,能作为天然的海防林,有防浪护堤、扩堤保滩、净化污染、保护湿地多样性的积极作用。
园艺观赏
红榄李的花朵为红色,颜色鲜艳,花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
新加坡和
泰国是作为观赏植物进行种植。
工业原料
红榄李木材的纹理细致,材质坚硬,人工栽培的红榄李可以作为精工木材的原材料。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榄李自198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面积减少了22%。在中国,红榄李已濒临灭绝,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006年,中国共有359株左右的野生红榄李植株。2010年,天然分布区的红榄李数量急剧下降,野生红榄李的数量仅为47株。2012年,天然分布区内仅剩20株。2014年,海南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红榄李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出红榄李幼苗后将幼苗移植移植到野外种植基地。到2016年,中国天然分布区内仅剩13株红榄李的野生植株。2023年5月,经过多年探索,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育种植的红榄李已超过20亩,保护区内有2300株的红榄李存活下来并迎来了花期。
致危因素
自然因素
红榄李属于
红树林植物,生长于海岸边,受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栖息地面积减少。自然威胁包括
旋风、
热带气旋和海啸等的影响。红榄李
种群规模小,有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低,有严重的败于现象;种子有明显的后熟现象,存在明显的休眠期;害虫对种子组织的破坏。红榄李的萌发对环境的光照、温度、盐度等要求非常高,生态适应性窄,萌发率低。与红
榄李混生的其它鸟媒花红树植物如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Lour.) Poir.)、
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 L.)、
木榄 (Bruguierag ymnorhiza(
卡尔?冯?林奈)Lamk)等对授粉媒介的竞争。
人为因素
虾场、鱼塘、盐田、种植园等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的污水、固体废物、农药以及城市径流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城市工业区的发展、道路建设等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对林木的砍伐。
保护举措
在天然分布区设专职人员进行保护;加大对红榄李的科普教育和保护宣传;保护好现存的所有母树,严禁砍伐林木;进行采种繁殖试验;设置红榄李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红榄李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LC(无危)级别。
于2013年9月2日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VU)级别。
于2021年9月7日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相关研究
红榄李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eng等进行抗菌实验后发现,红榄李中的新型
萜类化合物31和32对
芒果炭疽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Saad等通过红榄李叶片的
甲醇提取物、
己烷提取物、
乙酸乙酯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发现这些提取物对人体的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
芽孢杆菌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正己提取物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的抗菌活性最好。
物种对比
红
榄李(学名:Lumnitzera littorea (Jack) Voigt)和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同为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榄李属(Lumnitzera)的
乔木植物,榄李属的植物只有红榄李和榄李两种。二者同为
红树林混生植物,是伴生树种,生境相似,且叶片和果实几乎一样,二者经常进行对比研究。二者的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红榄李.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3-04-18
红榄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2023-04-18
红榄李.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