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是由
斯蒂芬·弗雷斯执导,
海伦·米伦、迈克尔·辛、
詹姆斯·克伦威尔、
海伦·麦克洛瑞、
阿历克斯·杰宁斯主演的传记电影,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为车祸意外身故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国内更是哀声一片。悲痛欲绝的民众对以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为首的英国王室表现出来的冷漠和回避态度十分不满,一时间群情激愤,反王室的情绪高涨不下,戴妃之死让英国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而首相托尼·布莱尔刚走马上任就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愤怒的
英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竭力维护传统、避而不出的英国王室。身处峰头浪尖、压力重重的“平民首相”
托尼·布莱尔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抚平民众的不满与怨气,让女王与人民的关系恢复往日的和睦,同时确立起自己的声望和威信。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现
戴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内,王室中各个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交流。史蒂芬·弗莱尔斯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非常注重隐私,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人民不了解这位他们敬爱的女王,尤其在1997年黛安娜王妃事件后,她表现出的疏远更是让人不能理解。还原这一特定时期的环境下女王的生活和困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因为涉及诸多英国王室真实人物,为了力求逼真且不惹来法律纠纷,虽然以导演史蒂芬·弗里尔斯和制作人安迪·哈里斯为首的制作班底主创也并不想原样再现历史,但是他们还是在影片开拍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包括与王室成员和唐宁街熟悉的人交谈、参考了大量采访资料、深入研究并审慎可信的消息来源,还就每个细节都向律师作过咨询,确保所有情节都真实可信、有据可查,不会招致王室的抗议和不满。
该片摄影师是同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合作过《关于我的母亲》和《颤主演海伦·米伦获奖领奖照片(9张)抖的欲望》的阿方索·比托,并且用了35mm摄影机拍摄皇室的场景,用Super 16摄影机拍摄布莱尔,因为35mm摄影机的影像更沉着、冷静和庄严,而Super 16手持摄影机的影像则突显活力。导演用两种影像的反差来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故事在一周内发生,而拍摄持续了两个月,如何控制外景的一致是个难题,更何况是在在天气多变的
伦敦。另外,还将虚构画面和真实的纪录片画面剪接在了一起,以增强影片的全面性。
巴尔莫勒尔庄园是片中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找到替代的景点并非易事,最终,在本片中担纲美工设计师的艾伦·麦克唐纳(曾参与《
情迷画色》和《
灵幻夹克》的拍摄)找到了三处合适的地点,分别为:阿伯丁郡的克拉尼城堡、因沃内斯郡的
格伦·里菲斯庄园和爱尔夏郡的布莱尔
乔瑟夫·坎恩城堡。
《女王》选定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感情渲染的非常时刻作为影片的背景,对
英国社会、王室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共生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该片被誉为“一幅私密的、有揭示性的、经常是幽默的英国皇室画像(
搜狐评)。
《女王》剖析了上流社会与媒体失常的微妙关系,以一个轰动全球的娱乐事件为背景罗列出被摄像机镁光灯扭曲了光环的英国皇室众生相。其中出演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的海伦把大众熟知的英女王演绎得神形兼备,即符合大众视野中的女王印象也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贵族领袖形象(豆瓣评)。
《女王》有点闷,导演史蒂芬·弗莱尔斯的成功之处在于走进女王内心深处之后,又保持了客观冷静的描述(
新浪)。
《女王》除了在对布莱尔的善解人意上实在有些谄媚外,基本上还原了事件的原貌。无论是对过着低调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画,还是对
戴安娜王妃的认知,都是用极度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表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虽然在布莱尔的刻画上拍了拍马屁,但对一些曾经利用戴安娜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则毫不留情地予以了讽刺(新浪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