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布莱尔
前英国首相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全名: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曾任英国第51任首相、工党党魁等职务,是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布莱尔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均为保守党人。他早年曾就读于爱丁堡的费得斯公学,后于1972年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大学期间的布莱尔对政治毫无兴趣,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精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律师。后因母亲患癌去世等原因而产生了从政的想法,遂于1975年加入英国工党后正式走上从政之路,并于1983年当选为工党在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1984~1994年间,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工贸、能源、就业及内政事务发言人等职,期间学习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行政和政治领导经验,如主管工党就业事务时,取消了“强迫入会制"等。通过革新举措,布莱尔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被誉为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1994年,布莱尔当选英国工党党魁,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并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1997年5月,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首个任期内,他授予英格兰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同时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等。2001年,布莱尔连任英国首相后经历了伊拉克战争,他成为美国总统小布什最坚定的盟友之一。2005年5月,布莱尔再次当选英国首相,成为英国首位连续三次赢得大选的工党领袖。因支持伊拉克战争、英国首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等事件,工党内部要求布莱尔早日下台。2007年6月,布莱尔正式卸任首相和工党领袖。随后其成立了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2021年12月,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宣布授予布莱尔骑士勋章,并亲自任命他为嘉德勋章勋爵士。
布莱尔执政期间,提出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理念,致力于公共服务改革,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公正。在政治方面,布莱尔促进了工党内部改革、上议院改革等,推动权力下放,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在经济方面,布莱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经济调控,保证了英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速达到2.3%,失业率为4%,成果显著。在外交方面,布莱尔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巩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改善与欧盟俄罗斯、中国等的关系,并进行经贸合作。同时主张英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幼年及青少年时期
布莱尔于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家中排行老二的孩子,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是保守党人。其父利奥·布莱尔早年为了改变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攻读博士,曾先后在爱丁堡、格拉斯哥、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工作、学习,布莱尔也因此在幼年时期随父亲迁居多地。后因其父博士毕业,并成为英国杜尔汉姆城内一所大学的法律讲师,布莱尔因此在5岁时回到英国的杜尔汉姆城定居。因父亲边教书边做律师,同时经商,布莱尔家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成为了标准中产阶级家庭。布莱尔于8岁时被送入当地有几百年历史的达拉姆克利斯特学校,该校为英国著名的教会学校,致力于传统精英教育。1963年,利奥·布莱尔因工作、政治活动等各方面压力而罹患重病,因此丧失了语言能力,后因在家养病导致布莱尔家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日渐拮据。因父亲的病,使得布莱尔较别的孩子更早的成熟,同时深刻了解到家庭、社会的价值。13岁时,进入爱丁堡的费蒂斯中学(Fettes College)求学,该校规章制度繁琐,布莱尔对此充满反抗意识,曾多次违背学校到爱丁堡市中心旅行的禁令,翻墙想要逃出学校,但都被抓了回来。此外,布莱尔在费蒂斯中学就读期间没有展现出任何想要成为政治家的倾向,相较于政治,布莱尔彼时对表演的兴趣更大。
大学时期
1972年,布莱尔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并在大学期间勤奋学习,经常泡在图书馆研究艰深难懂的法律条例,成绩优异。此外,彼时的布莱尔的兴趣点依旧不在政治上,除学习外,布莱尔热爱舞台艺术、摇滚等,并擅长组织游玩活动,在校期间曾担任牛津大学摇滚乐队“丑陋谣言”的主唱,演出时为齐肩长发、彩色T恤衫、闪光纯棉紧腰裤的造型,偶像为滚石乐队米克·贾格尔
初入社会
1975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22岁的布莱尔前往伦敦,在王室法律顾问亚历山大·欧文手下实习,并学习劳动法,成为了一名精通工会法的律师。与此同时,布莱尔得知了母亲早前被确诊甲状腺癌的消息,其母为了不影响他学习,遂对其隐瞒了病情,后因病情严重而去世,他也因此受到极大的打击,对生活的态度也逐渐变得严肃起来。而后在苏格兰作家约翰·麦克默里把社会主义基督教结合起来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布莱尔首次萌发了参政的愿望。
步入政坛
布莱尔于1975年加入工党后正式走上从政之路,彼时工党内部左右两派就英国是否留在欧洲共同体内部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伦纳德·卡拉汉领导的工党政府则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即外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破裂,内部工会冲突越来越激烈,在1978~1979年间发生了罢工潮,导致工党在1979年大选中失败,而后在1981年因失去大量党员与下议院议员而再度受创。布莱尔面对这样的情形,并没有对工党丧失信心,通过对党内形势分析,判断出工党需要能沟通党内新旧力量的人。同时基于英国的发展与变化,布莱尔认为工党传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党员基础取向已经不适用于它所处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布莱尔从思想上开始由温和左派逐渐向中左路线上转,其勇于创新等特点在他担任党内多个职务时得以充分展露,后于1983年当选为工党在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
成为下议院议员后,布莱尔因有律师经验而对议会法律和议事程序并不生疏,同时为了在议会辩论时崭露头角,他会针对自己的发言做大量前期工作,包括对发言稿涉及内容的考察与调研等。布莱尔很快因工作效率高、发言言之有物、口才好等亮点被彼时的工党领袖金诺克看中,于1984年11月提携他为前座议员,进入了影子内阁。1984~1994年间,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工贸、能源、就业及内政事务发言人等职,期间学习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行政和政治领导经验,如主管工党就业事务时,取消了“强迫入会制";主管内政事务时,提出“充分就业,人人机会平等”等观点。通过上述革新举措,布莱尔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被誉为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1994年5月,工党党魁约翰·史密斯因病去世,工党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状态。彼时的布莱尔因富有现代派气息和改革精神而被金诺克等工党元老所看重,同时因才思敏捷、年富力强的“工党神童”形象而被广为看好,所以他在经过短暂犹豫后参加了党魁选举,并在选举声明中表示他的目标是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工党的传统价值,并以此来击败保守党人。同年7月,布莱尔当选为工党党魁,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和英国历史上主要政党领袖所获支持率最高的。在这场竞选中,布莱尔的个人魅力为他赢得不少选票,因此他也被称为“基于个性魅力而非政策当选”的工党领袖。成为工党党魁后,布莱尔提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表示要将工党打造成面向21世纪的“人民党”。为此,布莱尔首先修改了工党党章第4条,将原来关于公有制的内容改写为“工党承诺将建立一个权力、财富和机会属于多数人的社会,承诺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一个开放的民主政体和一个健康的环境”,以此树立工党的新形象。此外,布莱尔提出改造工会与工党之间关系的建议,保持政府对工会一定的控制,避免工会势力过强而对党领导权构成挑战等建议,并未激起老工党左派的强烈反对。1997年起,布莱尔开始将工党改革重心放置在保持党内团结和加强对党的控制力上,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削弱工党年会的权力、改革工党的全国执行委员会等。
当选首相
1997~2001年:第一任期
1997年5月,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击败了约翰·梅杰领导的保守党,获得了大选的胜利,成为英国第51任首相,同时也是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布莱尔在第一任期内,其领导的政府支持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被称做是“当代英国政治史上最漫长的政治蜜月”,而他本人则成为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国首相之一。布莱尔认为工党是“人民的政府”,执政者必须和人民打成一片,遂在上台初期,通过按月开放首相府邸,由妻子切丽亲自招待来做客的人们;日常穿着普通,在人群中散步等举动彰显工党的亲和力。
上任之后,布莱尔政府陆续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陆续制定了相应政策,如宣布对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放权松绑”,允许其有调整利率的权力,该政策致力于让银行家而不是政治家来决定是否调整利率,是英国在20世纪于经济政策上所作的最重大改革,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自1921年爱尔兰被分割以来,北爱尔兰地区成为宗教、主权和民族情绪斗争的聚集地,爱尔兰共和军的暴力活动持续已经30多年。在北爱尔兰问题上,布莱尔在上任两周之际便出访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并公开提出无条件同新芬党恢复官方接触,而后于同年12月在唐宁街10号接见新芬党领袖格里·亚当斯,这是女王陛下政府首脑自1921年以来首次在伦敦同要求北爱独立的民族主义领导人进行会晤。1998年,通过布莱尔政府的不懈努力,与各方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终结了北爱尔兰地区30年的流血冲突问题。
1998年8月,布莱尔政府首次进行内阁改组,原影子内阁大臣有近三分之一发生了职务变动,布莱尔将一批“新派”的忠实追随者提升到部级职位上,并在内阁办公厅内增设一个“政策实施与革新处”和一个“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强化了首相对政府权力的控制,也提高了贯彻政府决策的效率,阻止了各部门间各自为政、对外步调和口径不统一的倾向。在布莱尔第一任期的四年间内,英国经济每年都有3%左右的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失业人数由上台之初的170余万降到2001年2月的不足100万,降至20余年来最低;通货膨胀也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1999年,布莱尔基于“人道原则”而参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科索沃发动的战争,其说服美国和欧洲各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下,通过北约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发起地面入侵。次年在塞拉利昂,布莱尔又一次在未经任何国际机构授权下派遣英军帮助当地政府部队打败了反叛武装,稳定了政局。
2001~2005年:第二任期
2001年英国大选前,布莱尔宣布“玛格丽特·撒切尔时代已经远去”,并公布了工党新的竞选政纲,许诺要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大幅飞跃,具体包括分别增加3000名医生和护士及10000名教师,建立警察基金,重建国内铁路网等。同时由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告知选民增加国家卫生及教育物资供应的投资,并大幅度增加交通、法制的专项拨款的决策,这标志着工党新政的方向。同年6月,布莱尔蝉联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4架美客机,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得知该消息的布莱尔紧急召见高级内阁成员和安全官员开会,并在会议上发布了对美国无条件支持的声明。随后布莱尔到访美国,明确的和小布什总统表示他已经针对即将到来的阿富汗和摧毁基地组织的战斗向英国军队发了动员令,同时表示英国的军队将跟随美国军队一起地面作战。而后布莱尔于次月将美国之行、反恐应对等内容概括成一篇演讲稿,发表在工党大会上,并表达了与美国团结在一起的意思。2003年3月,布莱尔不顾国际舆论的普遍反对,伙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伦敦在战争前夕爆发了英国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反战大游行,却没有改变布莱尔的决定。
曾任职于英国国防部的生化武器专家凯利于2003年7月自杀,其生前向记者透露了有关伊拉克武器的情况,据称是布莱尔政府内有人透露了凯利的名字,从而最终导致了凯利之死。该事件发生后,布莱尔迅速委任独立大法官调查此事,并于2004年1月发布了针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报告,在报告中阐明女王陛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布莱尔因此免责。反对党针对这份报告明确要求对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情报使用问题进行调查,布莱尔政府迫于压力,同意再度组成独立调查小组,从而导致了巴特勒报告的产生,引发了布莱尔政府的信用危机。
在巴特勒报告中明确指责了英国情报机构有关伊拉克的情报存在严重缺陷,并建议政府改革情报机构,但并未认定英国政府应为此而承担的过失责任,布莱尔再度免责。巴特勒报告发表后,布莱尔对英国议会表示他完全接受调查结果,并就使用情报的方式和出现的错误承担全部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诚信度”。2004年11月,部分英国议员发起对布莱尔的“弹劾行动”,声称要用150年前议会曾使用的程序,以布莱尔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误导民众的缘由而弹劾首相,这一行动无疾而终。
2005~2007年:第三任期
2005年5月,布莱尔公布了其第三届首相任期内的执政纲领。在对内政策方面,布莱尔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全面推进业已在公共服务等领域展开的改革计划,包括改革身份证制度、出台新的移民控制措施等,提出要“通过改革,加速公共服务现代化进程,以推进机会平等”。致力于“为所有人创造安全和发展机会”,使英国变得“更好、更强、更公平”。次月,布莱尔再次入主唐宁街10号,正式宣布组成新一届工党内阁,成为继玛格丽特·撒切尔以来第二个“三连任”的英国首相。虽然以布莱尔为代表的工党大选成功,但是支持工党的席位骤减,这意味着布莱尔个人境遇与工党发展相悖,其不再为工党的“财富”,党内议员要求他下台,并给布朗铺路。
英国首都伦敦于2005年7月赢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消息公布后,伦敦发生针对公交系统的大规模连环爆炸案,造成56人死亡,超过700人受伤,因该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民众对布莱尔政府的不满,要求布莱尔辞职的呼声也随之高涨。2006年5月,工党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遭遇重创,失去317个席位和18个市议会的控制权,而后布莱尔发布内阁改组名单,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贬为下院领袖。而后于12月,布莱尔因“金钱换爵位”丑闻接受警方质询,成为第一位在任期间因刑事案件而接受质询的英国首相。“金钱换爵位”事件发生后,多达56%的英国选民希望布莱尔立即下台,工党内部也有43%的成员支持这项民意。布莱尔最终听取民众呼声,于2007年5月宣布辞去工党党首职务,并于6月27日辞去首相之职,同时支持布朗成为他的继任者。
辞任之后
辞任之后的布莱尔于2007年6月被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命为中东问题特使,而后其成为世界经济论坛事会成员,并将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2008年1月,布莱尔担任瑞士苏黎世保险顾问,并于次年2月创建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咨询服务。该机构最初是高端政策咨询公司,后逐渐发展成跨国企业,在英国、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加纳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拥有800多名员工,2021年机构营收达8100万美元。依托于该机构,布莱尔依旧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与一些国家领导人、团队就中东、非洲事务建立信任关系,同时为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等出谋划策等。
为政举措
政治
布莱尔曾指出工党弊病——工党并没有随着已经变化的世界大环境而变化,其游离于英国主流社会外。1994年7月,布莱尔当选工党党魁之后,便着手对工党进行改革,目标是“分散权力,开放政府、改革议会及增加个人权利”。布莱尔的改革方向包含改造工党的核心价值观、改革政治制度和调整国家结构形式、改革创新思想理论和组织体系、改革完善工党自身建设四个方面。其中,老工党的核心价值观为工党党章第四条——“以实现公有制社会为奋斗目标”,同时它也是工党推行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布莱尔执政工党后,从修改党章第四条着手,开始统一全党的认识,向主流社会靠拢,打造新工党,而后在1997年带领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在“改革政治制度和调整国家结构形式”方面,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包括议会制度改革、司法权的强化、政府现代化以及加强公众监督的信息自由化等。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把比例代表制引进了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大伦敦的议会选举中,改变了英国议会选举一直沿用简单多数制的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党的活动力和影响力,改变了大党独霸天下的局面。在“改革创新思想理论和组织体系”方面,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即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亦不主张纯粹的社会主义,放弃老工党比较极端的左派政策,在保证工党主要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吸引中产阶级的选票。
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对英国上议院进行一系列重大宪政改革,内容涉及地方分权、人权法案、政党资金筹措以及信息自由化等。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布莱尔政府把世袭贵族的数量减少为92人,同时成立由韦瀚勋爵领导的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进行进一步推进改革,并明确声明不会成立一个所有或绝大多数议员经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上议院,避免和下议院互相钳制,该阶段改革于1999年顺利完成。在第二个阶段,布莱尔政府以“建立更民主、更具有代表性的上议院”为目标进行改革,改革方案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组建上议院、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组建上议院、组建一个选举及委任混合制上议院。实操过程中,三种方案均有争议部分,如“组建一个选举及委任混合制上议院”会出现经选举产生的议员的意见和委任的议员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不好处理的问题,所以布莱尔政府在处理第二阶段的改革时着重坚持以下议院为主导的原则,保持英国现有政治体制的稳定,在实操时引入直接选举的模式,达到第二阶段的目标。
2003年6月12日,布莱尔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调整了卫生大臣、议会下院领袖等内阁重要成员职位,同时撤消原有大法官、苏格兰事务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3个内阁大臣建制,并新设立了一个宪法事务部。
布莱尔在竞选期间和首次执政以后,都将志愿和社区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尊重。以建立“积极的社区”为目标,1998年布莱尔政府内政部成立了相关积极社区小组,同时在英格兰地区发表了中央政府和志愿社区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议书。布莱尔第二次担任首相执政期间,中央政府于2002年确定了关于志愿与社区组织的政策框架,包括内阁办公室公布的《私人行动,公共受益,关于慈善团体和更广泛的非营利性部门的评论》,英国皇家财政部的《志愿与社区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任务:一个跨领域的评论》。具体执行时,布莱尔政府内政部设立了一个2.15亿英镑的投资基金,命名为“未来的建设者”,该基金由政府部门之外的一个协会来管理,其目的在于培育志愿与社区组织的能力,以此来推动它们在公共服务比如犯罪、教育与学习、社区凝聚力、卫生与社会关怀、对青少年的支持等方面的参与。此外,内政部还设立了一个8千万的项目,主要是用来支持志愿与社区组织的基层部门,使其能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和多元的公共服务。
经济
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宏观经济层面与微观经济层面进行双重调控,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微观经济政策方面增强了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保证了英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速达到2.3%,失业率为4%,经济调控成果显著。布莱尔政府的经济策略实施分为四个阶段:抑制通货膨胀、长期投资的财政目标、削减政府管制预算的灵活性经济政策
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布莱尔政府针对过高的通胀率,将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目标,放弃了约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需求管理,接受了货币主义的通胀控制理论,并进一步深化发展,对英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具体来看,布莱尔政府执政后于1997年5月作出的首个经济相关重要举措就是宣布英格兰银行独立,同时成立了财政大臣和英格兰银行官员任命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并赋予该委员会制定利率的权利, 这一决策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委员会以表决和多数赞成票的程序制定每月的利率,具体过程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涉,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经济发展状况。此外,布莱尔政府执政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加强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由英格兰银行掌握后,财政部管理财政政策即可。同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通过重视政府税收和开支来影响经济需求的总水平,以此来刺激增长和就业。
从2000年起,布莱尔政府开始慢慢摒弃为证明执政能力而产生的谨慎原则,并转为为目的而谨慎的原则,而后在2001年再次获得大选胜利后,布莱尔政府基于2001年政府预算而提出“长期投资”的目标,即显著增加集体公共服务的公共开支,以及给那些在低薪酬工作者,尤其是其中的年轻家庭进行适度的再分配。如为了鼓励中小企业投资,布莱尔政府采取一系列奖励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研发投资实行税额减免或者补贴,降低中小企业的公司税,税率从1997年的23%下调至2002年的19%,对中小企业创业第一年的工厂和及其投资提供40%的补贴。
2005年大选胜利,布莱尔成为三届连任首相,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因布莱尔政府回归谨慎原则,着重削减管制预算。此外,2005年第四季度和2006年第一季度, 英国GDP增速保持在0.6%, 到第三季度GDP增长仍然保持平稳, 且较为宽松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抑制通胀。但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房价恢复显著增长,加之货币供应增加, 导致CPI通胀在6月达到2.5%,关于闲置生产能力的讨论愈发凸显,面对这样的风险, 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在2007年1月进行0.25%的利率提升,将银行率提升到5.25%。
社会
1997年5月至2007年6月,在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的英国,其福利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布莱尔政府根据吉登斯社会投资国家理论,将福利国家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投资,而非经济失败后的保障,以促进就业为福利改革的核心,改变了以往享受福利是权利的观念,公民要想获得福利必须承担工作的责任,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以工作模式为核心的福利改革成为布莱尔政府的工作中心,主要包括为求职者提供津贴,用新政为失业者提供低工资工作,用税额抵免为低工资劳动者提供生活保障等。1998年,布莱尔政府开始实施的“青年新政”计划,启动资金高达26亿英镑,凡年龄在18-24岁、领取失业金长达6个月者必须参加该计划,不按规定作出选择或中途退出“新政”计划者则会受到减免福利待遇的制裁,该计划通过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为不同的失业群体提供工作,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途径。
此外,儿童成为布莱尔政府最优先的投资群体,并大幅提高儿童福利,从1997年到2004年用于儿童的公共支出增加了104亿英镑, 增幅达72%, 占GDP的比例在2002年达2.77%,而同期用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支出只增加2%和13%。同时,布莱尔政府明确将志愿部门纳入政府管治,并于1998年和志愿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政府与志愿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了双方合作的原则,每年对志愿组织投入上亿英镑,并对之进行政策引导,志愿活动逐渐正规化、制度化。
布莱尔政府将发展教育作为竞选的首选目标,将教育政策视为经济政策,相关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教育优先、教育终身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民主化四个方面。具体来看,政府非常重视对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知识英国”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及相应的监督指导。1998年7月在政府公布的预算中,教育部门曾获承诺将得到190亿英镑的额外投资:1999年为30亿英镑,2000年为60亿英镑,2001年则高达100亿英镑。教育终身化方面,布莱尔政府推行了英国历史上最为激进的教育项目,包含在幼儿到“第三时期”(即儿童时期和工作时期以后的退休期)实行不间断的高标准的教育;创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全民终身教育网络(即“教育行动区”计划),该举措也被称为“21世纪教育体制的试验床”;提出了“早年发展计划”,以满足在职父母为子女提供高水准教育之需要。从1998年9月起至2002年,政府为4岁儿童提供教育津贴,实行免费幼儿教育,并逐步推广至3岁儿童等措施。教育现代化方面,布莱尔政府设立了全国教育委员会,使之成为工党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肩负起领导英国教育现代化的重任。同时对教育管理作出改革,颁布了《教育白皮书》,以此强化对教育的中央领导力。教育民主化方面,布莱尔在演讲中多次阐明立场:新工党将秉承光荣传统,确保英国教育体制为全体人民服务。
布莱尔政府于2004年允许同性伴侣进入民事伴侣关系,次年12月,英格兰及威尔士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正式生效,同性恋者可根据此法案在英国注册“民事伴侣”关系,使他们的关系获得法律承认和保护。
外交
英美政策
布莱尔于1997年执政以后,由于对外发展的需要,他极其重视英美的特殊关系,并于次年三次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积极配合美国的核查行为,响应美国的策略和部署。此外,在北约东扩问题和北约新战略概念的筹划中,布莱尔政府同样积极响应美国的号召,并为之出谋划策,体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英美特殊关系一度被看淡,但布莱尔政府抓住“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契机,积极投身反恐斗争,参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斗争。
对欧政策
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调整了对欧政策,力求改变梅杰政府时期英国对欧外交的瘫痪不利的局面。1994年布莱尔当选为工党党魁之后非常看重欧洲大陆,遂开始转变对欧洲政策的宣传。1997年,布莱尔大选获胜,执政之初主动实行了一系列对欧政策,包括签署《欧洲社会宪章》,并宣称要加强欧洲防务合作,该举措成为布莱尔对欧政策的一个试金石。1998年秋,布莱尔在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上正式倡议欧洲各成员国之间应针对防务问题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又在当年年底与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举行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防务的联合宣言》(即《圣马洛宣言》)的倡议书,提到欧盟的军事权利应该更为自主和主动。正是该宣言大大推动了欧盟共同防务的建设,也使得英国与欧盟及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大为改善。此外,布莱尔政府认为,在欧盟政策上英国不应该游离于欧盟之外,借助欧盟的力量,英国可以发挥比较大的潜力。因此,对于法国和德国,布莱尔政府在外交方面都积极与之接触,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回报。
对俄政策
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致力于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也成为英国全球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莱尔的促进下,2002年俄罗斯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个成员国签署了《罗马宣言》,并成立了“俄罗斯一北约委员会”。同时,布莱尔与弗拉基米尔·普京之间的私交甚好,这些都成为促进了英俄关系的改善。针对伊拉克战争,英俄两国意见不同,俄罗斯坚持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反对对伊动武,对于英国追随美国发动战争持否定态度,这点也引发普京对于布莱尔的不信任。为了更好的沟通,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于2003年6月邀请普京总统访英,英俄双方在能源、伊拉克问题中东问题等多方面展开会谈,并在能源领域投资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签署了合作协议。
对华政策
1997年6月,布莱尔当选首相后带领代表团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一刻,香港的回归促进了英中两国良好发展关系的进程,为以后两国的贸易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布莱尔政府重视与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中英关系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与中国的合作,其执政的10年时间里,先后以首相身份于1998年10月、2003年7月和2005年9月三次来华访问,同时在多领域展开合作,两国高层保持经常性联系和往来,建立了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经对话、战略对话及外交政策、人权、军控、南亚问题、非洲问题等磋商及对话机制,这些举措使得中英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外,英国曾是欧盟在华的最大投资国,2008年,中英的双边贸易额高达近600亿美元。
政治主张
布莱尔主义
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获得了胜利,他提出的“布莱尔主义”也代替了“撒切尔主义”。布莱尔主义主要来源于英国社会主义和供应理论家、政治家的思想言论与实践,国外政党的经验和范例以及撒切尔主义,集几代工党领导人的思想之大成,同时借鉴了撒切尔主义治国的一些方略,观点主要有认识时代的新特征(包括全球化与后福特主义),摆脱约翰·凯恩斯主义的束缚,稳定货币币值等。布莱尔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特征即为全球化与后福特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而不是计划,是消费而不是生产。基于这样的执政思路,在实操时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等经济手段,使得英国经济在他执政十年间向好发展,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的法国和德国。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走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政治经济学理念,即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亦不主张纯粹的社会主义,奉行类中庸之道的福利社会。布莱尔在1997年竞选首相时的以“第三条道路”为竞选口号而获得民众支持,并在当选首相后积极贯彻该口号所代表的政治主张。布莱尔政府执政期间,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第三条道路改革阶段,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在政府和市场两个方向寻求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优方案。以上述内容为核心,布莱尔政府的福利政策有3个特点:一是无责任亦无权利,强调责任与权利并重;二是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未来,努力消除儿童贫困;三是积极动员政府、个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福利管理及运营当中。
人物争议
伊拉克战争
2003年,布莱尔在首相任期内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共同发起了“伊拉克自由”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因为美国认为萨达姆政权与国际恐怖组织有联系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投入攻打伊拉克的部队规模居各国第二大,英军驻扎伊拉克直到2011年,发动战争的举动一直备受争议。2015年10月,布莱尔在电视访谈中谈到他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当年颠覆萨达姆政权的决定而发动战争,导致伊拉克地区动荡,他首次为伊拉克战争表示道歉。次年英国官方公布的《伊拉克战争调查报告》认为,当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对伊拉克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报告出炉后,布莱尔再次道歉。面对布莱尔的道歉,英国的网民纷纷表达愤慨,称布莱尔等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令国家陷入了危险。
此外,因参与伊拉克战争而爆发的信任危机、工党选举滑铁卢等问题,使得布莱尔压力倍增,面容一下苍老。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间,布莱尔因心脏问题三度入院治疗,以至于人们对他的身体状况能否胜任首相工作产生了怀疑。此外,因布莱尔在这一年忙于发动战争,后又被指控故意使用伊武器假情报被迫四处辩解,经常熬夜工作的同时必须频频在电视上露面,所以为了保证形象,他的化妆需求大量增加,化妆费达815.67英镑,布莱尔因此被送外号“唇膏首相”。
国民医疗服务体制改革
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制(简称:NHS)于1948年7月创建,是英国国家福利政策体现之一,其经费主要来自税收与社会慈善经费,保障居民可以享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在布莱尔政府上台前,NHS面临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此,他上台后相继出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计划,包括《现代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战略》《国民医疗服务体制10年计划白皮书》等,旨在改变英国医疗服务的供需求方、交易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改革提高了英国公众整体健康质量、英国医疗服务效率、打破了工党传统的卫生改革理念,但是也遗留下来了很多问题,如布莱尔政府的公共卫生改革并没有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疾病预防与监督体系被证明不能够完全保障民众的健康;在改革时NHS与不负责任的信托组织合作,导致NHS资金短缺,政府为了支付NHS资金遂提高了英国国民保险税率;医院床位和护士长期短缺,致使很大一部分病人处于长久的等待治疗中;将竞争机制引入英国卫生服务市场,规定经营良好的医院可以获得更多国家的贷款以及更多出售土地的自由,使得私营医院大肆向政府借贷,给英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等。这些问题使得布莱尔政府的NHS改革备受争议,民众对这项改革的未来发展持消极态度。
此外,在改革后的NHS体系中,医生失去了对工作环境的影响力。布莱尔政府在制定医疗改革政策时,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而选择听取少数专家顾问的意见,没有广泛咨询医生,使得女王陛下政府与医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现问题,导致医生会反对英国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如布莱尔政府决定扩大护士和药剂师开药权力时,就立即引起了医生们的强烈反对。
金钱换爵位
2006年3月,工党被曝提名其中4人为贵族,并推荐他们进入上议院,由此引发“金钱换爵位”丑闻,英国警方随后展开调查。次年1月,英国伦敦警察局发现一封由布莱尔手写的短笺,包含承认12名秘密贷款人为工党提供总额1400万英镑(约合2730万美元)的贷款,帮助工党参加2005年议会选举的内容。该短笺的出现使得“金钱换爵位”丑闻的调查范围扩大,也使得选举监察机构进一步怀疑工党涉嫌违规选举活动,包括布莱尔助手在内的4人已被警方逮捕,布莱尔本人也接受过警方询问,随后唐宁街10号方面否认布莱尔写过任何能说明他涉案的文件。事件发生后,多达56%的英国选民希望布莱尔立即下台,工党内部也有43%的成员支持这项民意。同年7月,因英国警方对有关投诉展开了十六个月的调查后证据依旧不够充分,遂宣布不会有人在工党的“金钱换爵位”案中遭到起诉。
获封爵士
2021年12月,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宣布授予布莱尔骑士勋章,并亲自任命他为嘉德勋章勋爵士,嘉德至高骑士团勋章主要授予为公共服务做出杰出贡献或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骑士勋章,也是英国最高级别勋章。因布莱尔在首相任期内带领英国参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导致伊拉克及中东地区长期陷入动荡之中,给地区民众带来深重灾难,英国民众认为布莱尔应该为战争罪行负责,所以授予他勋章的决定激起了不少英国民众的愤怒情绪,在英国的请愿网站上有超过100万人签名请愿书,要求撤销他的爵士头衔。
人物轶事
领带之交
2003年7月,正在中国访问的布莱尔与清华大学近百名大学生进行座谈,会议期间,彼时就读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徐博在提问时因语塞而对布莱尔说了一句“我喜欢你的领带”,而后布莱尔回应了一句“我喜欢你的衬衫”,并表示在会议结束后将自己的领带寄给徐博,这件事在当时成就了英国首相与中国学生“领带之交”的佳话。两年后,徐博成为新华社记者后再次采访到布莱尔,并提到“领带之交”的旧事,表示当年并未收到布莱尔的领带,而后布莱尔在想起这件事后便现场解下自己的领带赠予徐博,并回应他“英国人永远信守承诺。”
与英国不同领域的名人共同打网球
1996年夏,因在英国电视台扮演各种政客而出名的政治讽刺演员罗里·布莱纳在法国圣拉斐尔市附近的埃斯特雷尔公园度假时得知布莱尔即将到访该地区,遂打电话联系了布莱尔办公室确认该消息的真伪,布莱尔的妻子切丽接了这通电话并促成布莱尔与他打网球的计划。当布莱尔到访法国时,因二人约定打网球的球场被当地孩子们提前占场,于是布莱尔带罗里·布莱纳去了位于法国里维埃拉地区的好友英国音乐家、格莱美奖获得者戴夫·斯图尔特的私人网球场,彼时因斯图尔特不在家,所以二人仅进行了交谈,并未正式打球。随后布莱尔因工作离开该地区几天,再次返回时,斯图尔特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英国摇滚歌手布莱恩·费瑞,与罗里·布莱纳、布莱尔共同打了一场网球。
影视形象
客串《辛普森一家》
2004年1月,美国卡通喜剧《辛普森一家》在英国播出,布莱尔在《女王独白》一集中以卡通形象亮相,饰演“英国首相布莱尔”一角,同时为该角色配音,并录制了三段对白。片中“布莱尔”的露着牙,长一对招风耳,在机场迎接辛普森一家时,身边站着一只威尔士矮脚狗。
人物评价
以远大前程开场,收场却叫人失望。(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评)
英国和国际媒体给布莱尔首相的评价似乎一直不高,比如说“美国的哈巴狗”“布什的跟屁虫”“贪污腐败的化身”等等。然而,正如英国专栏作家在《泰晤士报》撰文所说的那样:“能在唐宁街10号呆上10年,如果没有能耐的话,或者说如果没有英伦国民认可的政绩的话,那么是没有这个可能的。布莱尔这10年给英国百姓许多实惠,所以尽管媒体和反对派将其抹得一无是处,但一旦他真走,人们会想他,甚至会觉得他的离去是‘一种损失’。”(新快报评)
英国媒体认为,布莱尔最大的罪过就是让英国的政界集体背上了“骗子”的恶名。1997年工党击败保守党时曾经许诺,它将给英国一个“全新的开始”。然而,在布莱尔入主相府后,立即发生了卖官爵换竞选资金的丑闻。(现代快报评)
托尼·布莱尔似乎从小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天资聪颖而不循规蹈矩;充满反叛精神但并非是为了叛逆而叛逆。他是个酷爱摇滚乐的新潮派,却早早就成为了虔诚的基督徒。他关注社会,也注重个人的价值。他富有表演天赋,但个性并不张扬。他是活跃的、善辩的、具有领导欲的未来之星,一位传统的保守党之家走出的工党改革派。(《激情首相布莱尔》作者杨芳评)
托尼·布莱尔是一个另类的领袖、天才的演员和坚定的政治家,19世纪的自由派和21世纪的实用主义者。(《托尼·布莱尔》的传记作者菲利普·斯蒂芬斯评)
布莱尔最终完成了从“老工党”到新工党的转型。尽管与工党改革类似的政党改革在西方政坛屡见不鲜,但像工党这样改革力度之大,改革历程之曲折,改革成果之显著,在西方政坛都可谓绝无仅有。(《英国新工党政府经济与社会政策研究》作者胡昌宇评)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1975年,布莱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于获得了在王室法律顾问亚历山大·欧文手下实习的工作机会,同时学习劳动法。实习期间,布莱尔结识了同为律师实习生的切丽·布斯(Cherie Booth,婚后改为Cherie Blair),在日常相处中逐渐确定关系,成为情侣。1979年,二人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度假时,布莱尔向切丽求婚成功,后于次年3月结婚。二人婚后育有四个孩子,分别是生于1984年的尤安·布莱尔、生于1985年的尼古拉斯·布莱尔、生于1988年的凯瑟琳·布莱尔和生于2000年的里奥·布莱尔。
宗教信仰
布莱尔最初信仰基督教,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时便一直聆听宗教训谕,毕业后于英国国教圣公会教堂中施行了坚信礼,正式入教。布莱尔将信仰与政治联合起来的思想最先出现在1993年的一篇小文章中,如文章开篇便表明其泛基督教主义态度,并提出基督教徒应对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应予以尊重,宣称基督教应该是关于“个人与集体结合”的宗教等,映射到政治,即工党的价值观应该是相信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团结他人的重要性。
家庭方面,布莱尔的妻子切丽生长于信仰天主教的家庭,所以信仰天主教。布莱尔会定期陪伴切丽参加天主教的弥撒,习惯全家一起参加圣餐礼,这种做法给天主教统治集团带来了恐慌,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加强了对进入天主教圣地的非天主教徒的控制,英格兰天主教会的主教巴兹尔·休姆写信请求他在参加天主教弥撒时放弃参加圣餐礼。此外,布莱尔除了基督教,还在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其他教派中寻找启迪,如自学《古兰经》而意识到“爱与友谊”为“人类的指导精神”,这点也成为他在9·11事件后成为支持对本·拉登恐怖主义组织宣战的人的理由之一。2007年12月,布莱尔改信天主教,在伦敦西敏的枢机宅第受洗后正式加入该教派。
个人作品及荣誉
个人作品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Tony Blair.biography.2023-11-14
英国首相布莱尔.央视网.2023-11-13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中国日报网.2023-11-15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中国宁波网.2023-11-13
外媒:英女王进行新年授勋.参考消息.2023-11-13
布莱尔:中英关系的10年历程.新浪女性.2023-11-20
多面布莱尔.《人物》杂志.2023-11-21
布莱尔的成功与失败.经济观察网.2023-11-21
布莱尔执政10年大事记.中国日报网.2023-11-22
英国承认同性婚姻合法.文摘报.2023-11-20
NHS: the Blair year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12-14
“金钱换爵位”.南海网-海南日报.2023-11-17
外媒:英女王进行新年授勋.参考消息.2023-11-18
布莱恩·费瑞 Bryan Ferry.豆瓣电影.2023-11-17
Rory Bremner.Mtime时光网.2023-11-17
布莱尔:好首相?坏首相?.现代快报.2023-11-16
Cherie Bomb.名利场.2023-11-17
布莱尔改信天主教.青年参考.2023-11-17
Hitchens vs. Blair.thriftbooks.2023-11-15
A Journey: My Political Life.thriftbooks.2023-11-15
旅程.豆瓣读书.2023-11-15
Stakeholder Housing: A Third Way.thriftbooks.2023-11-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幼年及青少年时期
大学时期
初入社会
步入政坛
当选首相
1997~2001年:第一任期
2001~2005年:第二任期
2005~2007年:第三任期
辞任之后
为政举措
政治
经济
社会
外交
英美政策
对欧政策
对俄政策
对华政策
政治主张
布莱尔主义
第三条道路
人物争议
伊拉克战争
国民医疗服务体制改革
金钱换爵位
获封爵士
人物轶事
领带之交
与英国不同领域的名人共同打网球
影视形象
客串《辛普森一家》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宗教信仰
个人作品及荣誉
个人作品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