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问题
围绕北爱尔兰归属问题产生的争端
北爱尔兰问题(简称北爱问题),又称厄尔斯特问题,是北爱两大教派围绕北爱归属问题产生的争端。
英国的殖民扩张及分而治之政策是北爱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12世纪英国入侵信奉天主教爱尔兰,开始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17世纪,大批信奉新教的苏格兰和英格兰移民来到爱尔兰北部的厄尔斯特,侵占当地居民的土地。面对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爱尔兰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1921年,爱尔兰共和军通过“独立战争”迫使英政府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48年,爱尔兰正式脱离英联邦获得独立,但新教占优势的北部6郡仍选择留在英国
自爱尔兰南北分治后,新教徒维持优势,1921-1972年的地方政府几乎完全由新教联合主义者把持,身处北爱的天主教民族主义者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遭受不公和歧视,北爱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不断激化,并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民族冲突的全面爆发。1972年发生在北爱城市伦敦德里的“血腥星期天”惨剧更是让女王陛下政府终止了北爱议会,由其直接掌管北爱事务。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尝试推动北爱和平进程,最终于1998年签订了照顾各方利益的《贝尔法斯特协议》,结束了北爱地区的暴力活动,成为北爱和平进程的里程碑。之后的20多年北爱保持着和平稳定。但2016年英国“脱欧”让北爱边界问题重现,虽然英欧双方都在努力避免“硬边界”的出现损害当地的和平进程,对此还达成了《北爱尔兰议定书》,但该议定书遭到北爱民主统一党的反对,使北爱陷入政治僵局。
北爱问题使北爱当地局势动荡,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制约了北爱地区经济的发展。直到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的成功签订恢复了北爱的自治进程,促进了社会和平稳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于英国,北爱问题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它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消耗,也损害了英国的国际形象,还成为2016年后英国脱欧的问题核心。
问题起源
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地处西欧的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岛上的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5世纪时,罗马天主教传入爱尔兰,爱尔兰人皈依天主教。8世纪末,爱尔兰岛上出现了统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12世纪,英格兰入侵爱尔兰,开始了英国在爱尔兰的殖民统治。13世纪初,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推行各类英格兰法律并成立了议会,但是这个议会只代表盎格鲁一诺曼人统治阶层的利益,爱尔兰本地人的权利被侵害。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决裂,宣布新教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与此同时,爱尔兰仍保持着天主教国家的性质。宗教信仰的不同进一步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裂痕。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国,随即有计划地在爱尔兰进行殖民活动。在政府的鼓动下,大批信奉新教的苏格兰和英格兰移民来到了北部的厄尔斯特省。爱尔兰人的土地被侵占,天主教徒大多被赶到荒凉的西部。通过近10年的殖民活动,英国在厄尔斯特地区成功建立了一块新教殖民地,该地区的新教徒移民已超过了本地的天主教徒。1801年,面对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为了防止爱尔兰与法国联合而形成对英国的威胁,英国通过了《联合法案》,正式吞并爱尔兰,建立了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英国。合并以后,爱尔兰彻底丧失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境况比先前更为恶劣。在英国近乎疯狂的殖民掠夺下,1845-1851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爱尔兰大饥荒”。由于英国当局灾后反应迟缓,救助措施不力,使得受此饥荒而死亡的爱尔兰人超过百万,另有一百多万人不得不移民他国。
爱尔兰的南北分治
出于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从1845年起,爱尔兰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19世纪末,天主教民主主义者提出了爱尔兰自治法案,旨在通过改革来为天主教徒夺回应有的土地及权利,但当时的新教联合主义者担心自治运动成功会损害自身利益,甚至可能使天主教徒获得统治权,因此极力反对。最终爱尔兰自治法案因反对声过大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失败。自治法案的失败使爱尔兰人逐渐意识到只有彻底摆脱英国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自身的权益才能获得保障。
20世纪初,爱尔兰人发起了多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1916年4月24日的“复活节起义”中,爱尔兰共和党人进入都柏林的邮政总局,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女王陛下政府镇压,但却吸引了大不列颠岛内外大众对爱尔兰问题的关注,舆论也开始转而朝着有利于爱尔兰独立的方向发展。1918年共和派的新芬党(Sinn Fin Party)赢得爱尔兰选举后,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随即新芬党的武装力量爱尔兰共和军英国发起了为期三年(1919-1921)的“独立战争”。迫于共和军的压力,英国议会于1920年通过爱尔兰南北分治法案:南部26郡单独组成一个政府,北部厄尔斯特地区新教徒占多数的6郡成为另外一个拥有自己政府和议会的政治实体,两者分别实现联合王国内的自治。但南爱尔兰天主教徒并不接受该法案,直到1921年新芬党右派掌权后才与英国达成妥协,签订《英爱条约》,条约规定南部26郡单独建立爱尔兰自由邦,在政治上独立于英国,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新教徒占多数的北部6郡为与爱尔兰自由邦分治的北爱尔兰,仍属英国管辖,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至此,爱尔兰出现了南北分治的局面。1948年12月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爱尔兰。
自1921年南北爱尔兰分治后,北爱作为英国的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由于新教徒在人口总数上占优势,1921年至1971年的50年间,在北爱的历次选举中,都是新教徒赢得了议会的多数,并组织政府,掌握政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对天主教徒奉行歧视政策,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排斥他们,而且在就业和教育等方面上也不给天主教徒以平等的机会。雅威教徒的地位犹如二等公民,大多以从事自由职业为主,属于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的阶层。
爆发冲突
冲突方
北爱的两大族群
北爱尔兰地区存在两个族群身份,并且与宗教身份相叠加。一个是凯尔特人的后裔“爱尔兰人”,这一群体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国家归属上,强调与爱尔兰的一体性,主张实现爱尔兰岛内南北双方的统一,这一族群数量占北爱地区人口总数约40%;另一个群体则是以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后裔为主,作为新教徒,这一群体无论在宗教信仰上,还是在民族情感上,都与英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主张北爱留在英国,其人口数量占北爱地区人口总数的60%左右。两大族群对北爱尔兰的历史、地位和归属的认知均存在明显分歧,而且各自阵营中都有激进分子,主张以暴力方式实现诉求,从而对北爱地区的和平形势造成严重威胁。
北爱两大教派的军事组织
爱尔兰天主教的军事组织是创建于1919年的爱尔兰共和军(Irish Republican Army,IRA),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游击和恐怖活动,其宗旨是要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统一的爱尔兰。1969年北爱尔兰民族冲突加剧,“爱尔兰共和军”乘机活跃,期间,部分激进成员从“爱尔兰共和军”中分裂出来组成了“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Provisional IRA,PIRA),该派公开提出要“用枪和炸弹”求得南北爱尔兰的统一。他们四处出击,在英国各地实施爆炸、劫持、暗杀等活动,“爱尔兰共和军”搞的多数重大恐怖活动均是该派所为。
新教派也有自己的武装组织。主要的合法武装组织是由当地人组成并由军队控制的“北爱尔兰防团”(Ulster Defence Regiment,UDR),该组织拥有约7500名武装人员,其中2/3是业余时间参加的地方武装。1971年成立的“北爱尔兰防卫协会”(Ulster Defence Association, UDA)则是新教派最大的准军事力量,在全盛时期的成员多达4万人,该组织的长远目标是在北爱尔兰恢复单一的新教“奥伦治国家”。虽然该协会主席公开鼓吹“以恐怖对付恐怖主义者”,其成员亦常实施暴力活动,但该协会仍维持了合法地位,并于1981年成立了其自己的政党北爱尔兰民主党”。此外,其他活动较多的新教激进组织还有“北爱尔兰自由战士”(Ulster Freedom Fighters,UFF),“北爱尔兰志愿军”(Ulster Volunteer Force),“奥伦治志愿者协会”等。前两个组织由于从事针对爱尔兰人的恐怖活动已被政府宣布非法,后者则以每年的7月12日组织新教奥伦治节游行而著称。
过程
1967年,天主教徒成立了北爱尔兰民权协会(Northern Ireland Civil Right Association,NICRA),纲领是争取平等公民权及参政机会。民权协会发动天主教徒在各大城市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但这引起了新教极端派的对抗和恐怖袭击,为了保护雅威教徒,爱尔兰共和军复兴,在各地同新教极端派及其恐怖组织激烈对抗。愤怒的民族主义者也将原本较为温和的游行活动升级成了街头暴动,北爱尔兰两派间的暴力事件不断增加。
伤亡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从1969年到 1998 年期间,北爱地区的暴力冲突共造成3500多人死亡,另有40000多人在冲突中受伤。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爆炸、暗杀等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
和平进程
发生在1972年1月30日的“血腥星期天”惨剧让女王陛下政府终止了北爱议会,由其直接掌管北爱事务。之后英国便不断尝试用和平方式解决北爱尔兰问题,自此北爱和平进程开始缓慢启动。
《森宁代尔协议》
从1972年开始,英国政府展开了与北爱尔兰各派政治力量的协商。1973年3月,英国政府拟订的北爱尔兰宪法草案出台。根据这份解决方案,将按比例代表制原则,成立一个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议会和政府,确认天主教徒在选举、参政、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6月,北爱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成立了以统一党为首的联合政府,代表天主教徒的温和派的社会民主工党也参加了政权。同时,为了促使北爱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英国政府放弃过去一直坚持的北爱问题属于英国内政的立场,开始寻求与爱尔兰合作。1973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北爱尔兰就北爱尔兰的前途问题进行谈判,三方签署了《森宁代尔协议》。根据达成的协议,将成立一个由南北两方相等代表参加的“爱尔兰事务委员会”,讨论双方关心的环保、农业、贸易、旅游、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但新教最大的政党统一党强烈反对爱尔兰插手北爱事务。1974年5月,厄尔斯特地区发生了由数万名新教徒参加的大罢工,他们要求重新选举议会,以期再度建立新教政权。在新教徒的强烈反对下,5月28日北爱新政府被迫辞职,两天后北爱议会随即休会。至此维持了几个月的权力分享的局面结束,英国再度恢复对北爱的直接统治。
《英爱协议》
1979年,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首相,在北爱问题上强调爱尔兰方面的重要性,希望能够通过与爱尔兰的合作,拉近与北爱民族主义者的距离。1980年5月,撒切尔夫人同爱尔兰总理汉弗雷举行首次会晤,双方表示要进行“新的密切的合作”。1981年11月,撒切尔夫人又同汉弗雷的继任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举行了会晤,决定成立英爱政府间委员会。但是爱尔兰一直坚持对北爱拥有主权,而英国则表示在没有获得北爱尔兰多数居民的同意前,北爱尔兰作为英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能改变。由于双方的立场差距较大,英爱合作解决北爱问题进展缓慢。经过双方政府多次会谈与磋商,终于在1985年11月,两国签订了《英爱协议》,协议规定组成两国政府间机构,协商处理北爱尔兰事务。然而,该协议却受到了北爱尔兰两派的反对,民族主义者认为爱尔兰放弃了北爱主权,联合主义者则视协议为英国出卖北爱尔兰的文书。最终在两派的反对和抵制下,《英爱协议》成一纸空文。
《贝尔法斯特协议》
20世纪90年代,北爱和平进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1993年12月,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和爱尔兰总理雷诺兹签署了《唐宁街宣言》,首次提出如果北爱尔兰大多数居民同意,英国准备放弃对北爱尔兰的主权;如果爱尔兰共和军承诺放弃暴力,其政治组织新芬党可以参加关于北爱尔兰未来的谈判。加上1994年美国承诺若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力,则会向其提供经济援助,北爱尔兰问题迈出了从暴力冲突到和平解决的关键一步。1995年2月,英国首相梅杰和爱尔兰总理布鲁斯公布了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框架文件,以该框架文件为基础,1998年4月,北爱尔兰8个党派的领袖及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爱尔兰总理埃亨达成了关于北爱尔兰和平的《贝尔法斯特协议》( 贝尔法斯特 Agreement) (又称《星期五和平协定》《耶稣受难日协议》《北爱尔兰和平协议》)。该协议照顾了各方利益,因此获得了英国、爱尔兰及北爱地区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在1998年5月22日的全民公决中,爱尔兰和北爱尔兰分别有71.7%和94.4%的公民投了赞成票。1999年12月,北爱地方权力回归北爱尔兰议会。2005年9月,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完全解除武装,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后续发展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而在英国脱欧之前,由于英国与爱尔兰均为欧盟国家,根据欧盟单一市场规定,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边界,跨境货物无需接受海关检。因此在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定》签署后,英国拆除了北爱边界地区的检查站和瞭望塔等安全设施,北爱边界变成“开放边界”(也称“软边界”)。边界的开放促进了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两地频繁的人员交流与跨边界合作,而且随着有形边界的消除,居住在北爱尔兰的爱尔兰人的心结也慢慢解开,他们不再激进地寻求脱离英国的统治,开始享受开放边界下北爱尔兰与爱尔兰逐渐融为一体的成果。20年来,北爱尔兰保持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然而,英国脱欧以后,就不再留在欧洲单一市场与关税同盟之内,这意味着北爱边界上需要重新设立实体海关与边检设施;与此同时,脱欧以后,所有英国民众丧失欧盟公民身份,两方的人员流动受到限制;更严重的的是“硬边界”将重新使北爱边界政治化,激化北爱内部的族群矛盾。因此,英国与欧盟、爱尔兰三方都在努力避免“硬边界”在北爱与爱尔兰之间重新出现。2020年5月,英国和欧盟达成了《北爱尔兰议定书》,按照协议,北爱地区留在欧洲单一市场与欧盟关税同盟内,以防止爱尔兰岛内出现陆上“硬边界”。但这一安排导致北爱地区与英国大不列颠岛之间设立关卡,由此加剧了北爱地区亲英派与独立派之间的矛盾。从2022年起北爱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DUP)就拒绝与北爱地方议会第一大党新芬党联合执政,2023年5月,北爱地方行政区选举结束后,民主统一党继续抵制加入北爱地方政府,北爱陷入政治僵局。
此外,英国脱欧也使北爱的暴力示威活动增多。2023年3月28日,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克里斯·希顿-哈里斯称,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已经将北爱尔兰的恐袭威胁水平上调为“严重”(severe)级别。这意味着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较高。他还称“北爱尔兰当地恐怖主义相关活动有所增加,这些活动以警察为目标”。同年4月10日,美国总统拜登访问英国北爱尔兰的前一天,北爱尔兰边境城市伦敦德里市举行反对《贝尔法斯特协议》游行,数名蒙面抗议者用燃烧瓶和其他物品袭击了一辆警车。英国卫报》补充称,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贝尔法斯特协议》签署25周年之际,这些暴力行径为这一纪念日蒙上阴影。
各方回应
1984 年,欧洲共同体发表 《哈格若夫报告》 ( Haagerup Report) ,首次对北爱问题表明基本立场。该报告认为,北爱问题既是北爱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也是影响爱尔兰岛整体利益、英爱关系及实现欧洲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1973年英国和爱尔兰同时加入欧共体以来,北爱尔兰地区的发展与超过4亿英镑的欧共体援助、优惠贷款分不开,因此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 “欧洲维度”已是既定事实。
2018年2月28日,欧盟负责英国“脱欧”的首席谈判代表米歇尔·巴尼耶公布了第一份有关脱欧的法律文件草案。在双方争执的焦点——爱尔兰边界问题上,欧盟坚持不为英国与爱尔兰设立“硬性边界”,并且让北爱尔兰继续适用欧盟的各种条款与规则,即停留在欧盟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内。时任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当天明确拒绝接受欧盟提出的这份草案。她表示,欧盟的提议是在挑战英国“宪法的完整性”。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议员尼格尔·多兹表示,离开欧盟不是为了分裂英国,将北爱尔兰与英国本土的市场割裂开来是“灾难性”的。
2021年6月日,美国驻英临时代办伦珀特(Yael Lempert)与英国“脱欧”事务大臣弗罗斯特(David Frost)会晤时批评女王陛下政府在“激化”北爱尔兰紧张局势。伦珀特称,美国十分关心北爱议定书在落实上出现的僵局,即便可能发生“不受欢迎的妥协”,美方也“强烈敦促”英国通过协商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10月,美国国务院高级顾问德里克·乔列特敦促英国不要在北爱问题上与欧盟“爆发冲突”。
2023年4月9日,《贝尔法斯特协定》签署25周年纪念日前夕,前北爱尔兰事务大臣韩培德英国卫报》撰文称,25年过去了,由于英国脱欧,《贝尔法斯特协定》面临最严峻的考验。而面临北爱的政治僵局,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呼吁斯托蒙特(北爱地方议会所在地)回归。爱尔兰总理利奥·瓦拉德卡表示,他会加强与苏纳克的沟通,努力恢复斯托蒙特的权力分享机制。同年4月12日,拜登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参加《贝尔法斯特协定》签署25周年活动时,也敦促北爱尔兰议会主要政党尽快使权力分享政府恢复运作。
影响
英国
北爱问题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历届政府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英国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它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消耗,也给英国的国际形象及其对外关系造成了诸多损害。英国方面不仅大批军警官员为此丧生,每年政府还需消耗 40 亿英镑,其中约一半用于派驻北爱尔兰的 1.8 万名军队和 1.2 万名警察的费用。对于发生在北爱地区的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众多无辜平民的伤亡也遭到国内外舆论的谴责。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后,北爱尔兰问题还成为英国想要脱离欧盟的问题核心。在“北爱尔兰议定书”上的冲突与争执,也一度让英国爱尔兰、英国与欧洲的关系破裂,也在英美两国“特殊关系”蒙上阴影。
北爱尔兰
就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上,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因分歧而造成流血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动荡的局势影响了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长期的流血冲突使北爱尔兰人民不仅饱受动荡之苦,而且严重制约了北爱尔兰地区经济的发展。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的成功签订恢复了自 1972 年以来中断了的自治进程,成立了按各党派比例选举产生的 108 人议会。同时随着北爱自治的实现,促进了社会和平稳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地方议会在自治基础上能够结合北爱的具体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促进政策的合理化与职能的明确化;同时议会内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享有均等议席,提高了天主教徒的政治地位,有助于改善天主教徒长期以来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打破以前存在的民族分层状况,缓和民族与宗教矛盾,推动北爱尔兰社会、经济等民生问题的良好进展。此外,《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后成立了“南北委员会”,协调北爱与爱尔兰的诸多事宜,这有利于北爱利用爱尔兰的科学技术优势来填充技术领域的空白,发展一些高精尖的行业,提高国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音乐作品
书籍
《什么也别说》:[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著,熊依译,格致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作者通过分布在不同阵营的不同人物(爱尔兰共和军、平民与旁观者)的生活变化,讲述了北爱尔兰冲突的起因、变化以及它给几代人带来的冲击。
参考资料
血腥星期天 Bloody Sunday (2002).豆瓣电影.2023-10-31
迷失1971 ' 71 (2014).豆瓣电影.2023-10-31
目录
概述
问题起源
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爱尔兰的南北分治
爆发冲突
冲突方
北爱的两大族群
北爱两大教派的军事组织
过程
伤亡情况
和平进程
《森宁代尔协议》
《英爱协议》
《贝尔法斯特协议》
后续发展
各方回应
影响
英国
北爱尔兰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音乐作品
书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