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简称“中南民大”,坐落于
湖北省武汉市。学校是直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由国家民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级
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并于2018年1月,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1年1月
中南军政委员会委托
中原大学筹办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27日学校独立建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57年6月12日归并中央民族学院建制,改为“中央民族学院分院”。1980年1月7日恢复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3月4日教育部发文通知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截至2023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10万余平米,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200万余册。学校设有22个学院,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7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9000余人。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7个,涵盖10大学科门类。
中南民族大学在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排名民族类位列第2名。
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时期
1951年5月,中原大学受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委托,筹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前身。于同年12月将校址确定在武昌洪山南麓。1951年11月29日,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正式开学。
中南民族学院时期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学校独立建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学校合并广东民族学院,组织机构和学校规模得到充实扩大。
中央民族学院分院时期
1957年6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中央民委联合通知:中南民族学院归并中央民族学院建制,改为“中央民族学院分院”。1960年6月23日,中央民族学院及中央民族学院分院被列为中央民委重点高等学校。
恢复中南民族学院时期
1961年12月19日,中央民族学院分院改由中央民委直接领导。1965年10月1日,恢复“中南民族学院”名称,学校设置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数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70年,学校被强令撤销,不再招收新生。1979年湖北省革委会和国家民委共同筹备恢复中南民族学院,1980年1月7月恢复中南民族学院。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时期
2002年3月4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南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4月22日,举行挂牌仪式。200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2008年,正式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同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加入欧洲大学联盟。2014年,中南民族大学被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批准成为新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点。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共建院校。2017年8月,中南民族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3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成立科学技术协会。2023年4月,中南民族大学成立共同现代化研究院。2023年10月,中南民族大学新增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设有22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77个。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各类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此外,学校还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学科情况
截止2023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拥有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型硕士点。授权学科覆盖除哲学、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1个学科。2018年1月,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
药学专业3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7年,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9月,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国家级24个),环境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
新工科”项目4项、“新农科”项目5项、“新文科”项目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获批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20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9月,中南民族大学承担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1221”精准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616”对口支援长阳县、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定点帮扶恩施市基础教育、博士服务团、“三万”活动、科技副县长、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等工程,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44人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与恩施州、铜仁市、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黔西南州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与武陵山片区、巴林右旗、德保县、乐安县等地区在人才培养、智库服务、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文化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学校与境外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
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数十家国内高校开展
联合培养、互访互学等深度合作。
截止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英国、法国、
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
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
巴基斯坦、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泰国、
老挝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止2023年12月,图书馆包括老馆、新馆(双塔楼)、南书院、北书院、南区分馆、北区分馆等6个部分的馆舍布局,馆舍面积近51945.6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200万余册,纸质图书260多万册,其中少数民族特色文献资源10余万册。图书馆订购了中国知网、超星读秀、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Elsevier SD、ACS、IEL、WoS(SCIE/SSCI)等48个中外文数据库,还自建了吴泽霖、岑家梧、严学、女书等8个特色数据库,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已基本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全面刊载
民族学、人类学、
社会学、哲学、
政治学、法学、
经济学、文学、
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是展示国内人文社科学界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与窗口。连续被有关权威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等。
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复合因子为2.462,在618种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58,复合总被引频次4684次;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47;期刊影响力指数CI值为162.846,位居Q1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全国性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1982年创刊,1988年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1993年获国际标准刊号,1995年改半年刊为季刊,2002年随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中华医药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学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数量经济科学等栏目,涵盖理、工、农、医、管理各学科。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有实验室、研究中心、研发推广中心等科研机构60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重点实验室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9月,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3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815篇;发表SCI期刊论文1976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79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49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2项;制定中药材
野艾蒿国际标准1项;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入选2017年度中国核心智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互联网+中华文明”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位列2019年全国高校C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第86位,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124位,学报人文社科版、自科版全部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级。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分为徽志和徽章。
中南民族大学徽志为圆形,由基本形、学校中英文名称以及学校创立时间组成。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训
中南民族大学校训为“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自然”引自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箴言——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宽”与“和”则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所谓“宽宏仁厚”“和谐共生”。
校歌
双塔高,百花艳,我的校园南湖边。杨柳依依,碧水涟涟,这里有我各族青年。呵……手牵手,肩并肩,我的志向永不变。朝阳正红,豪情无限,民族大业担在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拥抱明天。
社团活动
截至2023年12月,中南民族大学拥有自强社、心理健康爱好者协会、记忆协会等68个学生社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25日)
历任领导
以上参考资料(截止2024年5月25日)
知名校友
文艺界
商界
学术界
所获荣誉
2011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荣获“2006-2010年全国民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8月,中南民族大学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3年2月,中南民族大学被评选为“2022年平安校园建设成绩突出集体”。
2023年5月,中南民族大学获批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0
专业情况.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0
本馆简介.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2023-04-19
陈栋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5-11
孙奉娄简介.中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2023-05-11
学科情况.中南民族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5-13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13
期刊简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4-19
校友风采.中南民族大学校友会.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