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756年),唐代蒲州猗氏(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猗氏镇)人,唐代名将。
封常清少时贫苦,随其外祖父流放西域,因其外祖父爱读书,常教其认字读书,封常清故能历览群书。后投于
高仙芝帐下做随从,因一次战报写得条理分明,得高仙芝重用,其后屡立军功,以军功授等职。
天宝六年(747年)参与破小勃律国有功,任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镇将加封
朝散大夫,管
安西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天宝十载(751年)任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
司马,河西节度判官;天宝十一载(752年)任安西副大都护,
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二载(753年)破大勃律国;天宝十三载(754年)摄
御史大夫,权知北庭都护府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
伊州、西州和北庭都护府节度等使;754年三月平定播仙之役。封常清在
唐朝维护西域稳定的过程中屡立战功。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封常清在参与平定
安史之乱中兵败而退守
潼关县,监军
边令诚诬陷其怯阵避敌,被
李隆基以出师不利处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封常清父母双亡,从小跟随其外祖父生活。因其外祖父犯罪,封常清跟随外祖父被流放至
安西都护府胡城今哈萨克斯坦
奇姆肯特东充军。其外祖父颇爱读书,经常带着外孙读书,积年以来,封常清也博览群书。
崭露头角
封常清已三十多岁还是一个普通军士,他便向
高仙芝(
唐朝名将,时任都知兵马使)投书自荐要做其侍从。高仙芝见他长相丑陋(细瘦目,脚短而跛)拒绝收他。转天,封常清又来,高仙芝以侍从数量足够为由又将其拒绝。他说高仙芝这样以貌取人,恐怕会像
孔子错看澹台灭明一样,但高仙芝仍不收他。于是,他每天在高仙芝官邸外等候,数十日后,高仙芝不得已将其补做侍从。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因达奚部叛乱,朝廷命安西都护府截击叛军。于是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命
高仙芝率两千骑兵平叛。行军至绫岭今新疆
乌什县西北,天山别迭里山口时,与叛军遭遇。
高仙芝指挥有方,叛军因远行劳顿人困马乏,
唐军几乎将叛军全部斩杀。此战封常清作为侍从跟随参与,战后他立即呈上自己私下已写好的一份军事捷报。高仙芝见捷报记录了遇叛军形势以及自己如何指挥运用战术克敌制胜,自己想写的都在战报里详尽陈述,且行文条理分明、言简意。高仙芝看后非常惊讶,立即采用,并对封常清另眼相看。等军队归来,军中看过这份战报的几位判官也想见一下
高仙芝麾下新出的人才。之后封常清见到这几位高级参谋,欢笑言语如常,众人都认为他是人才。以此役为契机,封常清升为军中判官。之后,又多次以军功授镇将、果毅
都尉、折冲都尉等。
屡立功勋
天宝六载(747年),封常清随
高仙芝攻破小勃律国今
巴基斯坦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此战封常清也有功,高仙芝向朝廷奏请封常清为录事参军,同时任节度判官,并赐紫金鱼袋。之后,封常清又被加封
朝散大夫,并专管安西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
高仙芝每次出征,经常令他知留后事节度使不在时,总管节度使所有事务。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改任安西节度使时,奏封常清为判官。天宝十二载(753年),封常清奉命攻打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
唐军到菩萨劳城,前锋屡次胜利,封常清欲乘胜追击,斥候府果毅
段秀实提醒,敌兵示弱屡次被击败,是在引诱唐军,应该搜查左右山林。封常清同意并搜查山林,果然发现大量伏兵,并突袭敌伏兵,于是唐军大胜,受降而还。
天宝十三载(754年)三月,封常清攻打依附
吐蕃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县西南之役,大胜。
屯田戍边 成绩斐然
封常清在西域履职期间,在安西治所
库车市,今新疆库车一带、北庭今新疆
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一带大力开展屯田,规模宏大,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府库充盈,以供应军需。因此,天宝十载(751年)王正见为安西节度使时,任封常清为
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
司马,河西节度判官。天宝十一载(752年),因原安西副大都护王正见死,封常清被任命为安西副大都护,摄
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
天宝十二载(753年)至天宝十三载(754年)期间,因为出色的业绩和平叛战绩,封常清又被委任御使大夫,权知北庭都护府都护之职,主持北庭都护府一应事务,并持节伊西节度使节度伊州、西州和北庭都护府之职。朝廷给与其一子五品官,在
长安赏赐一套府院宅邸,并对其已双亡父母赠
爵位。
军中立威
封常清本性勤俭,其私马不过一两匹,且在军中赏罚严明。一次,
高仙芝外出公干,命封常清为节度使知留后。高仙芝将乳母的儿子郑德诠视同亲兄弟,把家中事全委托其管理。因此,郑德诠凭这层关系认为自己在军中很威风,不把封常清放在眼里。封常清外出公干返回,诸将佐、僚属都来拜见,唯有郑德诠不来拜见。他见封常清出门,还骑马冲撞封常清的随从后扬长而去。对这种故意冲撞上司的行为,封常清也毫不留情,于是命人引郑德诠到节度使院内,对他说须借他的死以严肃军纪,令左右绑起郑德诠,杖责六十军棍。等高仙芝赶到现场一看人已死。
高仙芝当见到封常清问清事情原委后,也敬畏他秉公执法,挑不出毛病。封常清对此事也不道歉。之后封常清又遇到几位大将犯事,又杀了两人, 从此之后“军中莫不股栗”。
临危受命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安禄山起兵反叛,封常清入朝拜见
李隆基。唐
李隆基问讨贼方略,封常清称天下承平已久,叛军乃逆天行事,兵祸定有转机,愿去
洛阳市招募兵士,取安禄山首级献于玄宗。于是,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募兵讨贼。封常清迅速赶赴洛阳,他一边积极为固守洛阳做准备,一边积极招募兵勇,十天内便招募六万人,但都是“佣保市井之流”。十二月,安禄山叛军渡过
黄河,攻陷
陈留郡,入罂子谷。
兵败削爵
叛军先锋到葵园在今河南
荥阳市,封常清遣精骑逆战叛军先锋,杀叛军近百人。但叛军主力随即赶到,封常清命骑兵撤入城中。叛军随即攻城,此时新招募缺乏训练的新兵被打得一触即溃,无法抵挡叛军的凶猛攻势,
洛阳市外城陷落。封常清退入内城,没多久叛军又分别攻入内城各门,内城的百姓官吏,被叛军大肆屠杀。封常清又相继在都亭驿
唐朝在洛阳设置的国宾馆、宣仁门唐洛阳皇城东面一门布防,再失守。为争取撤退时间,
唐军进入皇城花园砍倒树木以堵住敌人进攻通道,如此暂时迟滞敌军。封常清从洛阳突围而出,率余部向西奔至
陕郡今河南
三门峡市及周边。此时,
高仙芝带着一支唐军也赶到陕郡。封常清告诉高仙芝,叛军兵锋甚锐,难与争锋,
潼关县无兵,但却是扼守
长安的咽喉要地,应当速去潼关。高仙芝于是退守潼关,收拢溃兵,修整城防军备。叛军到潼关时,发现城池坚固、军备严整,无法强攻,因此叛军暂时退兵。
安禄山来到洛阳就开始忙着称帝,暂时不再向西前进,这也为朝廷集结各路兵马争取了时间。
李隆基听到封常清在洛阳大败的消息后,削去了他一切官爵,令其白衣即无官无职在
高仙芝军中继续效力。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多年的上下级和战友,还一如往常地让封常清管理左右厢军。
得罪监军
太监
边令诚作为监军多次向封常清和高仙芝索贿,二人没能满足其要求。边令诚便数次以公事干预高仙芝军事指挥,高仙芝大多都不按边令诚说的做。于是,边令诚趁入朝奏事的机会,向皇帝诬告
高仙芝、封常清如何见到叛军而逗留不前,阻挠与叛军正面交锋,才有此次洛阳失陷、陕郡败局,并诬二人贪污军粮。
李隆基闻之大怒,下敕命让边令诚去诛杀二人。
敕命被斩
边令诚向封常清宣读皇帝敕命,封常清听后慨然道:“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今死乃甘心”于是,拿出已写好的自表封常清谢死表闻,托边令诚带给皇帝。之后,封常清被斩,高仙芝也被斩。
历史评价
《
新唐书》评价:常清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欲入关见天子论成败事,使者三辈上书,皆不报,回斩于军。……玄宗虽为左右蒙,然荒夺其明亦甚矣……呜呼,非天熟其恶,使乱四海,举黔首而残之邪!彼二将((指封常清、
高仙芝)诛焉?后之君子,得不深鉴!”
《
旧唐书》评价:“‘外之事,将军裁之。’ 观
杨国忠之奏事,边令诚之护戎,又掣肘于军政者也,未可偏责三帅,不尤伊人。
相关作品评价
唐朝大诗人
岑参为封常清所作诗文:“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也是岑参对封常清为唐王朝屡历功勋忠诚报国的赞颂。
岑参诗歌评价:《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其一: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
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其二:官军西出过
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其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其四: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马龙堆月照营。
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个人主要作品
《封常清谢死表闻》原文: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
皇帝,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
长安日远,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
春秋》,见
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