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针(Bidens bipinnata L.),菊科(Asteraceae)鬼针草属(Bidens)一年生草本,又名斑头、老婆婆针、鬼叉子、刺针草、鬼针草等。婆婆针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东部,在中国产于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婆婆针以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为宜,喜欢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黏壤土。常见于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
婆婆针茎直立,高30-120厘米,下部略具四棱,无毛或上部被稀疏柔毛。叶对生,具柄,叶片二回羽状分裂,顶生裂片窄,先端渐尖,边缘疏生不规则粗齿。
头状花序,总苞杯形,托片狭
披针形;
舌状花不育,舌片黄色,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盘花筒状,黄色。
瘦果条形,略扁。花期8~9月,果期9~11月。
婆婆针全草可入药,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的功效,婆婆针含有矿质元素、
维生素及
β-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瘦果可榨油;其还可以应用于镉污染土壤和
铅锌矿区
尾矿土壤的修复及水库海拔稍高地带的
植被恢复。
叶对生,具柄,柄长2-6厘米,背面微凸或扁平,腹面沟槽,槽内及边缘具疏柔毛,叶片长5-14厘米,二回羽状分裂,第一次分裂深达中肋,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
披针形,具1-2对缺刻或深裂,顶生裂片狭,先端渐尖,边缘有稀疏不规整的粗齿,两面均被疏柔毛。
头状花序直径6-10毫米;
花序梗长1-5厘米(果时长2-10厘米)。总苞杯形,基部有柔毛,外层
苞片5-7枚,条形,开花时长2.5毫米,果时长达5毫米,草质,先端钝,被稍密的短柔毛,内层苞片膜质,椭圆形,长3.5-4毫米,花后伸长为狭披针形,及果时长6-8毫米,背面褐色,被短柔毛,具黄色边缘;托片狭披针形,长约5毫米,果时长可达12毫米。
舌状花通常1-3朵,不育,舌片黄色,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2.5-3.2毫米,先端全缘或具2-3齿,盘花筒状,黄色,长约4.5毫米,冠檐5齿裂。
婆婆针以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为宜;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
腐殖质含量高的砂质
壤土、黏壤土栽培为宜。婆婆针适合生长在荒地、山坡、耕地、路边、地边田埂中。花期一般为8~9月,果期一般为9~11月。
婆婆针11月果实成熟,在早晨湿润或傍晚时分批收获,割回全草,晒干后用木棒脱粒,扬净,备用。3~4月穴播,按一定行株距开穴,播后覆土。温度保持在18~21
摄氏度左右,在一定湿度的条件下,经10~15天出苗。
婆婆针苗高60~80毫米时进行间苗、补苗,每穴保留一定数量的小苗并进行松土除草、施加人粪尿,苗期不需要多浇水,宜勤松除草;生长旺盛时施人畜粪肥。等到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封垄培土,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在婆婆针开花之前搭支架或拉线支撑防植株倒伏,施肥以基肥为主,现蕾前期施复合肥、
尿素。
婆婆针全草可入药,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
消化不良,
痢疾,上呼吸道感染,黄,
肠痈,
腹泻,蛇虫咬伤,跌打损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汤火伤,
疔疮肿毒,金疮出血。
婆婆针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矿质元素和多种营养成分,含有至少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的7种氨基酸为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其中
天门冬氨酸含量、Ca含量、总糖含量、维生素B1含量较高。
婆婆针可以降低
葡萄幼苗的镉含量,可应用于葡萄园镉污染土壤的修复;在
有机酸的作用下,其根系会产生分泌物促进对重金属Pb的富集,可应用于
铅锌矿区
尾矿和土壤中的重金属铅的修复;此外,婆婆针还可以应用于水库海拔稍高地带的
植被恢复。
婆婆针中
狼杷草聚炔成分能明显抑制
巴豆油诱发的
小鼠耳壳
肿胀及蛋清性足肿胀,还能显著抑制小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和
食用醋酸至炎的大鼠的
白细胞游走,婆婆针中提取的
黄铜混晶也有较好的
抗炎药作用。聚炔苷混晶和鬼针聚炔苷对体外培养的
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人组织
淋巴瘤细胞。婆婆针的
乙醇提取物灌胃能降低小鼠的血糖浓度。此外,婆婆针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高胰岛素血症、小儿
细菌性痢疾及
慢性前列腺炎。
婆婆针别名鬼针草,在各地方标准收载中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药用方面易与同属植物鬼针草混淆,因此就同
鬼针草属植物婆婆针和鬼针草做以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