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1953年8月),男,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担任多部门科技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8年王浩进入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1969年进入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底回到北京。1976年7月12日被分配到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当钳工,期间参加高考。1978年王浩大学本科考入
清华大学农田水利专业。1982年王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1989年在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王浩博士毕业进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室。1992年到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1994年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2001年再次升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8月作为负责人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我国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项目。2013年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7月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枢纽暴雨洪水预报及应急调控技术”项目。
王浩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
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获
全国创新争先奖、
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7项,省部级
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截至2020年6月出版专著38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194篇EI检索191篇,CSCD169篇,授权发明专利94项。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60年王浩在北京钢铁学院附小上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1968年1月2日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复课,进入北京市第九十三中学。1969年8月,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在
黑龙江垦区,期间自学了全部初中和
高中的数理化课程。因为王浩想上学,舍弃了兵团战士的待遇,“转插”到农村。参加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推荐考试,他得了全县第一名。后因意外没有被推荐。不久就被抽调到
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混凝土搅拌工。1973年进入黑龙江
安达市城郊公社繁荣大队。1975年底回到北京,1976年1月26日上了户口,在家待业。1976年7月12日被分配到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当钳工,期间参加了北京大学老师为青年工人开办的文化补习课,同时凭着个人兴趣还自学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课程,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由于在兵团时经常为打井发愁,就要到处请人选择打井的位置。然后是修水渠搞农田水利,增加一点产量,所以高考时就选择了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78年王浩大学本科考入
清华大学农田水利专业。1982年王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被分配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工作。1987年-1989年在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年王浩博士毕业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室。1992年王浩到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1994年被水利部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工。同年升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95年王浩受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赴其总部向各国代表介绍
水资源配置经验。1996年起王浩参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担任项目33个专题的技术总协调人,担任项目总专题“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研究”负责人,该成果2003年获
大禹科技进步
一等奖。1997年,王浩升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并于2001年再次升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同年1月,王浩担任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专项“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项目负责人,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一系列重大参数,并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外流域合理调水规模确定方法,并且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王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8月作为负责人承担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我国旱涝事件集合应对战略研究”项目。2013年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1月王浩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项目“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孕育机制与安全防控理论”项目,2016年7月承担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枢纽暴雨洪水预报及应急调控技术”项目。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王浩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基础理论和
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王浩曾领导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等。此外,他还参与了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与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重要工作。王浩曾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项、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基金项目的学术带头人。他还曾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课题2个项目和国家重大水专项1个项目。此外,他还负责了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和规划项目,并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重大科研与规划项目。
王浩通过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和973课题研究,针对中国强烈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深度影响的基本特征,将人类活动和自然作用并列作为流域水循环的双重驱动因子,提出了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理论,即受温室气体排放、人工取用水、下垫面变化等人类活动影响,现代环境下流域水循环从驱动力、循环结构、循环参数均明显表现出“自然-人工”二元演变特征。针对流域水循环演变特征,流域水循环过程研究思路也应由传统“实测-还原-建模-调控”的一元研究模式拓展为“实测—分离—耦合—建模—调控”的二元模式。水循环的二元演化衍生出三大后效,一是水资源次生演变,大多表现为径流性水资源衰减;二是伴生的水环境演变,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环境污染,三是伴生的水生态演变,主要表现为天然生态退化和人工生态的发展。
王浩针对我国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情势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需求,在相关研究中以现有
水资源评价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的动态评价方法。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全口径评价,该方法基于对
降水资源结构分解和流域水分循环效用的考察,利用资源的有效性统领了不同赋存形式水资源的评价问题。它综合考虑了地表地下径流、土壤水以及冠层截流等多种赋存形态有效水资源,实现了这些水资源的联合评价,从而突破了径流性水资源评价的局限;二是层次化评价,水资源评价应该基于有效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三大准则,以评价广义水资源量、狭义水资源量和国民经济可利用量为主要内容的层次化评价结构。层次化评价模式能够更好地反映流域
水资源评价的层次化服务功能;三是动态评价,即针对现行水资源“静态”评价方法难以客观描述“自然-人工”二元驱动力下的流域水资源动态演变,通过将下垫面和取用水影响作为水资源评价模型的参变量,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的“还原”量、“还现”量和“还未来”量的多情景动态科学评价。
综合而言,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方法在评价对象、评价模式、定量手段、时空特征描述以及对
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均具有优势,超越了中国现有
水资源评价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人类活动扰动下用水紧张地区的水资源评价。
专利
截至2020年6月,王浩在流域水循环基础理论和
水资源配置领域参与发布专利94项,根据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网站收录,有“农田化肥施用量的确定方法”“一种用于模拟垄沟结构的土箱装置”“一种
遥感影像水体识别提取的方法”等。
思想主张
生产实际相结合
年轻人应该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下基层去锻炼,会对人生有激励作用。
对孩子鼓励
对孩子,我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永远鼓励。孩子越鼓励,潜质就越发挥得好,即使她做错了什么,也是先鼓励,然后再给她分析你错在哪儿,哪儿还需要做得更好些。要批评时,也要先讲优点。
学以致用
要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高境界。要用问题导向来进行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面临的问题,让研究实用起来。
对年轻人的要求
对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新人提出:第一要注意的是切忌浮躁,要吃得了苦,经得起诱惑。参加工作前10年主要是学习,积累,形成科学素养。在这个阶段要沉住气。第二,不要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忽视解决实际问题。让别人应用你的方法,这是科研的最高境界。第三,水利研究水资源研究是系统工程,要有团队精神。
论文著作
截至2020年6月王浩出版专著38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曾经获奖。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194篇EI检索191篇,CSCD169篇。其中万网数据库收录213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本书根据
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实际,研究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问题,提出该地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该书于2004年荣获第十四届
中国图书奖。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本书针对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定量分析了水利与国民经济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量化分析了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了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水利发展模式及一系列调控准则。该书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
提名奖”。
《中国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本书全面介绍中国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点,涉水领域的综合利用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并对供水安全、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本书根据
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实际,研究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问题,提出该地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该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
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
人才培养
王浩特别重视队伍的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先后在多所高校担任双聘院士或讲座教授,经常与研究生一起探讨交流,不仅一起讨论各类专业问题,还注意和他们交流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王浩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在他的周围形成一支年龄专业比较合理,善于协同攻关的精干队伍。王浩住在清华住房,曾一度成为博士后的“流动站”或研究生的“集体宿舍”。
社会任职
王浩曾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王浩获
联合国“
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科研获奖
王浩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7项;省部级
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人物评价
王浩始终怀抱深厚的家国情怀,心系民生,以身许国,他以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不遗余力,为
青海省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已在水利、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
三峡大坝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刘同德评)
“王浩院士的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他毕业于
清华大学水利系,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中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一干就是26年,为南水北调工程他足足贡献了16个春夏秋冬,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河流湖泊,对每一个水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王浩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2023-05-21
王浩.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3-05-23
王浩.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2023-05-21
王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