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Moore SLaw),是指同样面积的电脑芯片上集成的
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个月到24个月会增加一倍。摩尔定律揭示了半导体技术迅速进步的核心,推动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让信息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刻改变了生活方式,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自
电子在19世纪末被证实存在以来,电子科技及其应用快速发展。20世纪初,真空管的发明为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提供了可能,催生了
无线电技术,为电子科技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
戈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了摩尔定律。1975年,戈登·摩尔对原先的预测进行了修正,将“芯片上的集成度每年翻一番”调整为“每两年翻一番”。随后,在1995年,
英特尔的董事会主席
罗伯特·诺伊斯意识到了物理极限和经济因素对摩尔定律的制约,他提出成本增加和物理限制可能共同成为阻碍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摩尔本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摩尔第二定律”。而到了2003年,摩尔再次修正了摩尔定律,将其更新为“每一年半翻一番”。此外,数据库技术先驱杰姆·格雷也提出了自己的“新摩尔定律”。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他阐述了数据密集型科学,这是继实验归纳、模型推演和仿真模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
范式,它不仅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数据密集型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自摩尔定律提出以来,在半导体、计算机硬件、
手持移动设备及生物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三维
集成电路、
光子芯片、量子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崛起,使得摩尔定律在维持性能提升的同时,正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
晶体管尺寸的逐渐缩小和集成度的不断提升,物理极限的逼近使得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增长速度受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业界提出了多种替代理论,如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库梅定律、贝尔定律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进步的趋势和规律,为芯片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关概念
摩尔定律:是指同样面积的电脑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每隔18个月到24个月会增加一倍。
摩尔第二定律:是指除了摩尔定律所描述的
半导体器件技术和工艺每18个月翻一番的发展速度外,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
经济学定律的显著约束。尽管并非官方命名,但已成为半导体技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经济约束的代名词。具体而言,摩尔第二定律强调了在半导体产业中,随着工艺设备投资的不断增加,产品性能的提升速度逐渐减缓。
戈登·摩尔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尽管物理和工艺上的进步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但经济可行性成为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工艺设备的投资每翻一番,产品的性能可以大幅度提升,但这种提升的速度已经显著下降。摩尔第二定律揭示了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经济现实,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新摩尔定律:又称光纤定律(Optical Law),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Nortel)总裁约翰·罗斯(John Roth)在联合国“1999世界电信论坛会议”上提出的一项观察结论。该定律指出,因特网的
带宽每9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而成本同时降低一半。
相关人物
戈登·摩尔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1929年1月3日出生在美国
旧金山,1950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1954年在
加州理工学院获得
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68年戈登·摩尔与
罗伯特·诺伊斯一起创立英特尔并任公司副总裁,1975年出任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直到1987年,戈登·摩尔放弃了首席执行官的职位,继续担任董事长。1997年,戈登·摩尔成为
名誉主席,于2006年卸任。
卡沃·米德
卡沃·米德(Carver Mead),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职业生涯主要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展开。他于1952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并在那里接受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1958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教职员工,196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在1967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全职教授。米德教授的研究涉及半导体、微电子学等诸多领域。米德教授不仅首创了VLSI课程,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项目共享晶圆方法学。此外,
玛格丽特·米德教授与德尔布鲁克(Delbruck)合作探索生物领域中膜中离子传输的物理原理,打破了当时对生物系统电流-电压特性的传统认知。在20世纪80年代,米德教授还提出了神经形态工程(Neuromorphic engineering)这一创新理念,通过
模拟集成电路的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来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这一前瞻性的观点为人工智能和
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历程
理论基础
摩尔定律的基础源于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不断创新的工艺。自19世纪末汤姆逊(
约瑟夫·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后,人类开始大力探索并应用电子。20世纪初,真空管的发明使得电子能在真空中运动,进而催生了
无线电技术的诞生,为后续的电子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石。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
威廉·肖克利、
沃尔特·布拉顿和
约翰·巴丁共同发明了
晶体管。1958年,
杰克·基尔比首创了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芯片连接在一起。次年,诺伊斯通过平面工艺实现了金属互连,进一步推动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两人因此共同获得了集成电路发明的殊荣。
1960年,诺依思利用平面工艺制造出了首块实用化的集成电路芯片。同年,贝尔实验室的姜大元和默罕默德·阿塔拉成功研制了MOS
场效应管。1961年,
仙童半导体公司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采用
光刻技术提高元器件密度,这一技术被认为是半导体工业的关键,也为摩尔定律的问世奠定了技术基础。
理论提出
1965年时任
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
戈登·摩尔在写观察评论报告时,发现了每个新芯片大体上包含其前一个芯片两倍的容量,每个芯片的产生都是在前一个芯片产生后的12个月内。如果这个趋势继续的话,计算能力相对于时间周期将呈指数式的上升。这个趋势,就是之后的
摩尔定律,该定律成为许多工业对于性能预测的基础。这一预测不仅揭示了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惊人速度,更成为后续几十年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
湖南基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理论修正与验证
1975年,戈登·摩尔在
国际电信联盟IEEE的学术年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当时的技术发展实际,审慎地重新评估并修正了最初摩尔定律“密度每年翻一番”的预测增长率,将其调整为“每两年翻一番”。
英特尔公司的统计数据为这一修正提供了初步的广泛验证。从最初的4004处理器上仅有的2300个
晶体管,到后来的Pentium II处理器上高达75亿个晶体管,晶体管数量增长了3200倍,精准地符合了“每两年翻一番”的预测,这一修正进一步证实了摩尔定律的准确性。
此外,通过观察
personal computer的核心组件,也可以对摩尔定律的正确性进行要素验证。在微处理器方面,从1979年的8086和8088开始,到后续的80286、80386、80486,再到Pentium、PentiumPro和PentiumII,这些处理器的更新换代不仅展现了其功能的日益强大,更体现了制造成本的逐渐降低。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正是摩尔定律所预测的结果,从而实现了对摩尔定律的要素验证。
摩尔第二定律
摩尔定律最初的核心观点是
集成电路上的
晶体管数量会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从而极大地推动计算性能的提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不仅被用于预测硬件技术的进步,还激发了对其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广泛讨论。在摩尔定律的原始设想中,人们主要聚焦于晶体管数量的增长和随之而来的性能飞跃。然而,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物理极限和经济成本两方面的挑战逐渐显现。1995年,
英特尔的董事会主席
罗伯特·诺伊斯认识到了物理极限和经济因素对摩尔定律的制约,并指出成本增加和物理限制可能共同成为阻碍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摩尔本人也在同一时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这一观点后来被称为“摩尔第二定律”。
二次修正
鉴于这些挑战和限制,摩尔定律在后续的发展中再次进行了修正。考虑到物理极限、经济成本以及技术进步的综合影响,有专家提出新的观点:芯片的集成度将不再按照原来的速度增长,而是调整为大约每一年半翻一番。这一观点在2003年得到了
戈登·摩尔本人的认可。这一理论修正不仅反映了
摩尔对技术进步趋势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
科学理论在应对现实挑战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摩尔定律经过修正后,依然成为预测和推动
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对于指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摩尔定律
1999年,数据库技术的先驱杰姆·格雷也提出了自己的“新摩尔定律”。他观察到全球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惊人,每18个月新增的信息量就超过
计算机有史以来全部信息量的总和。这一观察揭示了
信息时代的爆炸性增长特点,对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1月11日,杰姆·格雷还发表了一次题为“科学方法的革命”的演讲,阐述了数据密集型科学,这被认为是继实验归纳、模型推演和仿真模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
范式,不仅影响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数据密集型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碳纳米管的发展
自2009年以来,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中多次推荐碳纳米管作为延续摩尔定律的理想
半导体材料。2017年,IBM研究团队通过末端接触技术和
原子层沉积技术,成功制备出接触长度和沟道长度均为10nm的单根碳纳米管器件,其性能优势达硅基先进工艺节点的两倍,这标志着碳纳米管在缩小器件尺寸、提升性能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进一步延续了摩尔定律的趋势。2018年,IBM团队在柔性
基板上利用
碳纳米管薄膜构建了CMOS电路,展现了碳基柔性电路的卓越性能。这一创新不仅拓宽了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也预示了其在未来可穿戴和便携式设备中延续摩尔定律的潜力。同年,
台积电在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EDM)上提出将碳纳米管半导体技术纳入其未来发展路线图,进一步确认了碳纳米管在
半导体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2019年,
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利用碳纳米管薄膜成功构建了16位RV16X-NANO微处理器,这标志着碳纳米管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碳纳米管在提升计算性能方面的能力,也再次验证了其在延续摩尔定律方面的巨大潜力。2020年,MIT团队与芯片代工企业SkyWater合作,在8英寸晶圆上成功制备出性能均一、良率可控的碳纳米管
晶体管阵列。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碳纳米管技术的商业应用潜力,也为其在半导体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延长了摩尔定律的有效期。
数学表述
数学模型
摩尔定律定义为:单个
集成电路芯片内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5~2年翻一番。其数学模型可描述为。其中,是年份时单芯片中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是通过该等式预测出的年份时所能单片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增长因子是晶体管数目每翻一番所需要的年数。
一年翻一番(m=1,即12个月)
在1965年,摩尔博士根据前四年的单芯片集成的
晶体管数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集成度的发展将呈现惊人的速度,大约每过一年,芯片上的集成度就会翻一番。这一预测的背后,是当时的单芯片集成水平大约能达到每片100个晶体管的现实情况。
两年翻一番(m=2,即24个月)
随着技术发展,到了1975年,摩尔博士根据1965年至1975年间实际芯片集成度的数据,对摩尔定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调整。他将增长因子m修正为2,意味着芯片上的集成度每两年翻一番。这一修正使得数学模型更加精准地反映了当时的发展趋势。
一年半翻一番(m=1.5,即18个月)
在摩尔博士的预测之后,有专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细化:他们认为芯片集成度实际上是每一年半翻一番。这一观点在2003年得到了
戈登·摩尔本人的认可。他在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指出,晶体管均价、沟道长度和栅氧化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减小趋势,均符合增长因子m等于1.5的预测。
意义
技术进步的标志
摩尔定律的提出,揭示了半导体技术持续快速进步的本质。它表明,在
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等元器件的数量和性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倍,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进步的量化表达。这种快速的技术进步使得
计算机硬件性能不断提升,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
摩尔定律,作为
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揭示了技术进步的迅猛态势,更激发了企业不断挑战技术极限,追求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热情。从微处理器、存储设备到网络通信,各项技术革新均紧密围绕摩尔定律的预测展开,推动产业不断向前。英特尔作为显著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其产品的突破与成功与摩尔定律的预测相契合,但并非孤例。众多半导体公司、通信设备制造商及软件开发者等亦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应对技术挑战与市场需求。这种广泛的技术创新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共同促进了
半导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摩尔定律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层面。随着芯片和处理器性能的持续提升,个人电脑得以飞速发展并广泛普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这一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此同时,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传输速度的不断攀升和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使得语音信号更为清晰,信息服务更加完善。这不仅优化了人们的通信体验,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富的商业机遇。此外,摩尔定律还催生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趋势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
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
对未来预测的参考
虽然摩尔定律并非严格的数学或
物理定律,但它对于预测
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和研究摩尔定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局限性
技术方面的制约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芯片上的
晶体管数量不断增长,已经达到了
原子级甚至接近量子级别的精密水平。这意味着在微小的芯片空间内需要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而电路的宽度已经从几十微米缩小到了几十纳米。这种极端的
小尺度要求
光刻技术达到极高的精密度。
随着
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迅猛发展,计算能力需求急剧攀升。传统的CPU计算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复杂应用的高效需求,尤其针对特定应用的硬件加速器成为必要。即使摩尔定律继续有效,其预测的增长速度也可能难以应对某些计算密集型任务。因此,数据库架构师等专家已转向使用硬件加速器来卸载CPU的计算负担,凸显了传统CPU在处理这些任务时的局限。
成本方面的制约
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深入发展,每一次工艺精进都伴随着研发成本的显著增长。特别是在追求摩尔定律所预测的
晶体管数量增长时,需要在
原子级别进行精密制造,这不仅要求高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对设备、材料和工艺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光刻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其高精度操作和光源选择都带来高昂的成本。同时,无尘环境下的生产设施建设和维护也增加了制造成本。当硅基晶体管接近原子尺度时,制造成本更是剧增,技术难题频发,使得进一步缩小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
芯片生产线的高标准和高要求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生产线的设计、规划和调试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自动化生产线和高度精密的设备需要巨大的初始投资,并且随着每一代新技术的推出,生产线都需要进行更新和升级。这种高昂的投资使得芯片制造商需要承担巨大的财务压力,并且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分摊这些成本。
摩尔定律要求芯片制造商每18个月就进行一次工艺升级,这导致生产线和技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然而,这种频繁的升级换代使得企业难以充分回收初始投资并实现规模效应。每当新技术推出时,制造商可能还未从旧技术中收回成本就需要投入新一轮的研发和生产。这种周期性的升级换代模式使得芯片制造商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从而削弱了规模效应的发挥。
应用
半导体行业
摩尔定律在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变革。不仅引导着行业从等比例缩小技术转向以功耗降低为核心的后摩尔时代,还促使半导体行业实现了从简单
晶体管到复杂
集成电路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晶体管数量的急剧增加,芯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
计算机、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广泛普及和性能飞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此外,在纳米半导体工艺领域,随着特征尺寸进入纳米级别,传统的平面晶体管技术开始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因此,业界积极寻求并应用了新型器件技术,以克服这些限制。这些新型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器件性能,还有效地延续了摩尔定律的适用性和发展动力。
计算机硬件
在计算机硬件领域,随着晶体管尺寸的持续缩小,
光刻技术的极限挑战和材料成本的上升等物理因素逐渐显现。通过对摩尔定律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和预测硅基芯片技术的潜在极限,进而为未来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指导。在计算复杂度极限的预测上,摩尔定律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依据摩尔定律的预测,芯片上晶体管数量的持续增长理论上将推动计算机系统处理速度和能效的不断提升。
移动设备
在移动设备领域,摩尔定律的应用尤为显著。随着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广泛普及,摩尔定律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芯片制造领域,而是拓展至无线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光学技术等众多新兴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例,其处理器速度的不断提升、存储容量的持续扩大以及
能效比的显著改善,都得益于摩尔定律的持续推动,从而使得这些设备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迅捷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持久的电池续航时间。
生物领域
在生物领域摩尔定律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在
基因组测序方面,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本的显著降低,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完成整个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种进步得益于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测序仪器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
基因编辑方面,由于需要对
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精确的操作,这离不开高精度、高效率的实验工具和设备的支持。摩尔定律推动的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基因编辑仪器能够更快速地处理和分析大量的遗传信息,提高了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
摩尔定律的替代理论
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
登纳德缩放比例定律是半导体工业中的一项重要法则,由罗伯特·登纳德在1974年提出。它预测并描述了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每一代芯片的工作频率(即时钟速度)相比上一代产品会提高约40%。然而,随着微处理器频率的大幅提升,大约在提高1000多倍后,由于功率密度的限制,芯片将遭遇所谓的“功率墙”,即频率无法再进一步提升的临界点。这一定律揭示了半导体技术进步与功耗之间的权衡关系,为芯片设计和制造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库梅定律
库梅定律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乔库梅在2011年提出的,它描述了
计算机能源效率的发展趋势。库梅定律指出,在相同的计算量下,每隔18个月所消耗的能量将减少一半。这一定律揭示了随着技术进步,计算机系统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降低能耗,从而提高能源效率。
Raja定律
Raja定律指出,计算设备每10年就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价格,性能是前代的10倍,这一趋势从最初的单核CPU开始,逐步演进到多核CPU、GPU,以及各种高性能的AI芯片。
贝尔定律
贝尔定律表明,每过10年,半导体、存储、用户接口和网络技术的进步都会推动一个全新的、价格更低廉的计算机平台的出现,并催生一个独立的产业结构。换言之,每10年就会有一个重要的计算机架构问世。
吉尔德定律
吉尔德定律,又称为胜利者浪费定律,由乔治·吉尔德提出。吉尔德定律预测,在可预见的未来,主干网的
带宽将每6个月增长1倍。
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揭示的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梅特卡夫定律阐述了用户数量与网络价值的关系,即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能够创造NxN的效益。
海兹定律
以
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Technologies)的罗兰·海兹(Roland Haitz)命名的海兹定律认为,LED的亮度每18~24个月可提升1倍。
王氏定律
王氏定律是由
京东方创始人
王东升通过对率导体显示行业技术特点和行业周期波动的长期研究而提出的定律。王氏定律指出,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的性能必须每36个月提升1倍以上。
相关争议
摩尔定律以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但关于其最初提出者的身份,学界存在不同的说法。有观点认为,摩尔定律的原始构想并非直接源于摩尔本人,而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卡沃·米德(Carver Mead)教授率先提出。米德教授较早地关注到了
晶体管等组件产量增加与其价格下降之间的关联现象,并指出,在某一固定价格水平下,电脑的处理能力每两年提高一倍,那么相应价位的电脑处理装置的价格也会同期降低一半。这一观察与摩尔后来的预测在核心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构成了摩尔定律的理论基础。
发展趋势
自戈登·摩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摩尔定律以来,它一直被视为芯片和处理器行业的核心指导原则。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也在逐渐演变。
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
随着晶体管尺寸的逐步缩小和集成度的提高,
集成电路的性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逐渐接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所预示的增长速度正面临着挑战。为了克服这一瓶颈,业界正在积极探索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型晶体管结构,以期望在维持性能提升的同时,继续缩小
晶体管尺寸。
新型技术的支持
新型技术的崛起为摩尔定律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维集成电路、
光子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
计算机硬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些技术不仅有望显著提升性能,而且可能在降低能耗和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力。
多元化的发展
多元化技术的发展也为摩尔定律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除了传统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外,图形处理单元(GPU)、专用集成电路(ASIC)、
FPGA(FPGA)等不同类型的芯片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这些芯片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提升了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使得摩尔定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英特尔的预测
在
半导体行业的会议IEDM2022(2022年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上,英特尔展示了其在2D材料、3D封装技术以及存储器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进展。同时,英特尔在会上对摩尔定律的未来进行了预测,称未来十年将持续推动其发展,并预计至2030年在单个设备中提供约1万亿个晶体管的目标。
参考资料
Carver Mead.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