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兜蝽科九香虫属中的一种昆虫
九香虫(学名:Coridius chinensis),又称黑兜虫、打屁虫、臭屁虫等,是兜科九香虫属动物。九香虫成虫体长1.7~1.9厘米,宽0.9~1.1厘米。体型呈六角状扁椭圆形,体色紫黑色,具铜色光泽;头部狭尖;复眼突出,单眼1对,呈橙黄色;触角有5节;背部有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胸部有足3对;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跗节3节,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
九香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锡金王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九香虫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的河边山地。它的寄主植物主要是葫芦科植物,主要有南瓜、短藤瓜、丝瓜和冬瓜等瓜类作物。
九香虫繁殖率降低,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其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食用价值,能温中、行气止痛,具有药用价值;但其成虫、若虫是农林害虫,会刺吸枝叶汁液,被其吸食为害的瓜叶会逐渐变黄、枯死,可使用尿液浸泡的稻草或者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液进行防治。
形态特征
九香虫成虫体长1.7~1.9厘米,宽0.9~1.1厘米。体型呈六角状扁椭圆形,腹面比背面隆起;体色紫黑色,具铜色光泽;前盾片、小盾片和头中部上面稍有绿色反光,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较黑。
九香虫头部狭尖,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头部边缘稍向上卷起,侧片长于中片而相交于中片之前,把中片封闭;复眼突出,呈卵圆形,位于近基部两侧;单眼1对,呈橙黄色;喙较短,为深褐色,末端更黑;触角丝状黑色,有5节,第一节较粗,圆筒状,其余4节较细长而扁,第2节长于第3节,第5节红黄色,亦有些变为暗红色的。
九香虫背部有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棕红色,翅末1/3为膜质,纵脉很密,后翅为暗灰色,侧接缘黑色。
九香虫胸部有足3对,后足最长;足和基节为紫黑色。有跗节3节,且第1附节腹面密被浅黄色毛丛,附节端部具1对深褐色弯钩状的爪和1对卵圆形的黄色肉质爪垫。雌虫后足胫节内侧具一长椭圆形灰乳白色凹陷,长约2/5胫节长度。
九香虫前盾片末端圆,基部中央无红黄色小点,盾片表面均密布横皱纹。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侧,受刺激时臭腺产生的臭气由此处释放。雄性成虫腹部具5对气门,雌性成虫具6对气门;雄性成虫尾器端缘弧形,中央弓凸,雌性成虫生殖节末端两侧突起,中央为凹陷状结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九香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锡金王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
栖息环境
九香虫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的河边山地。冬季常蛰居在江边或河滩背风向阳、有湿润泥沙的大鹅卵石下。它的寄主植物主要是葫芦科植物,主要有南瓜、短藤瓜、丝瓜和冬瓜等瓜类作物;在桑、稻、相橘、玉米、苎麻、花生、菜豆、壮豆、茄子、烟草、葶麻等植物上亦可采到成虫。低龄九香虫若虫在田间的丝瓜植株上,均很难生存发育到成虫,而逐渐转移到南瓜藤叶上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九香虫为植食性昆虫,主要以瓜类植物藤蔓的汁液为食,如柑橘、花生、菜豆、豇豆、茄子、烟草、苎麻、玉米、桑等多种植物的汁液,其中最喜吸食南瓜藤蔓的汁液。九香虫若虫和成虫对多科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存在差异,如云南省玉溪的九香虫种群,其若虫最喜取食南瓜、不取食柑橘,成虫最喜取食青刀豆。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若虫和成虫的这种食性分化可有效避免种内竞争,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九香虫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九香虫初孵若虫多爬在瓜藤裂隙处和腋芽上吸取汁液,随着虫体增大,集群于瓜蔓及叶柄处吸取汁液,如中国玉溪市的九香虫若虫则喜欢在瓜叶腹面吸食,少见在瓜茎上吸食,偶尔也会在瓜的藤蔓、花冠和果实上吸食。九香虫成虫多群集于瓜蔓上取食,如中国云南玉溪的九香虫成虫喜欢在瓜茎上吸食,偶尔会在瓜叶上吸食。
节律行为
九香虫对强光有负趋性,喜在半明半暗的弱光环境中生活;由于九香虫怕强光,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白天一般在光弱的地方活动,隐藏在枯叶、新鲜枝叶的隙缝中或晚上活动。
在中国云南玉溪,晴天时九香虫成虫取食的时段主要以早晨和晚上为主,阴天可全天取食;在取食过程中若遇到惊扰,会立即停止取食。在中国湖南,越冬后的九香虫成虫在4月中旬开始取食,取食过程中需多次更换地点,当植株较小时,取食多集中于茎蔓部,次为叶柄和叶脉。
越冬行为
九香虫成虫于10月下旬陆续蛰伏于江边、河滩背风向阳有湿润泥沙的大鹅卵石下,或土石块下、石缝中、瓜棚的竹筒内或墙壁缝穴间,开始进入冬眠,一般一块石块下有1~4个成虫,最多有十余个;于每年3月惊蛰后结束越冬,由河滩鹅卵石下或瓜棚石块缝隙中飞出。
在中国云南玉溪,九香虫成虫通常会在取食的植物附近寻找越冬场所,常选择能遮风挡雨、干燥弱光的环境;中国贵州省赤水河畔的九香虫,越冬期间天气变暖时,部分个体会爬出越冬场所在附近活动,也有个体会重新寻找越冬场所。中国贵州省赤水河畔的九香虫越冬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
集群行为
九香虫有聚集习性;九香虫的初孵若虫多在蔓裂处和腋芽上,高龄若虫和成虫常以数头至10余头多集结于瓜蔓基部、卷须、腋芽和叶柄上,栖息在卷褶的黄色枯叶内。在中国湖南,九香虫若虫1~3龄时群集最多,每片瓜叶可达187头。
行动方式
九香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在气温较低时则多假死随落;温度高时,虫体受惊时可作短距离的飞翔。九香虫若虫爬行较为迅速,但低龄若虫常被暴风雨带落至泥浆中,易死亡。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九香虫约于6月中下旬开始交配;雄性成虫主动追逐雌性成虫进行求偶,交配时,雌虫尾部在上,雄虫尾部在下,会多次交配;成虫全天均可交配,但早晚时段较为集中;多数选择在瓜茎上边取食边交配,少数会选择在瓜叶上交配,偶尔也会有极少数选择在瓜下的杂草丛和土块等隐蔽处交配。交配过程中若遇到惊扰,雌虫常会迅速拖动雄虫躲到隐蔽处继续交配,但有时也会立即分开,各自逃避或假死坠落。
产卵
九香虫于7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瓜叶背面,或近地表的瓜藤基部,向下,或产于其他干枯的植物上,卵块常成单行排列,偶有2~3行排列;每次产卵20~36粒,卵期约8~10天。产卵时九香虫雌虫将尾部靠近产卵物体表面,每产完1粒卵雌虫都会先用后足节拍打另一后足胫节内侧的长椭圆形斑块,之后再同时用1对后足附节左右拍打卵的两侧数次,然后再换另一后足附节拍打另一侧后足胫节内侧的长椭圆形斑块,如此交替重复拍打数次。
九香虫的卵长1.24~1.27毫米,宽0.95~1.18毫米,高约1.1毫米,两端平截,中段较粗,形如腰鼓,横卧;初产时为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卵壳质地坚硬,表面密被细粒,近中部或在1/3处有由较租的颗粒组成的环面,临孵化时常以此圈为界,卵粒出现深浅不同的两种颜色;卵盖大,位于卵的正上方,近圆形,孵化时若虫从此处破壳而出,假卵盖周缘具粒状精孔突36~42枚。
生长发育
九香虫1年发生1代。它的卵于6月下旬到7月上旬开始孵化出若虫,卵历期8~10天;整个若虫期共分5龄,约有3个月。
九香虫若虫1龄约16~21天,长2~2.5毫米,宽1.3~1.8毫米;初孵若虫色淡,以后色渐加深;头、胸背面为黑色,足、及喙均为黑褐色至黑色。
若虫3龄约9~12天,长0.5~7.0毫米,宽4~1.5毫米;腹部背面棕揭色,具有同色点;后胸背板狭于中胸背板。
若虫4龄约25~30天,长7.5~8.0毫米,宽5.5~6.0毫米,体背色黑,胸部腹面两侧金绿色,翅芽微露。
若虫5龄约21~23天,长10~11毫米,宽约7毫米;翅芽伸过腹部背面第3节前半,小盾片显现。
于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5龄若虫便羽化为成虫。在中国湖南,九香虫若虫一般在白天羽化;老龄若虫羽化前,找到光线较弱的地方,如纵折的新鲜瓜叶内或残枝的瓜叶内,用足攀附在物体上,停止取食和行动;逐渐完成脱皮;虫体颜色逐渐加深至变为深褐色,翅慢慢伸展,体壁逐渐硬化。中国湖南的九香虫成虫羽化后一段时间会开始取食,直到越冬前停止。
在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九香虫成虫陆续死亡。九香虫成虫的寿命约11个月。
人工养殖
养殖方式
人工饲养九香虫的种源来源于野生九香虫,种虫采集可在其活动期间,寄生植物上或在越冬地点采集。可采取室内笼养或田间笼养的方式养殖九香虫;一般室内用小型养虫笼,而室外田间饲养用大型养虫笼。将采集的种虫放置于笼内,让饲养的九香虫在罩笼内取食;一般采取放养的方法养殖九香虫。
养殖管理
人工养殖九香虫,在其越冬时,虫口密度不能过大,虫口密度越低,越有利于存活;温度越高对九香虫的越冬存活越有利;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其存活率增加。
九香虫疾病很少,仅发现个别若虫被真菌感染而死亡;但也要注意防治,保持饲养场地清洁卫生,并在成虫出蛰前对饲养场地进行彻底消毒;九香虫对各种农药均较敏感,应注意饲养场地及其周围不要有农药污染;在九香虫若虫期,注意对其天敌进行预防,主要是蚁类和蜘蛛。
成虫采收
种虫经过饲养交配产卵,由卵孵化成若虫,若虫羽化成为成虫后,除选留少量种虫继续饲养使之越冬翌年种用以外,其余成虫均可采集捕捉。采集九香虫春季至秋季均可进行,人工饲养一般于8~10月采集成虫,也可11月至翌年3月捕捉。
物种现状
农业防治力度的加大,导致九香虫繁殖率降低,人类对其食用、药用价值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过度进行采捕,九香虫野生资源急剧下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九香虫是一类富含蛋白质、脂肪,且含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的的营养源;其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属于含完全氨基酸的蛋白质,且Thr甲硫氨酸和苯丙、酪氨酸较多;含较多的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九香虫自古就作为食用养生之用,是滋补保健品的重要原材料;可将其成虫晒干后炒食或炸食。
药用价值
九香虫具有药用价值,于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其干燥体可入药。九香虫干燥体长1.6~2厘米,宽约1厘米;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
九香虫性温,入肝,脾经,能温中,行气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及肝胃不和之胃疼痛、肝胃气痛;九香虫归肾经,有温肾壮腰,助阳起之功,用治肾阳虚之阳痿、腰膝冷痛;贮藏方法为置木箱内衬以油纸,防潮、防蛀。
九香虫的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酸类成分:油酸软脂酸等;还含锰、镁等微量元素。九香虫具有抗菌、抗胃溃疡抗凝血药等作用。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九香虫成虫、若虫为害柑橘、花生、菜豆、桃、油桐、文旦、竹、豇豆、茄子、烟草等林果木;刺吸枝叶汁液。被九香虫口针刺入的瓜茎部位通常会有组织液渗出,伤口处通常还会形成胶质颗粒物;被吸食为害的瓜叶会逐渐变黄,虫量较大时,整株植物会在数日萎蔫枯死。九香虫除对瓜苗为害可较严重外,对其它寄主作物为害影响往往不明显。
防治措施
防治九香虫为害的措施有:一是农业防治方法,傍晚时分把用尿浸泡过的稻草,插在园中;二是化学防治方法,喷洒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液。
物种对比
小皱蝽(Cyclopelta parva)形似九香虫,是九香虫的主要误用品,将两种物种进行区别对比。
参考资料
九香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0
Coridius chinensis.Catalogue of Life.2023-05-08
九香虫.ITIS.2024-08-20
..2023-05-08
Coridius chinensis.UniProt.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2023-05-08
小皱蝽.ITIS.2024-08-20
小皱蝽.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越冬行为
集群行为
行动方式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产卵
生长发育
人工养殖
养殖方式
养殖管理
成虫采收
物种现状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防治措施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