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豇豆(
学名:
长角豆属 siliqua L.),又名角豆、角豆树、圣约翰面包,为
豆科(Fabaceae)长角豆属(Ceratonia)植物。长角豆原产于
地中海沿岸地区及
伊朗,后广泛引种栽培于中国、
印度、
澳大利亚、
墨西哥、
南非、
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地区。在中国主要栽培于广东、
福建省、
上海市、台湾、
云南省等省区,于
四川省引种最多。一般生长在温和
温带地区的贫瘠土壤上,耐旱,耐盐碱。
长角豆为多年生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植株高约10~12米。树冠呈宽半球形,树皮粗糙棕色,树枝粗壮。叶互生,羽状
复叶,小叶2~4对;小叶呈近圆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先端圆钝有心形凹陷。花雌雄异株或少数情况同一株分雌雄部分;絮状
总状花序,花螺旋状排列,花红色,小而多。果实为
荚果,呈弯曲豆荚状,
栗色至棕色。花期11月。
长角豆花期长,花红色且多,荚果暗红色,有一定观赏价值,可作为园林观赏树种。长角豆荚果含糖量高,可用于发酵生产
乙醇,亦可提取豆胶,有一定经济价值。长角豆的果肉可作为
甜食,或加工为
果葡糖浆、面粉,亦可作
蛋白巧克力替代品,有一定食用价值。
长角豆为多年生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高约10~12米,长角豆根系广泛,主根深及地下20米,侧根长30~40米。
叶互生;叶为羽状
复叶,长8~17厘米,有2~4对小叶,顶生小叶有或无;小叶呈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先端圆钝,有心形凹陷或微凹,长3.5~5.5厘米,宽3~3.5厘米;叶革质,无毛,叶上面呈深绿色、光亮,下面呈浅绿色;
叶脉细,侧脉明显凸起,全缘,稍呈波状;有小
托叶。
花雌雄异株,有时雌雄同株但同一株分为
雌性部分和
雄性部分。
花序为侧生的
总状花序,花序轴被密集的黄褐色绒毛,花沿着花序轴螺旋状排列,长2~6厘米;花小而多,呈红色,长6~12毫米,萼管呈
陀螺状,裂片5,花瓣缺。
果实为不裂
荚果,呈扁平弯曲豆荚状,表面褶皱,革质,呈
栗色至棕色。种子呈豆状,硬,棕色,豆荚内有5~18粒种子。
长角豆是一种多年生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常见在北纬30~45°和南纬30~40°,海拔0~500或1000米的范围内的
温带生物群落。长角豆喜好日照充足的环境,不能忍受荫蔽,不耐寒,耐干旱、
白蚁和火,喜好生长在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和石灰土,在贫瘠和碱性极强的
盐碱地上也可生长。长角豆生长缓慢,寿命可超过100年,生长6~7年后结果;花期11月。
选取低温催芽后,消毒清洗,于MS
培养基中萌发得无菌苗。切取无菌苗腋芽茎段,初次增殖培养后,接种于筛选出的最佳基本培养基。制备生根培养基;将不定芽切为茎段插入进行生根诱导。诱导后在KW基本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
长角豆栽培需要适时除草与浇水,并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幼苗长出第二对真叶后施加清粪水,并各施加
尿素和复合肥。
霉菌病、
鱼鳞病病是长角豆常见病害。幼苗期,茎腐病、猝倒病为常见病害,可喷雾
多菌灵或
甲基硫菌灵溶液进行预防。
长角豆的豆荚充满甜果肉,其
蔗糖含量高达70%,另含有脂肪、
蛋白质、淀粉、
维生素、
单宁。很长一段时间,长角豆在地中海地区和阿拉伯地区被作为一种食物。长角豆成熟干燥的豆荚可磨成角
豆粉,用以作为
可可粉替代品;其豆荚可以用于制作
糖蜜、面粉。
长角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长
豇豆可以提取称为角豆胶的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常见的食物
增稠剂和
稳定剂;豆荚干燥磨碎后,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烤种子可作为咖啡替代品;由豆荚制成的面粉也可用于制作面膜,运用于化妆品中;亦可发酵制作
乙醇,或稀疏制成角豆
果葡糖浆。
长角豆的花期长,
荚果呈
栗色,可作为园林观赏树种;叶子茂密,可成排形成防风林或街道噪音
缓冲区;有一定的环境观赏价值。
长角豆在
阿拉伯半岛长期用于食用,在
地中海沿岸地区作为食物也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在
四大文明古国,长角豆豆荚可与蜂蜜、粥、蜡调和为治疗
腹泻的药物,也可用于驱虫、研究感染的处方;希腊内科医生发现有帮助消化及减轻
胃痛的作用。
长角豆的种子被称为稻子豆(Carob),种子外形重量都几乎
相等,古代时被东地中海一带用于称量细小的物体,后来用以衡量各种宝石,一粒稻子豆的平均重量即为一克拉;现在一克拉被标准化为2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