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
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DBA)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由于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亦被称为乳腺腺病、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囊肿、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病等。
该病系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临床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和肿块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超声被推荐为乳腺增生的首要筛查及辅助诊断方式,其他辅助检查还包括乳腺靶、乳腺核磁、病理性检查及乳管镜、乳管造影检查等。其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中药逍遥散,症状较重者可用他莫昔芬。
其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0%-80%,并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病影响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又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命名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乳腺增生症的本质是由于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中医称之为“乳癖”,《疡医大全》中论述“乳癖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息怒消长,”描述了乳腺增生的乳房疼痛、且乳房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的临床特点。其病理学形态多样、复杂,故临床命名不统一。
国外文献及高校教材根据其病理形态进行命名,通常称为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硬化性腺病等。
2016版《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将以上统一为“乳腺增生病”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称之为乳腺囊肿、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硬化症、乳腺增生等。
大中专医学院校常用的外科学教材中称之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病。
病因
乳腺增生症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致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功能紊乱。
因此,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患病风险,如年龄、月经史、孕育史、哺乳史、服避孕药史及饮食结构,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流行病学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上下,是女性同胞最多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出现低龄化趋势。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0%-80%,并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病影响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又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病理生理学
乳腺腺病
乳腺腺泡和小导管明显地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分为3个亚型,即小叶增生型、纤维腺病型、硬化性腺病型。小叶增生型小叶内导管及腺泡均增生,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小叶境界清楚;纤维腺病型小叶内腺管和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紊乱,腺管上皮增生呈多层或形成乳头状、筛状甚至充满管腔,小叶内导管扩张形成微囊;硬化性腺病型小叶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致使管泡萎缩乃至消失,腺管受挤压扭曲变形,上皮细胞体积变小、深染,但细胞无异型。
乳腺囊性增生病
导管上皮增生,管腔扩大,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内容物多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分为4个亚型,即囊肿、导管上皮增生、盲管型腺病、大汗腺样化生。囊肿主要由末端导管高度扩张而成,囊壁衬覆立方上皮;导管上皮增生为导管增粗,上皮细胞层次增多,管腔变小;盲管型腺病为小导管或末梢导管扩张形成,管腔一般无分泌物;大汗腺样化生囊肿内衬上皮呈高柱状、胞体大、核小而圆,位于细胞底部,游离缘可见小球形隆起物。
以上几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出现在同一病人的乳腺小叶内,各小叶的增生发展也不完全一致。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相关疾病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诊断做出。对于部分辅助检查异常的患者,应对病人进行适宜的影像学检查和对可疑病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检查
体格检查
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可有大小不一,质韧的单个或多个结节,可有触痛与周围分界不清,亦可表现为弥漫性增厚。
乳腺超声检查
腺体丰富且年龄<35岁的病人,首选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致密腺体中的结节和囊、实性肿物的分辨率远优于乳腺X线检查。
超声表现多为回声增粗、增强,内可见低回声结节,结节边界不规则,界限欠清晰,后方回声无衰减或有轻度增强,彩色多普勒仅见少量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实性病变呈局限性低回声,囊肿表现为无回声的液性暗区,边界光滑锐利,有明显的病变后方回声增强效应。 
乳腺钼靶检查
钼靶检查时发现早期癌和微小癌的重要检查。故针对微钙化,钼靶存在一定的优势。现阶段关于钼靶检查年龄范围尚无定论。美国及中国抗癌协会不推荐40岁以下女性,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进行乳腺钼靶筛查。推荐年龄>40岁的患者,在乳腺彩超筛查的基础上联合乳腺钼靶检查,或彩超筛查,临床体检异常的肿块应注意筛查乳腺钼靶或乳腺MRI。
乳腺X线检查
可触及明确肿块的乳腺增生症病人中超过半数X线检查表现为无明显边界的片状密度增高影或结节影,可伴有钙化灶。钙化常为较粗大砂砾状、杆状或小弧状,分布于乳腺局部,也可弥漫分布于整个乳腺腺体,但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均<10个。也有部分病变呈腺体密度,较均匀,形态可不规则,边缘模糊或部分边缘清楚。囊肿性病变也表现为结节状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乳管镜、乳管造影检查
针对乳头溢液的病人,可行乳管镜或乳管造影并结合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病理学检查
针对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乳房肿块、局限性腺体增厚,彩色超声检查发现的可疑结节,X线检查发现的微钙化,均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空芯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活检)进行明确诊断。需要强调的是,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金标准。
其他检查
乳腺磁共振(MRI)、CT可作为对乳腺增生症进行定性并分型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疼痛
乳腺增生症为真性乳腺疼痛,多为非周期性乳腺疼痛,疼痛强度轻重各异,常伴有影像学上结节或囊肿样改变。需要与疾病或症状相鉴别。
乳痛症
多为周期性疼痛,少数为非周期疼痛,疼痛呈弥漫性钝痛或局限性刺痛,触动或颠簸时加重,有时向双上肢放射。临床检查乳腺腺体弥漫性增厚(也可无增厚),无明显可触及的肿块或结节,也可有结节感,但影像学检查并无囊肿或结节。
胸壁疼痛
多为单侧,可分为两类:①Tietze综合征:疼痛来源于肋软骨,位于乳腺内象限,按压病变肋软骨时疼痛加重,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②侧胸壁疼痛:最长发生在腋前线,与前锯肌起源区域相关。
其他原因引起的乳腺疼痛
胆石症胃食管反流病、颈椎放射痛和心绞痛也可引起乳腺牵涉痛,这类病人通常疼痛有诱因,且常伴有原发病。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地高辛、噻类利尿剂等也会引起乳腺的疼痛。
其他原因引起的乳腺真性疼痛
乳腺脓肿引起的疼痛多伴随着炎性症状,疼痛较剧烈,病变呈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明显的波动感,可伴体温升高,疼痛无规律,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腺肿块或囊肿
乳腺增生症的肿块多为双侧多发,亦可单发,肿块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生长缓慢,其性状可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可伴有乳腺疼痛。超声表现呈局限性低回声,囊肿表现为无回声的液性暗区,边界光滑锐利。乳腺X线检查多表现为无明显边界的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可伴有粗大钙化,形态多为圆形、环形、杆状或不规则形,量少,多散在分布。乳腺超声及X线检查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多为1~3类。需要与疾病或症状相鉴别。
乳腺纤维腺瘤
肿块多为单侧单发,亦有多发者,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质地一般较韧,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无乳腺胀痛及触痛。发病年龄多≤30岁,以20~25岁最多见。超声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低回声肿物,有时可有小分叶存在。乳腺X线检查常显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等或略高密度肿物影及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乳腺超声及X线检查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多为2~3类。
乳腺癌
肿块多为单侧单发,多为无痛性肿物,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具有侵袭性。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生长迅速,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乳腺超声检查显示肿块多数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边缘呈毛刺状,蟹足样,包膜不清晰或无包膜,内部回声多不均匀,低回声或呈混合型回声或病变区呈弥漫性高回声。乳腺X线检查常表现为肿块影、细小钙化点、异常血管影及毛刺等恶性征象。乳腺超声及X线检查BI-RADS类多为4C或5类。
治疗
治疗应采用系统化的治疗模式,包括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以及必要的活检和适当的手术切除。
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伴随症状或体征较轻的患者,可单纯应用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解除患者的疑虑。对于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在药物干预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药物干预措施
对于心理干预不能缓解的疼痛,或体征较明显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或联合外治法。
中医药治疗
1、冲任失调证
主症: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减缓,乳房疼痛较前减轻或无疼痛;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
次症:月经失调,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色暗,或闭经,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细或弦。
治则:调摄冲任,合营散结。
中药方剂:二仙汤加减,或圣愈汤。
中成药:丹鹿胶囊、乳增宁片。
主症:多见于青年女性,以乳房胀痛、窜痛、刺痛为主,肿块呈单一片块,质软,触痛明显,且肿块与月经及情绪变化有关,伴有明显的精神情志改变,或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伴或不伴两胁胀痛,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和血散结。
中药方剂:北柴胡舒肝散加减,常与甘麦大枣汤联用。
主症:多见于青年女性,乳房肿块,质韧不坚,胀痛或刺痛,症状随喜怒消长。
次症:伴或不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滑。
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中药方剂:逍遥蒌贝散加减。
主症:多见于中年女性,乳房肿块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质地较韧,多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
次症:伴或不伴月经失调,或经行不畅或伴有血块;苔薄白或腻,舌质暗,边有瘀紫,脉弦或滑。
治则: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
中成药:小金丸、红金消结片等。
西药治疗
中医药外治疗法
包括穴位贴敷、耳穴、外敷药、针灸,其在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等症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此类疗法多作为辅助疗法进行。
手术干预
手术干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误诊、漏诊或提前预防切除可疑病变。推荐的手术干预指征包括:
不推荐手术干预单纯乳房疼痛,而无乳腺结节的情况。
预后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的癌变率为1%~5%,只有活检证实为非典型增生时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才会明显增加。但约有80%的非典型增生病人终生都不会发展成为乳腺癌。非典型导管增生及外周型导管内乳透状瘤被视为乳腺癌癌前病变
研究进展
西医认为乳腺增生症多与内分泌代谢失衡有关,主责雌激素过度表达,机制可能与Bmi-1基因、miR-138基因、CK5、CK8、p6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
中医外用药包括传统剂型:膏药、油膏、围药、草药、掺药,以及现代技术,如巴布剂、凝胶膏剂、橡胶膏剂、离子导入等。研究发现,中医外用药可通过调节激素代谢、调节激素受体水平、对乳腺组织形态学的作用、对自由基的影响、对基因调控的影响等方面改善激素或受体水平来治疗乳腺增生。
历史
该病在中医中称为“乳癖”,《疡医大全》中论述:“乳癖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
较早的乳癖外治法见于《住病源候论》中引导法:“交两脚,以两手从曲脚极,举十二通,愈、乳痛也”。
元代《丹溪心法》中有消块丸和三圣膏、琥珀膏外敷消痞块的记载;明代黄济之所著《本草权度》中亦有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敷治疗乳癖的记载。
清代吴谦所著《医宗金鉴》记载:“乳中结核此证乳房结核坚硬……外俱用木香饼熨法,消之甚效”。鲫鱼膏首载于清代李文炳的《仙拈集》,原为治疗乳初起之药;张璐《本经逢源》中亦有鲜山药与生鲫鱼脑捣烂,与香果白糖霜调和,外敷治疗乳癖结块疼痛之记载;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中列此方为乳癖验方:“用活鲫鱼一个,山药一段如鱼长,同捣汁,敷乳上,以纸盖之立愈。”
顾世澄之《疡医大全》中引冯鲁瞻言:“奶栗即乳栗,又名乳癖,破者少有生,须用参、芪、归、芍大补兼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疡科心得集》载肉桂膏:“治一切寒湿痹痛、乳痰、乳癖、瘰等证”。清代吴尚先所著《理瀹骈文》记载:“乳癖,田鸡皮入半夏三钱,麝香五厘,捣饼敷,帛缚,约三时解去”。
参考资料
..2024-01-06
..2024-01-06
乳腺增生症.ICD-11.2024-01-10
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社.2024-01-10
..2024-01-06
目录
概述
命名
病因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乳腺腺病
乳腺囊性增生病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检查
体格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钼靶检查
乳腺X线检查
乳管镜、乳管造影检查
病理学检查
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疼痛
乳痛症
胸壁疼痛
其他原因引起的乳腺疼痛
其他原因引起的乳腺真性疼痛
乳腺肿块或囊肿
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癌
治疗
心理干预措施
药物干预措施
中医药治疗
西药治疗
中医药外治疗法
手术干预
预后
研究进展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