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开发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体育学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
教育学学士与理学
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竞技、健身和教育领域社会需求的专项教练、体能教练和体育教师等高水平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进入
清华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也可报考北京铁路公安局、
成都铁路公安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教育部在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高教函〔2020〕2号)中,正式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运动能力开发作为新开设专业也在其中,学科门类为
教育学,专业代码为040213T毕业后可获得教育学学士、理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院校仅有上海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深入了解运动科学知识,能测量和监控不同人群参与运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为参与体育运动人群提供运动能力提升建议;能向各类人群传播运动科学知识,制定
运动处方并指导训练实践;擅长通过
数理统计学分析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的运动表现并提供改善方案;能胜任大众健身和体育健康机构
运动训练指导、体育科研机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各类职业和社会体育运动团体数据分析及运动表现提升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具备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联系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就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中的5个基本专业和2个特设专业而言,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做到分类实施、有的放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专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可相对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运动康复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可相对强调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开发属于体育类体系,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构成。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及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彰显学校特色而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应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基础上,由各高校结合实际合理安排
学分。
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科研训练等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学分。社会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见习1~2周,专业实习12~20周(其中
运动康复专业实习24-40周)。
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所采用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对应体育学类本科相关专业,则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开展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设计,应包括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设计方案、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体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各类学校和体育部门等单位工作,也可报考北京铁路公安局、
成都铁路公安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本专业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能独立承担70%以上的专业课程,专业带头人应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本校教师;并且
师生比应达到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运动技能课程班级授课规模一般控制在20-25人;最后,新办专业须有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0人以上。其中,应有具备从事本专业教学资格的教授职称者2人、副教授职称者4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以上。
本专业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用房,并配备具有现代化
多媒体设备的专用教室;
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的体育院(系)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体育类院校不低于4000元;且能够满足各类运动项目教学的一定数量的标准
田径场、标准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和排球场(馆)、体操房(馆)、舞蹈房(馆)、武术房(馆)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游泳池(馆),并保证办学需要的教学场地设施开放时间,各场馆应配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