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桥,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宾川县州城镇南门外离娄河(古名钟良溪)上,是一座单孔石拱牌楼式风雨桥。距宾川县城
金牛镇约10余公里。
历史沿革
据《新云南通志》记载,南薰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由宾川
知州朱官主持兴建。现存的桥梁为清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九月黎元熙主持重修。桥长15.6米,宽5.16米,高3米。条石为基,木瓦建牌楼;雕梁画栋,檐牙高啄;
泰顺廊桥卧波,古朴坚美。桥两端为门亭,内立碑记;中为正亭,两侧设栏杆、坐方;桥头悬挂“南薰桥”金字红匾。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历经风雨数百载,仍巍然壮观。
改革开放以来,省、州人民政府曾先后两次拨款维修,现保存完好。
1988年5月27日,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南薰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26日,中共大理州委决定,将南薰桥列为州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传统
南薰桥不但年代古老,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
长征过
宾川县,在州城遇反动势力阻挠。4月20日拂晓,红军派出一位团参谋长带着五个战士,经南薰桥,抵城南门喊话,要伪县长出来谈判解决红军过城问题。守城顽敌公然开枪打死红军谈判代表,红军被迫攻城。战斗中,南薰桥成为红军的掩体和抢救伤员的临时救护所。当日下午,攻克州城,歼灭守城顽敌。是役为红二、六军团途经滇西最为激烈的攻坚战,打出了红军军威,有力地教训了反动势力。此后,红军途经
鹤庆县、
丽江市、
香格里拉市,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不敢再负隅顽抗。
桥名由来
南薰桥题名为“南薰”,其题旨表现了古代执政者爱民求治之良苦用心。
据现存明代
李元阳《南薰桥记》(《雍正宾川州志》卷十二)载:“
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甲子,宾川
知州安庄朱君作桥于城之南门。越三月朔,桥成。明日丙午,州之宾僚士儒合于桥,祝爵于侯。维时凯风景明,其为士者歌薰风之诗。宾曰:‘其以”南薰“名桥,侯之惠和,其永于吾土乎!’乃驰龙津
何邦宪书,征灵山人李逸民为之记。”这段文字记载了该桥为知州朱官主持兴建,开工、竣工的时间,该桥命名为“南薰”的经过及桥名题写者和《南薰桥记》作者。
南薰桥的命名,可以说是长官意志,也可以说是民意。南薰桥于1544年正月甲子破土动工,竣工于三月初一。第二天,三月初二,
全州县(县)官绅士子在桥上集会举行庆典,并向朱知州敬酒祝贺。其时春风和煦,阳光灿烂,朱知州兴致很高,在庆典上给与会的士子们放歌吟唱
先秦古歌《南风歌》。现场有识之士即倡议:“如果以‘南薰’ 为桥名,
知州大人惠民之德政,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
宾川县土地上啊!”群众当即附议。于是就派人骑快马请
何邦宪(宾川第一
进士,于时为朝廷命官,在
云南省省外任职)题写桥名,请云南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李元阳(大理人)撰写《南薰桥记》。
品味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桥命名为“南薰”实乃知州朱官的主张,但他不专断,而是在竣工的庆典上婉转地提示,获得了民意的认同。
南风含意
“南薰”即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其典出自
先秦古歌《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全诗虽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之口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不可或缺。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愠是怨恨的意思,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的。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适时的南风啊,可以使万民百姓财源茂盛,丰产增收。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
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
安东·比兴之意,并成为执政者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执政者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先秦古歌《南风歌》,即赞颂“南薰”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南薰桥命名的典故,也反映了古代执政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