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檀属(
学名:Dalbergia)是豆目(Fabales)
豆科(Fabaceae)下的一属,有250种以上。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位于和
南美洲、、
马达加斯加和
亚洲。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南部至中部等地区。该属的物种生长在不同的
栖息地,其中包括
热带雨林、森林、草原、以及岩石。
黄檀属为
乔木、灌木或
木质藤本植物,多为
奇数羽状
复叶;
托叶通常小且早落;小叶互生;无小托叶。花小,通常多数,组成顶生或腋生
复总状花序。
苞片和小苞片通常小,脱落,稀宿存;
花萼钟状;
花冠白色、淡绿色或紫色,花瓣具柄,旗瓣卵形、长圆形或圆形;
花药小,直,顶端短纵裂;子房具柄,有少数胚数,
花柱内弯,粗短、纤细或锥尖,
柱头小。
荚果不开裂,长圆形或带状,翅果状;种子肾形,扁平,胚根内弯。
黄檀属的代表物种有黄檀(Dalbergia hupeana)、
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等。黄檀属的大部分物种都具有全球高知名度,因其精致的颜色、纹理和出色的硬度、强度等物理特性及有镇痛、促血管生成、止泻、抗氧化和利尿等的药效作用,以及在全球高质量产品(高档家具、艺术品、乐器)和药材中的应用而闻名。黄檀属的多个种具有药用价值,如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的主要功用为化止血,理气止痛。可用于治疗吐血,血,外伤出血,
肝郁气滞证胁痛,
胸痹心痛刺痛,跌扑伤痛,呕吐腹痛。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的根、茎可入药,能舒筋活络。可用于治风湿痛,有理气止痛、破积之效。
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全株药用,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扭挫伤,有消肿止痛、解毒截疟之效。
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治跌打瘀痛,外伤疼痛,
痈疽肿毒。
起源演化
人类最早发现的黄檀化石物种是来自
法国的Dalbergia phleboptera,年代为23.0–27.8 Ma(
渐新世晚期)。F. Rahaingoson等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和
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黄檀属植物起源于
中新世早期,并推断出黄檀的茎和冠起源于
始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早期的
南美洲,该属通过跨洋远距离传播达到泛
热带模式间断分布。此外,黄檀属植物在中新世早期至晚期至少两次从非洲到
澳大利亚扩散和四次从澳大利亚到非洲的反向扩散;在南美洲和中美洲之间发生过两次扩散。
分类
早期分类
1860年,Bentham, G 对黄檀属(Dalbergia)大规模
分类学研究后将其分为六个系。后出版基于形态学特征的地区专著。1904年,Prain将86种东南亚黄檀属植物分为两个
亚属、五个科和24个系列。1987年,Thothathri依据雌雄同株和果实类型,将印度次大陆上的46种黄檀属植物分为四个部分和七个系。1997年,
栎属基于
花序和果实类型,将巴西的41种黄檀属植物分为五个部分。
近代分类
2001年,M Lavin等研究总结黄檀属的根瘤是其区别
豆科其他属的明显特征。2013年,Mohammad Vatanparast等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实验首次对黄檀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2022年,F. Rahaingoson等基于重建树证实黄檀属的
单系群和五个主要分支的存在。
栽培历史
中原地区最早对黄檀属植物的栽培研究始于1950年,中国林学学会成员王永义对紫胶虫寄主树的繁育与造林进行研究介绍,其中包含黄檀属的
滇黔黄檀和滇黔黄檀(Dalbergia
云南龙蜥)。2008年,
桂林市林业局的倪臻等人研究总结了
降香的引种栽培技术。2014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起国海等人对
黑檀木的引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
形态特征
叶
奇数羽状
复叶;
托叶通常小且早落;小叶互生;无小托叶。
花
花小,通常多数,组成顶生或腋生
复总状花序。分枝有时呈二歧聚伞状;
苞片和小苞片通常小,脱落,稀宿存;
花萼钟状,裂齿5,下方1枚通常最长,稀近等长,上方2枚常较阔且部分合生;
花冠白色、淡绿色或紫色,花瓣具柄,旗瓣卵形、长圆形或圆形,先端常凹缺,翼瓣长圆形,瓣片基部楔形、截形或
态射状,
龙骨瓣钝头,前喙先端多少合生;
雄蕊10或9枚,通常合生为一上侧边缘开口的鞘(
单体雄蕊),或鞘的下侧亦开裂而组成5 5的
二体雄蕊,极稀不规则开裂为三至五体雄蕊,对旗瓣的1枚雄蕊稀离生而组成9 1的二体雄蕊,
花药小,直,顶端短纵裂;子房具柄,有少数胚数,
花柱内弯,粗短、纤细或锥尖,
柱头小。
果实及种子
荚果不开裂,长圆形或带状,翅果状,对种子部分多少加厚且常具网纹,其余部分扁平而薄,稀为近圆形或半月形而略厚,有1至数粒种子。种子肾形,扁平,胚根内弯。
分布
黄檀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位于
中美洲和
南美洲、非洲、
马达加斯加和
亚洲。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南部至中部等地区。该属的物种多生长在不同的
栖息地,其中包括
热带雨林、森林、草原、海岸沙丘以及岩石。
习性
黄檀属多为喜光、喜温的
阳性树种,一般都生长在林木稀疏、林地裸露的地段,在过分荫蔽的密林中,幼苗生势细弱难以生长成林,在郁闭度较小的林分中能长成直干大树。黄檀属树种大多耐干旱瘤薄,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陡坡、岩石裸露的山地亦枝繁叶茂,生命力强,开花结实早。此外,黄檀属为常绿或半落叶树种,一般每年换叶一次,3月下旬开始落叶,特别干旱时则叶全落,落叶几天即开始展叶,其展叶期为3~4月,此时光照充足,日均温为25~27℃。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黄檀属11-12月果实成熟,结实率高,当果皮由黄绿变成黄褐色时即可采集。采回
荚果后在阳光下暴晒1-2天,果荚干透后经揉搓除去果荚边缘和杂质,稍阴干即可装袋保存或直接播种。优先选择随采随播,不能及时播种时,可选择装袋或放于容器内密封保存。种子贮藏要求温度低于12℃,去果荚后发芽率会降低,最好带果荚低温保存。一般选择在春天播种。常用基质有
壤土、火烧土和
钙镁磷肥。播种方法常用撒播。若光照强烈应适当盖草或覆一层遮阳网遮光。此外,黄檀属植物的插一般可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作为插穗。其中
东非黑黄檀(Dalbergia melanoxylon)
自然状态下再生能力有限,繁殖培育以选择枝条扞插繁殖方法为主。
田间管理
黄檀属植物对立地要求不严,但
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时的立地生长好,产量高。黄檀属植物适合造林的栽植形式,且优选混交林。种植当年需根据种植地
禾本科杂草生长情况进行除草活动。黄檀属为固氮树种,追肥应以磷、
钾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炭疽病是黄檀属植物
降香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及嫩茎。一般可在发病初期喷施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炭宜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也可交替或混合用药。也可在植株抽芽初期,施用速效肥,促进抽叶迅速而整齐,以避过病菌侵入机会;或在病害流行末期,对病树施用速效肥,促进病树迅速恢复生长;对幼苗和幼龄降香黄檀亦应增施肥料,排除积水,如发现幼树茎炭宜病可切除病部,切口用波尔多液涂封保护。
虫害
瘤胸
天牛是黄檀属植物
降香的主要病害,多危害其人工幼林。在收到虫害侵扰前可摇树使瘤胸天牛的成虫落地并加以捕杀,也可在其
美国白灯蛾期用
乐果乳油并用兽用
注射器从虫孔注入,然后用黏泥围封孔口进行防治。另外,黄檀属植物
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的主要虫害为天牛等,可在受到虫害前需清理林内
禾本科杂草,保持林下通风;其次,可用
低碳钢丝从虫孔中刺杀天牛幼虫,或用
敌敌畏蘸棉球堵塞虫孔,再用泥土将其封闭;也可以用灯光诱捕灭虫。
保护
类群现状
黄檀属植物
东非黑黄檀(Dalbergia melanoxylon)的全球
种群数量趋势正在下降。东非地区的种群数量下降幅度最大,且由于物种自身再生能力弱,种群数量还在持续下降。黄檀(Dalbergia hupeana)在韩国只在一个包含大约 100株成年个体的地点被发现。黄檀属
乔木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一些树种甚至濒临灭绝,许多自然分布的地理种源也即将消失。
致危因素
黄檀属的乔木树种的经济价值较高,导致其长期遭受人类的盗伐与过度采伐。同时,由于其分布区内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与紫胶生产等的过度利用。
保护等级
2013年,黄檀属共有24种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其中
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被列入极危(CR)等级,秧青(Dalbergia assamica)、
钝叶黄檀(Dalbergia obtusifolia)被列入濒危(EN)等级。2021年,黄檀属中的
黑黄檀(Dalbergia cultrata)、
海南黄檀(Dalbergia hainanensis)、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以及卵叶黄檀(Dalbergia ovata)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二级保护植物。2023年,除巴西黑黄檀(Dalbergia nigra Fr. Allem.)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外,其他黄檀属植物均被列入附录Ⅱ中。
保护措施
黄檀属植物在2023年受到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保护,在国际贸易上(包括部分和
衍生物)已受CITES许可制度的监管。而一些国家已制定立法,赋予东非黑黄檀(Dalbergia melanoxylon)“受保护地位”。
用途
观赏及经济用途
黄檀属的一些种为优良的观赏树种及紫胶虫
宿主树。黄檀属中大部分树种的木材都具有精致的颜色、纹理和出色的硬度、强度等特性,是众多高质量产品(高档家具、艺术品、乐器)的原材料。
医学药用
黄檀属的某些植物可做中药。如
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的主要功用为化瘀止血,理气止痛。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肝郁气滞证胁痛,
胸痹心痛刺痛,跌扑伤痛,呕吐腹痛。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的根、茎可入药,能舒筋活络。可用于治风湿痛,有理气止痛、破积之效。
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治跌打瘀痛,外伤疼痛,
痈疽肿毒。黄檀(Dalbergia hupeana)叶清热解毒,可活血消肿。主治疗疮肿毒,跌打损伤。香港黄檀(Dalbergia millettii)有清热解毒功效。主治疗疮,值,
蜂窝织炎及毒蛇咬伤。
相关研究
经化学成分分析与
药理学研究发现,黄檀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黄酮及其
糖苷化合物,主要特征成分包含有新黄类成分、异黄酮成分、
乙醇等。研究可证明黄檀属植物在
抗炎药及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成骨活性、抗生育作用、抗
糖尿病活性、抗
植物病原线虫活性、抗过敏、止泻活性以及脑保护作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代表物种
黄檀
黄檀(Dalbergia hupeana)别名不知春、望水檀、檀树、檀木、白檀、上海黄檀。为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呈
薄片状剥落。幼枝黑色细软,薄微微柔毛。羽状
复叶;叶轴被微柔毛;叶膜质,先端钝圆或微缺,叶基部楔形,两面疏被伏贴微柔毛,细网纹;小叶柄被微柔毛。
聚伞花序状或
复总状花序顶生;总
花梗、分枝与纤细的花梗均被锈色微柔毛;小
苞片为
披针形,先端钝,膜质,脱落;钟状
花萼,萼齿钝,底端的1枚与萼筒等长,其余的较短,上端2枚稍合生;花瓣具
短柄;具圆形旗瓣,基部稍厚;
雄蕊10枚,
单体;子房具短柄,仅柄有毛,具
胚珠4粒。生狭舌状薄革质
荚果,无毛,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至果颈处,具种子3粒。
黄檀产自中国华东、
华中地区、华南与西南等地。适生于海拔600-800米的山地林或灌丛中、山沟溪旁及有小树林的
坡地上。
降香
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别名降香黄檀、
花榈木、花梨母、降香檀。为常绿半落叶乔木,植株高10-15米。全株仅幼嫩部分、
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树皮粗糙,呈褐色或淡褐色,上有纵裂槽纹。小枝具小而密集的皮孔。羽状
复叶;
托叶早落;卵形或椭圆形小叶近革质,复叶的小叶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基部的1对小叶长仅为顶端小叶的1/3,小叶先端渐尖或急尖,钝头,基部圆或阔楔形;小叶柄长约3-5毫米。
复总状花序腋生,分枝为
伞房花序状;基生小
苞片近三角形,副萼状小苞片阔卵形;花初时密集于花序分枝顶端,后渐疏离;
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
雄蕊9枚,
单体;子房为狭椭圆形,具长柄,具
胚珠1-2粒。为舌状长圆形
荚果,仅基部略被毛,顶端钝或急尖,基部与纤细的果颈相接部分骤然收窄,果瓣革质,状如棋子,向种子的一面明显凸起,可达0.5厘米厚,具种子1(-2)粒。
降香的中心天然分布区为中国海南(中部和南部)。适生长于中海拔有山坡的
疏林中、林缘或标旁旷地上。是优良的
石灰岩溶山区造林树种。降香的木材质优,边材淡黄色,心材红褐色,质略疏松,坚重,强度大,纹理致密,为上等家具良材;有特殊香味,可作香料或高级红木家具用材;根部心材名降香,可供药用。为良好的镇痛剂,可治刀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