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蚁兽
食蚁兽中最大的动物
大食蚁兽(食虫类:Myrmecophaga tridactyla),是一种异关节总目食蚁兽科食蚁兽属的动物,是食蚁兽科中现存个体最大的成员,与树懒属为近亲。大食蚁兽的皮毛又厚又粗,颜色为棕色的,肩部有黑白条纹,背部中间还有一缕毛发,前肢为白色,脚趾处有黑色条纹。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生活在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大食蚁兽以蚂蚁和白蚁为主食,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
2013年,大食蚁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VU)物种;2019年,大食蚁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动物学史
食蚁兽由现代分类学之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于1758年命名。大食蚁兽的学名“Myrmecophaga tridactyla”,意为“三个手指”,被认为是基于该生物独特的爪子的名字。这是一种大型食虫哺乳动物,由于其独特的特性,也被称为“蚂蚁熊”。
在南美白垩纪(1.35亿年前)期间,食肉动物与食虫动物开始分化,并且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开始)结束时,齿形已经大为多样化。食蚁兽科早在南美的中新世早期(2500万年前)就为人所知了,尽管其化石记录很少,因此这个家族可能会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大食蚁兽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在整个进化史中,它们似乎都停滞了很长时间,生活区域距离中美洲北部并不远,这很可能是因为天气凉爽和森林变化。考古学家发现了侏食蚁兽的化石遗迹,这些大食蚁兽的化石是在墨西哥索诺拉沙漠西北部3000多公里处发现的,距今600000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但据考证是从南美洲阿根廷北部漫游洪都拉斯。大食蚁兽曾经生活在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伯利兹、乌拉圭安第斯山脉。直到墨西哥的以北,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损失,它们不再居住在世界这些地区。
形态特征
成年大食蚁兽头部和身体长度为1~1.2米,尾巴长65~90厘米,体重为18~39公斤,鼻子最长可达45厘米。大食蚁兽的喉部、肩部具有黑色楔形条纹,其边缘镶以白色;尾巴特别大;头部长约30厘米,颅骨大致呈圆筒状,颧骨完全,鼻吻部较长且有复杂的鼻甲,看起来像根管子;耳朵小而圆;齿骨细长且没有牙齿;蠕虫状的长舌能灵活伸缩,舌上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粘液,用于枯取众多的蚁类,而这些发达的腺体位于其颈部;前肢有力,第三趾粗大,长着强而弯曲的爪,其余各趾呈缩小状;后肢第四、第五趾也生有爪子;全身有长而粗的毛,尾部多下垂的长毛。
另外,大食蚁兽的四肢上生有数目不一的钩爪,这些钩爪异常锋利,以至于它们为了避免锋利的钩爪刺伤自己的掌心,在行走时都用“手背”和“脚背”着地,而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用掌心着地,这样怪异的行走方式使它们看上去像个跛子。不过,这些钩爪能帮助它们爬上高高的大树,避开敌人的捕猎,更重要的是钩爪还能帮助它们扒开表层的泥土,挖掘地下的蚁穴,找到充足的食物。
分布栖息
地理范围
原产地:阿根廷(福尔摩沙、科林特斯、查科、朱朱伊、米索涅斯、萨尔塔、圣菲、圣地牙哥、埃斯特罗、图库曼)、玻利维亚、巴西(皮亚乌、伯南布哥、巴拉那、帕拉巴、帕拉、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马托格罗索、马托格罗索、马拉尼奥、戈亚斯州圣保罗、塞尔吉佩、托坎蒂斯、罗莱马、隆尼亚、北里奥格兰德多诺特、阿克雷、阿拉戈斯,亚马孙河流域、巴伊亚州、塞拉)、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可能灭绝:阿根廷科尔多瓦、恩特雷奥斯)、伯利兹、巴西(里约热内卢、圣卡塔琳娜、南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乌拉圭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大食蚁兽的栖息地呈现多样化现象,包括中美洲南美洲,南至阿根廷地区的热带雨林、沼泽、森林和草原地区都可以供它们选择。它们的休息地点会选择在隐蔽的、有遮盖的地方;在农村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时也可以找到大食蚁兽活动的踪迹。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大食蚁兽通常在白天和黑夜都会出来活动,平时常待在潮湿的热带雨林和沼泽地带中,但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或在某些天气下它们在夜间才会出来。
觅食行为
大食蚁兽几乎都以蚂蚁和白蚁为食。觅食时,它们先用强有力的前爪击破蚁巢,再用舌头舔吃里面的蚂蚁。它们的舌头能够惊人地伸到约60厘米长,并能以一分钟150次的频率快速伸缩,再加上舌头上遍布小刺,并分泌大量粘液,蚂蚁被粘住之后便无法逃脱。大食蚁兽吃蚂蚁的时候是将食物整个囫囵吞下,最后靠胃部变厚的幽门对食物进行研磨消化。另外,它们也吃一些甲虫幼虫和蜜蜂属,圈养的大食蚁兽甚至会吃一些水果。大食蚁兽的食量很大,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白蚁,一只成年大食蚁兽每天可进食约3万只白蚁。
大食蚁兽的听觉虽然很差,但它们的嗅觉却是人类的40倍,正是依靠这样灵敏的嗅觉,它们可以迅速地找到蚊穴的位置。但是它们每次捕食时都不会完全破坏蚁穴,也不会一次性吃光蚁穴里的所有蚂蚁,而是留下一定量的白蚁休养生息,以便下次再次取食。这种行为可以保证它们在自己领地内的蚁穴都能繁衍下去,从而为大食蚁兽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除了白蚁,在南美洲地区的行军蚁也是大食蚁兽的美食。
防御行为
在野外,大食蚁兽几乎没有天敌。不过,美洲的两大猫科动物——美洲豹美洲金猫还是会尝试捕捉它们。通常,大食蚁兽会选择避开这两种猫科食肉目。如果被逼得走投无路,它们就会站立起来,尽量使自己的身体看起来很大,然后举起那对宛如镰刀的钩爪,向捕食者猛砍过去。
生活方式
大食蚁兽主要栖息在地上,它们不会爬树,却擅长奔跑和游泳。大食蚁兽喜欢独居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聚集在一起。
生长繁殖
​​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食蚁兽在其分布区域已经很少见到,特别是在2013年之前的10年里,因为种群的栖息地丧失、道路交通事故、人类狩猎和野火焚烧等因素,对大食蚁兽的种群造成了重大后果,特别是在其所分布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甚至有记录表明已经部分灭绝。
致危因素
大食蚁兽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在南美洲,大量的原始森林和草原随着人类的开发而消失,这将会改变大食蚁兽种群的生活环境。另外,因为大食蚁兽的肉可以食用而且十分美味,再加上它们性情温顺,易于捕捉,因此受到人类的捕杀而导致其种群陷入濒危状况。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列为保护动物之前,大食蚁兽曾经被人类大量猎食。甚至直到今天,偶尔仍有猎人捕食它们。
保护举措
除了将大食蚁兽列入国际保护条例中外,大食蚁兽所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将相关种类列入国家红色数据名录中,并建立相应的物种保护区。比如,阿根廷一些省份将其列为国家遗产物种,阿根廷科连特斯省还实施了物种重新引入计划。
另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提出,需要改进火灾管理实践,特别是在甘蔗种植园和大食蚁兽种群所在的草原栖息地区域内。另外,对那些正在遭受土地开发利用的地区,需要掌握好大食蚁兽种群数量和遗传数据以及栖息地的利用信息。
保护级别
2013年11月,大食蚁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易危(VU)。
2019年11月,大食蚁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附录Ⅱ中。
参考资料
Taxonomic Hierarchy.ITIS.2022-05-09
Myrmecophaga tridactyla./animaldiversity.2022-05-09
食蚁兽.中国知网.2022-05-09
Giant Anteater.IUCN.2022-05-09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2-05-09
食蚁兽.中华自然科学网.2022-05-09
Myrmecophagidae.animaldiversity.2022-05-09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地理范围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活方式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举措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