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行军蚁
蚁科行军蚁属的一种动物
东方行军蚁(食虫类:Dorylus orientalis)为蚁科(Formicidae)行军蚁属(Dorylus)的一种动物,别名黄蚂蚁、黄白蚁、黄丝蚁、黄丝蚂。在世界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东方行军蚁的工蚁会咬食蔬菜、瓜类和水果,一年有3次侵害盛期,分别为3-4月、5-7月中旬以及8月中旬-11月上旬。在诸多受侵害的植物中,小飞蓬和香丝草因分布广泛、生活力极强、生长时期长,成为东方行军蚁的重要中间寄主和生活场所。虫体较小,隐匿在蔬菜的根茎部为害,极具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可采用农业防治、喷施杀虫剂、保护天敌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东方行军蚁适宜生长在气温较高,且食料丰富的环境中,土壤以结构良好、有机质多的壤土和较疏松的黄泥土等为宜,其嗜香、甜、腥,未经沤制腐熟的圈肥、菜油枯饼、垃圾等有机肥均能吸引东方行军蚁。
东方行军蚁雄蚁具有趋光性,其体似,褐黄色,具翅,体长17-23毫米。东方行军蚁食性杂,主要为白菜、萝卜、菜豆、豇豆、茄子、西瓜等蔬菜,喜食靠近地面的幼苗根、茎表皮。东方行军蚁经常流浪,且繁殖力极强,在繁殖高峰期巢的面积会迅速增大,在土表堆积土粒或植物残体形成蚁丘。
形态特征
成虫
工蚁
工蚁有大小二型。大型工蚁体长5-6毫米,最大为7.4毫米,体褐黄色、栗褐色,腹部色较胸部淡;身体具有密的刻点,后腹刻点较浅;头近方形或矩形,后缘深凹,额中央具一条纵沟,触角9节,上颚内缘具2齿;无复眼、单眼;前、中胸背板之间缝不明显,腹柄节1节,胸部及腹柄节背面扁平;头前及后腹部腹面及末端有一些立毛。小型工蚁,体长2.5-3毫米,最长4.6毫米,形状类似大型工蚁,后缘略凹,体色较淡,黄色,额中央无纵沟。
雄蚁
雄蚁体似胡蜂科,褐黄色,上颚,足栗黄色,具翅,体长17-23毫米,体表除后腹部外密生黄毛,直立后腹部腹面有稀疏立毛,末端立毛密,全身有极为丰富的柔毛,呈丝质光泽。翅黄色透明,复眼、单眼均发达。
雌蚁
雌蚁体长5-11毫米,体色多为棕黄色,全身被有短细绒毛。颈部呈卵圆型,两侧着生一对复眼,额上方呈倒三角形排列的单眼3个。触角膝状。胸部略近长桶形,中后胸背面隆起成面包状,有皱纹,3对足发达,粗壮有力。腹部为长椭圆形,较为粗大,腹部末端有螫针1枚藏于生殖孔内。初具膜质翅2对,静止时覆盖于胸腹部,性成熟后,可与雄蚁交尾产卵,膜翅脱落。
圆筒型或长椭圆型,长0.3-1.0毫米,初产时,卵呈乳白色,近孵化时变成半透明淡白色,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0.4-0.6毫米,无足,呈蛆状,乳白色,前端稍细,多为弧形。长至2毫米长时,体色呈米黄色。
裸蛹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化蛹前变成米黄色,体长2.5-4.0毫米,宽0.8-1.0毫米。颈、胸、腹分节明显,缺翅芽。触角,足等附肢裸露,排列于胸前。
物种分布
东方行军蚁在世界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
栖息环境
温度
东方行军蚁为变温动物,只要外界气温不低于10℃,都可以外出正常活动。当气温低于10℃时,活动减少。而气温低于5℃时,就潜伏于洞内巢穴深处,不出洞活动。若冬季气温高,且食料丰富,则虫口数增长快。反之冬季气温低,虫口数增长慢。
地形
东方行军蚁发生多少与作物所处的小地形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是坟山周围的园地、田埂土坎多的丘块、房前屋后的菜园土、新垦植的园地等。东方行军蚁喜打洞筑巢,种植旱地作物的田地、紧靠山坡或旱地的丘块,虫口数发生得早且多。
土壤
土壤是东方行军蚁打洞筑巢的场所,不同土质的田土,虫口数的发生程度不一致。结构良好、有机质多的壤土和较疏松的黄泥土、砖红壤、灰泥土虫口数发生较多,而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易板结、较粘重的死黄泥、黑胶泥以等虫口数发生较少或没有发生,团粒结构不好、过于松散、持水力差的流沙土,虫口数发生也较少。
肥料
东方行军蚁嗜香、甜、腥,未经沤制腐熟的圈肥、菜油枯饼、垃圾等有机肥均能吸引东方行军蚁,而使用无机肥料和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料,东方行军蚁活动则较少。
生活习性
趋光
有翅的东方行军蚁雄蚁具有趋光性,其在6-7月大发生,1个蚁巢内一般有几头至数十头。雄蚁白天善爬行,极少飞行,尤其在闷热天气傍晚至天黑后1小时内灯下最多,有时可簇拥成直径可达20毫米的蚁团。
食性
东方行军蚁食性杂,主要为白菜、青萝卜菜豆豇豆、茄子、西瓜、马铃薯、辣椒、番茄、莴苣等蔬菜,喜食靠近地面的幼苗根、茎表皮。工蚁主要取食白菜、萝卜、小蓬草等植物部土下5厘米以内和地上10厘米以下的茎表皮和根,也喜食近地面的番茄、茄子、豆类和西瓜的果实。雌蚁喜食茄子、四季豆、白菜等蔬菜地面上下3厘米的寄主根状茎表皮。
蚁道
在寄主蔸下土中及植株取食处形成孔洞,一般1株寄主蔸下土中形成1个孔洞,当有40-50头以上时,也可形成1个主洞,2-3个支洞,有的支洞与另一邻株蔸下的孔洞相通,形成蚁道,最长可达1千米以上,最深可达土下15.5厘米深,蚁群可随蚁道迁移、觅食。
转移和生活范围
东方行军蚁经常流浪,工蚁有负卵转移的特点,在土洞通常1蚁1次负责1-2粒卵的转移。工蚁在茄子蔸部土中生活和可转移的最大直径范围为25厘米,最大深度为15.5厘米。在小蓬草蔸部因土壤板结,此蚁生活的最大范围为10厘米左右,最大深度不到8厘米。
生活力
东方行军蚁在无土、无食料、自然干燥的条件下,冬季可存活23-30天,夏季可存活11-15天。当其生活在菜地的细土中,冬季可存活67-73天,夏季可存活32-38天。在露天环境下,东方行军蚁在冬夏季节均未出现自然死亡现象,且无明显休眠现象。
生长繁殖
生长
东方行军蚁繁殖力极强,在繁殖高峰期巢的面积会迅速增大,在土表堆积土粒或植物残体形成蚁丘。在不同寄主、不同部位、不同生育期所形成的蚁丘大小不同,在寄主蔸部的蚁丘最大直径可达54.7毫米、高25.4毫米。
产卵繁殖
东方行军蚁工蚁全年均可繁殖,但以3-4月、5-7月、8-11月为繁殖高峰期。其产卵时,80%以上的卵集中产在茄子、青刀豆、白菜和小小蓬草等寄主蔸部土下2-5厘米处的土洞内,一处有卵数十至200多粒。
物种侵害
危害原因
东方行军蚁的工蚁会咬食作物,除马铃薯、良薯、甘薯、白菜等栽培植物外,还会啃食青萝卜、甘蓝、芥菜、茄子、四季豆、豇豆、冬葵、番茄、西瓜、莴苣等植物的根、茎,其中以白菜、萝卜、四季豆、豇豆、茄子和西瓜受害最为严重。短期内死株率常达70%以上,有的田块连续几次被害死苗达100%。除了蔬菜和瓜类,东方行军蚁还会啃食柑橘、芒果等水果。
危害现状
在尼泊尔地区,有15-82%的马铃薯块茎在田间地头受到东方行军蚁的危害,其中以中高山地区受害最为严重。在印度孟加拉国的田地里,东方行军蚁对马铃薯块茎的危害范围更广,约为35-90%。在印度阿萨姆邦,东方行军蚁被称为“红蚂蚁”,其对马铃薯的块茎造成严重危害,被其啃食过的块茎会出现微小的孔洞,直径约2-3毫米,严重时马铃薯的块茎感染率甚至高达51.77-61.50%。在印度比哈尔邦,约70-90%马铃薯块茎受到东方行军蚁的损害。
为害期与寄主
东方行军蚁一年有3次侵害盛期,3-4月主要为害冬葵和早四季豆苗,5月-7月中旬主要为害马铃薯、茄子、辣椒、西瓜等,8月中旬-11月上旬主要为害白菜、青萝卜条浒苔良薯、甘薯等。东方行军蚁主要在白菜、萝卜等越冬寄主和小小蓬草等杂草蔸部的土壤、孔洞及菜中心越冬。小蓬草香丝草作为杂草到处生长,且生活力极强,生长时期长达10个月,是东方行军蚁的重要中间寄主和生活场所,在2-10月均会受到侵害。
为害状
东方行军蚁侵害叶菜和豆类蔬菜2-3天,不会出现明显特征;第3-4天如果遇到晴天,叶可见微枯状。如果蔬菜出现明显叶枯,则表示植株难以治愈,需连根、茎一并去除。但蔬菜蔸部形成极小蚁丘时,一般为枯叶前1、2天,还可以人为防治。小飞蓬和香丝草耐虫性极强,受害10多天才见下部叶开始变黄,20-40余天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60多天也黄枯而死,但依然具有再生能力。
防治措施
东方行军蚁虫体较小,隐匿在蔬菜的根状茎部为害,极具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因此要注意及早防治,具体措施如下。
农业防治
在蔬菜种植前,需选择无东方行军蚁虫源的土地进行育苗,同时还需清除菜田的枯枝残叶和杂草,特别是铲除种植地周边的小蓬草香丝草等杂草,以及瓜菜地等寄主的剩余株蔸、果实,还可在冬可深翻土地减少虫源。此外,注意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料时必须完全发酵腐熟。
药剂防治
一旦在蔬菜种植地发现有东方行军蚁为害,可采用灯诱、食诱或喷施杀虫剂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利用东方行军蚁的趋光性,可在6-7月用诱杀灯捕杀有翅蚁,以减少下一代幼虫数量。选择适口性好的药剂毒饵,待工蚁取食毒饵后,将毒饵带入蚁巢,引起繁殖蚁及幼虫等其他个体中毒死亡,以达到全巢覆灭的目的。还可用敌敌畏乳油喷洒蔬菜及周围地面,或灌注蚁巢,也可用辛硫磷乳油、溴氰菊酯乳油等药剂灌根,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番茄叶汁液淋蔸对黄蚂蚁有一定的忌避作用。
生物防治
可通过保护东方行军蚁的天敌,控制蚁害。主要天敌有蟾蜍、蜥蜴、蝙蝠等捕食脊椎动物,也有蜘蛛、隐翅虫科、步甲节肢动物门
相关研究
紫茎泽兰是一种有害的入侵杂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亚热带地区。东方行军蚁会啃食紫茎泽兰根部周围的表皮、球茎、形成层以及根和茎的木质部,进而通过中断紫茎泽兰的枝条和根部之间的营养交换,导致植株死亡,因此东方行军蚁可作为抵抗入侵植物的生物控制剂进行开发研究。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工蚁
雄蚁
雌蚁
幼虫
物种分布
栖息环境
温度
地形
土壤
肥料
生活习性
趋光
食性
蚁道
转移和生活范围
生活力
生长繁殖
生长
产卵繁殖
物种侵害
危害原因
危害现状
为害期与寄主
为害状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
生物防治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