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境内高等职业院校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坐落于天河区奥林匹克体育园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学院(前身是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创建于1956年8月,2003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前期隶属广东省体育局,2020年6月15日正式划转广东省教育厅
截至2024年5月据官网数据显示,学院占地面积100030.49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92亿元。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校内实训室56个、校外实训基地125个。图书馆藏书20.7万余册。全日制学生5048人。教职工254人,专任教师237人。设有6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1个专业。
历史沿革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8月,前身是广东省体育运动学校。
2003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前期隶属广东省体育局
2020年6月15日正式划转广东省教育厅
2023年12月,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健康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市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院设有7个党政管理机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审计工作部)、组织宣传统战部(武装部)、学生处(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部、总务后勤部。7个教学机构,竞技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4个教辅机构,训练场馆中心、图书与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中心、医务所。3个广东省体育局下设挂靠单位(广东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全民健身体能康复中心、广东省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明确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函》(粤机编办发〔2020〕396号),同意学院内设7个党政管理机构、7个教学机构、4个教辅机构。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竞技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等7个教学机构,设有运动训练运动防护体育艺术表演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运营与管理、社会体育、休闲体育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能训练、学前教育等11个专业。
教学建设
2021-2022学年着力打造运动训练、体育保健与康复两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大省级体育类高水平专业群的高职院校。2021年新增体能训练专业,现共有10个专业,2022年拟申请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筹备建设校级体育教育专业群。所有专业均高度符合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体育产业,现已招生的9个专业中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数9个,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金平果”2021 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排名,学校有3个专业在全国12个高职体育类专业中排名第一。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省级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二类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高-本协同育人试点专业2个、省级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2个、1+X证书试点项目5个,共有3个专业在全国12个高职体育类专业中排名第一。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4门。
参考资料
教学成果
教师奖项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教师参加全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大赛,连续四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参加广东省高校(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思政课教学案例荣获省教育厅一等奖2次。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生共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体育竞赛300余项,荣获国际级赛事一等奖48项,国家级赛事一等奖32项,省级赛事一等奖162项。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体育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跆拳道团队连续6届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健身教练团队连续5届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学生团体总分蝉联前三名。
师资规模
学校引进5名副高级职称高层次人才教师,聘请体育特色行业企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5名,其中2名正高级,1名副高级,截止2022年8月31日,学校共有校内专任教师165人,校内兼职教师28名,“双师型”专业课专任教师共110名,占比为 66.67%。学校在2022学年共派出20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其中3个月以上的有19名。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54人、专任教师23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23.64%,双师素质教师占66.67%,聘请体育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校外兼职教师69人,世界冠军7人,全国冠军7人,服务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等科技攻关专家6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广东省技术能手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获得者3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学校教师团队现有世界冠军7名和全国冠军7名,服务国家队的奥运、全运科技攻关专家6名,国家“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广东省技术能手”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工作贡献章”获得者3人。在全国20所体育高职院校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中,教师赛项连续四届(共举办四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近两年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广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合作交流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校积极通过线上交流合作等方式,持续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国(境)外办学点8个。在前期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法国普罗旺斯体育学院等境外体育高等院校互访交流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持续深化拓展与国(境)外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截至2024年5月,学院有校企合作企业280家。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藏书20.7万余册。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室56个,校外实训基地125个,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设立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基地51个。此外,还建立了广东省首个马术人才培养基地、首个羽毛球产业学院、首个南方滑雪人才培养基地,牵头成立了广东省潜水运动协会。
学校荣誉
广东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简称“鉴定站”)是全国第一所成立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自2005年建站以来,连续14年鉴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截止2019年底,鉴定站共对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等)的13个项目开展了共计2237个批次的鉴定,鉴定人数为122052人次,为全省体育市场从业人员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搭建良好平台,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鉴定站目前共建有51家全省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实现培训网络全省覆盖。共培训各项目培训师800余名,国家级考评员160名,专家队伍日渐壮大。2012年,鉴定站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体育系统唯一一个示范站;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14年以来,学院师生在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师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保持团体全国前三的优异成绩。其中,2018-2019年学院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并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2018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院毕业生平均薪酬4707元,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三名。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共逾百项,荣获国际级赛事一等奖21个,国家级赛事一等奖16个,省级赛事一等奖96个。2019年,学院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在33所B类院校中排名第八,首次进入全省B类院校前十,创历史最好成绩。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教育部思政司“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首批“精准征兵试点单位”(11所高校之一);2022年度省委教育工委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结果为“好”等次;在2020年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获一等奖;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连续三年居B类高职院校前三名。
校园文化
校徽
学院校徽为蓝色圆形,中央采用汉字"广"和体育的拼音字首"TY"关为设计元素构成一个人运动的姿态,外环上部为何振梁题写的校名,下部为校名英文名称。
校训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创新思维、精湛技能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底蓝色长方形旗帜,旗长与旗高的比例为3:2。旗面中央印有学校校徽及学校中、英文名称。
校园环境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天河区黄村奥体路52号,截至2024年5月,学院占地面积100030.49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总值4.92亿元。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
学校章程.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06-04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网站.2024-05-31
学校简介.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06-04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爱企查.2023-05-25
机构设置.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05-25
现任领导.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05-25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质量年度报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4-05-31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2质量年度报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4-05-31
历任领导.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23-0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教师奖项
学生成绩
师资规模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科研平台
学校荣誉
校园文化
校徽
校训
校旗
校园环境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