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蜡嘴雀(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ophona migratoria),是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别名铜嘴蜡子、小桑嘴、皂儿(雄鸟)、灰儿(雌鸟)。黑尾蜡嘴雀雌雄形态特征具有差异,体型中型,体长17~20厘米,体重42~55克。黑尾蜡嘴雀嘴粗大且为黄色,喙尖端带有黑色,雄鸟头灰黑色,雌鸟头灰褐色。雄鸟肩部、背部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盖浅灰色,两翅和尾均为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和淡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具有灰褐色的头,头部缺少
雄性的“黑色头罩”,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肋沾
橙色。
黑尾蜡嘴雀部分为候鸟,部分为
留鸟,在世界范围内,候鸟繁殖季分布在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朝鲜半岛和中国等地,非繁殖季还会分布在日本、缅甸、
泰国、
越南等地;留鸟一般分布在中国
南方地区。黑尾蜡嘴雀会分布在村庄、
城市公园等区域,也生活于丘陵和山区的阔叶林、丛林、
灌木丛中。
根据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黑尾蜡嘴雀
种群数量稳定。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2023年,黑尾蜡嘴雀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非法鸟类贸易和驯养的现象威胁着黑尾蜡嘴雀的野外种群。
2022年6月9日,常州市
溧阳市此前在瓦屋山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时,记录到一种罕见的白化的黑尾蜡嘴雀。
形态特征
黑尾蜡嘴雀雌雄形态特征具有差异,体型中等,体长17~20厘米,体重42~55克。黑尾蜡嘴雀嘴粗大且为黄色,喙先端带有黑色。黑尾蜡嘴雀雄性成鸟具有灰黑色的头,颏和上喉黑色。翅上覆羽和飞羽为黑色且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和飞羽具有白色端斑,初级飞羽白色端斑较宽阔。肩部、背部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盖浅灰色,两翅和尾均为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和淡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黑尾蜡嘴雀
雌性成鸟具有灰褐色的头,头部缺少
雄性的“黑色头罩”,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肋沾
橙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羽端稍暗,初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内侧次级飞羽灰黄褐色其余形态特征同雄性成鸟。
黑尾蜡嘴雀幼鸟形态与雌鸟类似,但羽色较淡,下体污白色无橙黄色沾染。黑尾蜡嘴雀的虹膜淡红褐色,嘴橙黄色,嘴基、嘴尖和会合线蓝黑色;脚肉色。
黑尾蜡嘴雀两个
亚种形态相近,主要区别在于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ophona migratoria sowerbyi)的羽色比黑尾蜡嘴雀
指名亚种(Eophona migratoria migratoria)暗。
黑尾蜡嘴雀的一些常见测量数据见下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黑尾蜡嘴雀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候鸟繁殖季分布在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朝鲜半岛和中国北方等地区,非繁殖季分布在日本、缅甸、
泰国、
越南等地;不迁徙的
留鸟分布在中国。
中国分布
黑尾蜡嘴雀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
东北地区、华北、
华中地区、华南和
中国西南地区。黑尾蜡嘴雀指名亚种(E. m. migratoria)繁殖季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迁徙时会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越冬季分布在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 m. sowerbyi)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长江流域以及
广东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海南省等地,为中国特有亚种。
栖息环境
黑尾蜡嘴雀栖息于村庄附近、
城市公园等区域,也栖息于丘陵和山区的阔叶林、丛林、
灌木丛中,极少数在针阔混交林缘,但有时分布于3000米的高山上。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黑尾蜡嘴雀部分为会进行迁徙的候鸟,部分为不进行迁徙的
留鸟。其中黑尾蜡嘴雀
指名亚种(E. m. migratoria)一般为候鸟,每年来往于繁殖地和越冬地,每年4月份会迁徙到繁殖地,进行该年的繁殖行为,10月中下旬迁回越冬地越冬。迁徙的黑尾蜡嘴雀一般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之间迁徙,很少迁徙到
俄罗斯和
朝鲜半岛的繁殖地。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 m. sowerbyi)在长江流域一般为留鸟。
觅食行为
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叶、嫩芽等部位为食,也会取食昆虫。它们会用喙咬破果皮或种皮,取食种子内的营养物质,这种取食方式会破坏种子的结构,无法有效传播植物种子。黑尾蜡嘴雀在繁殖季的时候也会取食昆虫,包括鞘翅目(Coleoptera)、
膜翅目(Hymenoptera)等昆虫等。
社群行为
黑尾蜡嘴雀在繁殖季为一雌一雄成对生活,在非繁殖季会结成小群活动,集群数量约为30只,也会在越冬区分散生活。部分黑头蜡嘴雀(Eophona personata)个体会在非繁殖季与黑尾蜡嘴雀群体一起生活。黑尾蜡嘴雀为树栖性,会频繁在树冠层间来回跳跃或飞行,它们飞行迅速,微呈波形,集群飞行时会发出声响。
交流行为
黑尾蜡嘴雀鸣叫声为一种响亮的“tek,tek”声;飞行时常发出一种“arh-arh-arh”的叫声。繁殖期雄鸟会通过鸣唱吸引
雌性,鸣唱声是由多变的哨音和颤音构成。不同
亚种间的鸣叫(call)和鸣唱(song)有差别。
生长繁殖
黑尾蜡嘴雀世代长度约4.3年。黑尾蜡嘴雀的繁殖期在每年5~7月。
发情期
繁殖期间,雄鸟会通过鸣唱的形式吸引雌鸟,其鸣唱的声音高亢、优雅而婉转。交配在筑巢期间进行,交配时间多在清晨,每次交配需1分钟。交配时,雄鸟会跳上雌鸟的,并用喙啄着雌鸟头部羽毛,身体剧烈颤抖,然后跳下,再跳上,每次交配重复上述动作20次左右。交配结束后,雌、雄鸟分别整理羽毛。
营巢
黑尾蜡嘴雀每年5月初到5月中旬在繁殖地筑巢,常在
杨属、山荆子树或其他
乔木侧枝枝杈上营巢,巢距离地面约2~7米。雌鸟将衔来的巢材进行编织和整理;营巢时,主要是将巢材堆放在巢壁上并用身体压实,有时将较长的巢材用喙穿绕在巢壁上;筑巢后期,雄鸟叼巢材次数会逐渐减少。会选用枯草叶、草茎、须根、细枝等材料建造巢,巢为碗状或杯状。巢体积较小,外径约9~14厘米,内径约6~8.5厘米,高约8~13厘米,巢深约5~8厘米。整个筑巢期约5~6天。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 m. sowerbyi)的巢略大于
指名亚种(E. m. migratoria),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 m. sowerbyi)的筑巢期比指名亚种(E. m. migratoria)长50%。
产卵和孵化
黑尾蜡嘴雀在不同地方产卵时间不同,在中国
东北地区6月份产卵,而在长江流域产卵较早,可在5月或6月。每窝产卵3~7枚,多数为4~5枚,每天产卵1枚,卵产齐才开始孵化。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米黄色被有淡红色斑点,或为灰色或灰白色、被有黑褐卵的形状为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16~19毫米×20~27毫米,一般重约3.5克。孵化期为11~12天。
育雏
黑尾蜡嘴雀是
晚成鸟,需要雌雄
亲鸟共同喂养约11天后可以离巢。黑尾蜡嘴雀长江亚种(E. m. sowerbyi)的育雏期比
指名亚种(E. m. migratoria)长59%。留巢期约为11天。
黑尾蜡嘴雀雏鸟出壳当天,全身肉红色,腹部球形,内脏清晰可见,全身除头部、背中、肩、翅端、肋部及下腹部有少许白色绒毛外,余皆裸露。出壳2~3天左右,内脏仍可见,耳孔启开,眼出现裂缝,飞羽出鞘,爪淡黄微带灰褐,嘴基部灰褐,先端淡黄,有爬动行为。出壳4~6天左右,眼睁开,全身羽毛出鞘,初级飞羽放缨,趾可前伸并能抓物,趾粉红色略带灰褐色,嘴基部紫褐色。出壳7~9天左右,全身羽毛能盖住裸区,飞羽羽片出现黑白相间的花纹,嘴基部紫灰色,先端灰绿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黑尾蜡嘴雀种群规模尚未得到量化的数据,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根据IUCN的2009年估计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稳定。
致危因素
黑尾蜡嘴雀未能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非法鸟类贸易和驯养的现象威胁着黑尾蜡嘴雀的野外
种群。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黑尾蜡嘴雀为中国“三有保护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黑尾蜡嘴雀会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条例。
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