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鸥(学名:Hydrocoloeus minutus),是
鸥科小鸥属的小型鸟类。体长约24-31cm,体重88-162克。雄鸟成鸟夏羽头部黑色,虹膜暗褐色,眼睛黑色;嘴细窄,暗红黑色。肩、背和翅上覆羽及飞羽淡灰色,翅下暗灰黑色,翅尖和翅后缘白色;下颈、腰部、尾白色,脚红色。冬羽头部白色,头顶至后枕部有一黑色斑,其余与夏羽相似。两性相似。
小鸥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北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森林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岸、
海滩、河口、湖泊与沼泽等。主要以昆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等为食。
2016年,小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1776年,
普鲁士王国动物学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描述了小鸥。曾属于鸥科鸥属(Larus),2016年,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出版的《世界鸟类绘画名录第一卷:非雀形目》(HBW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illustrated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 Non-Passerines)将小鸥划入
鸥科小鸥属(Hydrocoloeus),为小鸥属唯一种,无
亚种分化。
小鸥学名为Hydrocoloeus minutus,属名Hydrocoloeus来自古
希腊语“hydro”与“koloios”,“hydro”是“水”的意思,“koloios”指一种蹼足鸟;种名“minutus”来源于拉丁语,意思为“小”。
形态特征
小鸥体长24-31cm,体重88-162克,翼展70-78厘米,嘴峰2.1-2.5厘米,翅长21-24.2厘米,尾长8.5-9.5厘米,跗2.5-2.9厘米。虹膜暗褐色;嘴细窄,呈暗红黑色。脚红色。
雄鸟成鸟夏羽头部黑色,后颈白色,背、肩、翅上覆羽和飞羽上表面淡珠灰色,翼下深煤灰色,翅尖和翅后缘白色。腰部白色,尾部白色至浅灰色。下体白色,微缀玫瑰色。冬羽头部白色,头顶至后枕部有一黑色斑,其余与夏羽相似。两性相似。
幼鸟似冬羽,前额白色,头顶后部、枕部、耳覆羽黑色;嘴黑褐色。体色深棕色或黑色,在第1个冬天变为灰色。飞羽黑色,翼下白色至灰色。尾白色,有宽阔的黑色端斑。脚肉红色,在幼年第1个冬季呈淡粉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鸥繁殖于
欧洲东部(
俄罗斯、
白俄罗斯等)向东延伸至东亚(中国、蒙古等),越冬于欧洲西部(
摩纳哥、
英国等)、欧洲南部(
西班牙、
葡萄牙等)、
亚洲西部(
伊拉克、
沙特阿拉伯等)以及北美东北部(
墨西哥、
加拿大等)。在中国,繁殖地主要分布于新疆
阿勒泰地区与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额尔古纳河流域,越冬地主要分布在
青海省、
四川盆地、
渤海湾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
栖息环境
小鸥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森林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的沼泽地带,偶尔偏爱植被茂盛与浮水植物的泥质浅水区。非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岸、
海滩、河口、湖泊与沼泽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鸥主要以昆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等为食。繁殖和迁徙期间食性相同,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在秋冬季,以小型远洋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例如,在德国
易北河(Elbe),大量
捕食胡瓜鱼(Osmerus eperlanus)。行动敏捷,翅扇动很轻。通过飞行和游泳捕食,例如像燕鸥一样在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有时在陆地上觅食。
节律行为
小鸥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迁徙至繁殖区,通常沿着不同的河流线横贯大陆迁徙,并在7月下旬再次离开。11月途经法国加莱,西部
种群在
爱尔兰海、
波罗的海、
地中海、
黑海、
里海、以及非洲西北部(
摩洛哥)沿海岸以及近海岸越冬,部分种群可能会迁徙至中国东部越冬。
社群行为
小鸥在繁殖期通常集成10-20只的小群在觅食点或休息地点活动,在条件有利的
栖息地或恶劣天气时会出现成百上千的大群短暂聚集的情况,在
德国的湖泊和湿地,可能聚集成数千只大群。通常与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
黑浮鸥(Chlidonias niger)混群;有时也成对活动。小鸥的鸣叫声是一种有力、像燕鸥一样的声音,经常边跑边发出“kek-kek-kek…”,尤其在繁殖地。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小鸥求偶行为奇特,在空中与地面都有示爱行为,以空中示爱为主。在空中时,小鸥会表演盘旋,拍打翅膀,交替滑翔,伴随着一系列快速重复的鸣叫声,喙闭合或半张开,与颈部一起向上倾斜延伸,翅膀水平伸展,尾巴略微抬起。在地面时,其身体笔直,在交配前抬起喙喂食,并将头部倾斜至一侧。
繁殖筑巢
小鸥繁殖期为5-6月,一夫一妻制,在三岁时开始繁殖,已知最长寿命为7年。通常在新
栖息地定居并放弃旧居,在小群落或亚群落中繁殖,或成对散居繁殖。通常筑巢于潮湿地区,例如有水生植物的湖边、河岸和附近的沼泽地上,有时也在沙洲上,用水生或半水生植物筑巢。在干燥海岸筑巢少见,它们会在地下挖一个小凹陷,上面略微衬有草茎。常与其他物种共同筑巢,
国家体育场主要由枯草、芦苇茎叶等植物构成,巢间隔约1-1.5米。在
贝加尔湖,巢密度低。
产卵与育雏
6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6枚,卵为
褐色或
橄榄绿色,有褐色斑点,花纹稀疏,钝端较多或在钝端形成带状。雌鸟产下第1枚卵即开始孵卵,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雌鸟大部分时间在巢中度过,孵化期23-25天。雏鸟孵出后,
亲鸟会将蛋壳从巢中取出。
刚出生的雏鸟绒毛灰米色,带有红色调,腹部灰色,头顶和背部有黑色斑点,平均重量15.1克,亲鸟会有暖雏行为。约第三天,雏鸟能够离开巢穴。第10至11天,即使遇到寒流或下雨,亲鸟也不会再暖雏,白天喂食约11-13次。雏鸟21-24天长出飞羽,数周后独立,初夏鸟常与群落相伴,2-3年后才开始初次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6年,小鸥全球种群数量预估为9.7万-27万只。2015年,小鸥全球种群数量预估为4.74万-9.05只。种群数量预计趋于增加。
致危因素
小鸥受到石油泄漏和其他类型海洋污染的影响,包括农田径流污染、被渔具(包括刺网)误捕。在与海上风电场发生碰撞时易受伤害,可能会受到
航运的干扰。然而,这些潜在威胁似乎并未对种群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保护级别
2016年,小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18年,小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小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
苏格兰斯特拉斯贝格湖自然保护区为小鸥提供了庇护所,24小时监控保护,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欧首次成功筑巢。
在
加拿大,小鸥在
安大略省(Ontario)的奥沙瓦第二沼泽(Oshawa Second Marsh)繁殖地受到保护。2014年,确认为加拿大鸟类保护区域战略(
鸟纲 Conservation Region Strategies)的保护对象之一。
近种鉴别
小鸥与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同属
鸥科,形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