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动物园(Chongqing zoo),原名西区公园,是集科普宣传、动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动物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重庆市主城
九龙坡区杨家坪西郊一村,始建于1953年,园区南北长720米,东西长1150米,占地43.5公顷。
重庆动物园地处中梁山脉西段与长江间余脉浅丘地带,属于典型丘陵地形结构。园区具山地动物园特征,地形起伏,沟蜿蜒,地势为马蹄形,南、北两山脊高,中间沟槽较开阔,东北面滨溪涧一条。重庆动物园属东亚内陆季风区(或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气候独特,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四季分明。
重庆动物园于1955年1月23日建成开放命名为“西区公园”,1960年11月1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动物园”。重庆动物园以动物展示区为主体区域,范围包括南、北山脊全部及燕窝山麓,北起桃花溪绿岛,南至象馆,东起东大门处,西至燕窝山。动物展示区面积约29公顷,占全园可游面积70%。重庆动物园常年展出野生动物保持在260余种4000余只。重庆动物园主要景观有鱼类及两栖爬行区、鸟禽展示区、草食动物区、猛兽区、灵长类区、科普教育区、儿童活动区、临溪休闲区、中心休息游览区、安静休息区。
重庆动物园2009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重点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成为重庆市主城区水生动物救助中心。2014年,获得重庆市主城区陆生动物救助中心称号。2015年,被中科协评为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成为市旅发委认定的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022年1月,重庆动物园被列入重庆首批历史名园名单。另外重庆市动物园还是
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动物园联合会成员单位。
名称来源
1955年1月23日建成开放命名为“西区公园”,1960年11月1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动物园”。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重庆动物园是位于重庆市
九龙坡区杨家坪西郊一村,地处中梁山脉西段与长江之间余脉的浅丘地带,具有典型的丘陵地形结构。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9'至106°50',北纬29°50'至29°51'。
地形地貌
重庆动物园园区具山地动物园特征。园区的地形呈现出显著的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整体地势呈马蹄形状。具体而言,该园从南至北延展720米,而东西向宽度达到1150米。园区的南部和北部分别由两道山脊所标志,高度相对较大,而中央区域则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沟槽地带。在东北侧,一条溪涧紧贴园区流淌。至于海拔高度,园区内最高点,即燕窝山,其海拔高度为300米,而位于东二门(也称为新大门)的区域,是园区内的最低点,海拔约为248米。
气候特征
重庆动物园位于东亚的内陆季风区,也即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其气候特征主要受东北季风的控制以及夏季
西南气流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气候格局。具体表现为冬季温暖、春季提早到来,而夏季则炎热、秋季多雨,四个季节的变化清晰可辨。该地区降水量充足,年均降雨量为1083毫米,空气湿度较高,并且雨季与热季同在。光照条件相对偏少,全年平均日照时长介于400到1000小时之间,云雾天气频繁。在温度方面,冬季最低气温通常接近于0摄氏度,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6至8摄氏度,霜雪罕见,无霜期长达约330天。夏季温度极高,极端最高气温能够达到42摄氏度。年平均温度维持在16.6至18.6摄氏度。重庆动物园所在的地区享有鲜明的四季变化和丰沛的降水,同时伴随着较高的湿度和较少的日照时间。夏季高温显著,冬季则温和且较为湿润,形成了该区域独有的气候环境。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重庆动物园的筹划工作始于1953年8月,由重庆市建设局设立的专门小组负责,并于同年9月得到西南人民科学馆的梁白云先生和西南农学院的李超然教授的专业指导,涵盖了选址、勘察以及规划设计等关键步骤。经过选址,最终确定在杨家坪下石桥周边以桃花溪为核心,划拨了10公顷土地用于创建“杨家坪公园”。随后,1954年3月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并得以在同年12月底完工,更名为“西区公园”。次年,即1955年1月24日,重庆动物园向市民开放,从此成为城市的一大文化与休闲场所。
建设历史
1958年3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对重庆钢铁公司进行考察后访问了西区公园,即现在重庆动物园的前身。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明确要求将该公园建设得尽善尽美,以服务于钢铁产业工人以及重庆市民。遵循这一指示,原重庆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决策,着手把西区公园改建为一座动物园。经过初步扩建,该园于1959年达到了22.3公顷的面积,而到了同年第二阶段的扩建,又进一步扩大至44.5公顷。然而,受借用及政策性土地退回的影响,1961年时动物园的面积调整为41公顷。随后,面积再次扩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48公顷规模。到了1960年10月,西区公园正式更名为“重庆动物园”。之后,通过制定全面的改造计划,包括修建大型兽舍、引入更多动物品种、优化绿化布局、增设服务设施等措施,到1966年,重庆动物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且功能齐全的中等动物园。
紧邻金鱼馆左侧,可见一占地面积达1.1公顷,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的大熊猫馆。该馆是基于1960年的熊猫洞于1989年经过重新设计与建设的重点工程,其设计遵循地势高低,呈现出巴蜀自然风格。
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名的金鱼馆,于1962年竣工。占地1.94公顷,建筑面积977平方米,水面3000平方米,为园中之园。是早期市级重点建设工程,其规模和展出方式,开创了在动物场馆建筑中将使用功能、游览观赏和园林绿化结合一体的先例。
经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指引,重庆动物园顺应改革潮流并发挥其独有特色,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通过组织动物市外展出以及开展与文化娱乐相关的活动,该园不仅实现了经营收入的显著增长,同时,购票入园的游客数量也达到了自开园以来的50多年间的最高纪录,即237.1万人次。
1985年游客购票入园212万人次,职工福利得到大幅提高。园林面貌、设施发生明显变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同年中共重庆市委确定重庆动物园为县级单位。同年重庆动物园根据市园林局政策和1984年园林局座谈会指导方针,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进行改革。执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策略,通过确保领导、人力、财力和物资优先保障主业务,以及落实任务、管理、技术和分配四个方面的措施,推动了改革的顺利执行。
2002年10月,重庆动物园鸟语林竣工,占地2.7公顷。2008年,重庆动物园河马馆改建为全开放式馆舍,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同年9月,重庆动物园可爱动物区打造成全新的生态场馆,占地面积4679平米。2016年5月,重庆动物园企鹅馆开始建设,于同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面积470平方米。2023年重庆动物园熊猫馆新馆改建,此次改扩建是继1960年、1988年之后的第三次熊猫馆改扩建,新建大熊猫、小熊猫内室共23间,室内运动场1间,外运动场8个、育幼室1个,另配有冷藏室、管理室、操作室。建设总面积达18000平方米。
2024年5月2日,重庆动物园迎来游客12.6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景区布局
重庆动物园分为十个区域,包括展示鱼、两栖动物、鸟类、草食动物、猛兽、灵长类动物的区域,以及科普教育、儿童活动、休息和休闲区。园内有一个人工湖,配有小岛和曲桥。还设有
儿童乐园、滑冰场、户外舞台和阅读空间,以及餐饮设施。
主要景点
鱼类及两栖爬行区
鱼类及两栖爬行区位于动物园中部原金鱼馆处,设有金鱼廊、小型水族馆、两栖爬行馆。室内展示面积1900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3000平方米,采用室内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展示多种鱼类、蛙类、蛇类、鳄等约30种。
鸟禽展示区
位于鱼类及两栖爬行区北面,科普教育区、临溪休闲区南面,包括北山脊及水禽湖。主要有水禽湖、走禽馆、孔雀馆、鸵鸟馆、猛禽馆、鸣禽馆、天网式鸟山(游客可入内观赏)及保留的画眉馆。采用室内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动物展示面积1570平方米,动物室外活动场地1610平方米,动物活动水面5800平方米。主要展示水禽、鸣禽、猛禽、走禽、雉类等。鸟禽展示区为主要发展展区,计划展示鸟类160种左右。
草食动物区
位于该动物园的中南部区域,是专门用于展示草食性动物的区域。在此区域内,保留了如熊猫馆、象馆、羚羊馆、长颈鹿馆和野驴馆等原有的动物展馆,同时对
羚牛馆、河马馆以及有袋动物馆进行了改建和新建。本展区的总占地面积达到4280平方米,而供动物活动的区域则扩展到了1.64万平方米。在动物的陈列与展示方面,本区采纳了生态化的展示理念。主要展出的物种包括各类草食性动物,具体如大熊猫、
小熊猫属、
亚洲象、河马属、
犀牛、
大林羚、斑马、蒙古野驴、扭角羚、
梅花鹿、骆驼、
袋鼠科以及
岩羊等,共计约60种不同种类的动物。
另外熊猫馆建于1960年,后在1989年改建。占地1.1万平方米,分为两个区域,设计模仿自然山野,为熊猫提供良好栖息地。熊猫住所冬暖夏凉,有广阔活动空间。重庆动物园是早期繁殖大、小熊猫的基地之一,独立繁殖大熊猫。截至2023年大熊猫1胎1只,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2只,居全国动物园之首;与
成都动物园、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春动物园、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等达成合作协议20余项,交流动物17种91只。
猛兽区
位于园区的西南端,紧邻草食动物区和综合服务楼,并围绕人工湖南部与猩猩馆东侧的是猛兽区。该区域的展览建筑面积达650平方米,而提供给动物的室外活动空间则扩展至5850平方米。在这一区域内,既有原熊山予以保留,也有新建立的虎山、狮山、豹山以及豺狼馆等设施。猛兽区的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笼舍式展示,转而采纳生态展示和半自然式的展示方法,旨在为游客呈现更接近自然状态的动物生活场景。在此区域,可以观赏到包括华南虎、东北虎、非洲狮、各类豹属动物、不同种类的熊、豺和狼等,总共35种猛禽野兽。
灵长类区
位于服务区南侧、西入口东侧、静休区北侧和中心游憩区西侧,该区三面环山,面向水域,重现
灵长目的自然环境。结合室内外展区,总建面2680平方米,户外活动区1150平方米。设有猩猩馆和猴馆,金丝猴馆位于园区西端,与东端的熊猫馆相映衬。展出约20种灵长类,如金丝猴、叶猴、猩猩等。
明星物种
大熊猫
截至2024年4月,重庆动物园共有21只大熊猫,是全国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动物园之一。其中“双重喜庆”4
小只虽说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它们并不是四胞胎,而是由“
大熊猫莽仔”“
兰香”在2019年6月23日分别产下的双胞胎幼崽。“双双”和“
重重”是“兰香”的宝宝,“喜喜”和“
庆庆”是“莽仔”的宝宝。而同日产下双胞胎在重庆动物园60多年的大熊猫圈养史上尚属首例,有着非常不凡的意义。除此之外,“双重喜庆”寓意着这两对大熊猫双胞胎同一天出生为一喜,同时也是给新中国70华诞献上的珍贵礼物,故为双喜。
“星星辰辰”出生于2021年6月10日,两兄弟满百天之际,
神舟十二号上的三位宇航员顺利返航,“星星辰辰”这个名字寓意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表达着对双胞胎熊猫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所有航天工作者的敬意。
猩猩
“播谊”,1998年,由印度尼西亚塔曼野生动物园友好赠送给重庆动物园。
“来啦”,雌性(1995年出生),和“播谊”一起,来自印度尼西亚塔曼野生动物园,它们作为“中印”友谊的使者,来到重动。名字寓意“播谊来啦”。
“乐乐”,雄性,2010年2月6日出生于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2018年10月26日来到重庆动物园。
“红豆”雌性,2013年1月10日出生,“播谊”和“来啦”所生。
云豹
这两只云豹是中国指名亚种,是从四川野外救助回来的。它们在内地动物园中仅剩的两只,除了重庆动物园之外,其他任何动物园都看不到它们的真身。
其他看点
科普教育区
科普体验中心位于
羚牛馆旁,总面积达488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主要分为多媒体科普教室、科普互动体验区、科普模型展示区三个部分;二楼则主要是为园内开展科普夏令营、过夜活动等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
儿童活动区
东部动物园内的
儿童乐园占地1.4公顷,现有设施将升级换代,移除过时设备,增添新型玩具。这些游玩项目将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并巧妙融合在园林设计之中,保持功能与美观的平衡。
临溪休闲区
位于动物园北面桃花溪畔,溪边置草地及休闲步道。原兽医院处改造为休闲茶室,茶室为两层民族建筑,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休息、品茶、观花、林间散步。桃花溪为天然围墙,园内的景观渗出园外,与城市小区融为一体。
中心休息游览区
东接水禽湖、草食动物区,西接灵长类区,南为猛兽区。有宽阔水面、草坪及休息园地。休息广场布置园林小品,并保留综合服务部等服务设施,是园内游览的主要休息地和交通枢纽,游人可小憩、进餐、饮茶、购物。
安静休息区
位于动物园西南燕窝山头,该区处于动物园边缘,地形高差较大,不适合布置动物展示点,被作为绿化隔离带。安静休息区是园内大的绿化背景,林间布置小道、休息亭,游人可散步,安静休息。
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重庆举办了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期间68位参会市长及9位随行夫人前往动物园观赏“
兰香”,这只大熊猫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2012年2月11日,加拿大总理
史蒂芬·哈珀访华期间,
中国动物园协会与
多伦多动物园、
卡尔加里动物园联合体关于合作进行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协议在重庆动物园签署。哈珀总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重庆市副市长吴刚等出席签字仪式。
2023年10月1日早上10点,重庆动物园精心策划并隆重举办了以“缤纷国庆·心动重庆”为主题的庆典活动。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第600万名游客被特邀出席,并由重庆市文化及旅游协会的副会长兼著名历史与文化作家——司马青衫先生担任荣誉游客,亲自上台接受了奖项。同年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当天,在水禽湖广场,将举行“我与动物同在”彩绘活动,重庆动物园联合职业院校化妆师向游客提供免费面部彩绘服务,让游客可以画萌趣动物妆,与动物一起融入大自然。还有庆祝“小熊猫乔迁新居”绘画活动,重庆动物园提供“小熊猫乔迁新居”主题绘画板及对应的绘画材料,供游客集思广益,积极创作。
2024年5月2日,重庆动物园推出了多项精彩活动。每天安排近20个动物场馆进行免费科普讲解;免费开放科普教室,开展观看科普影片、读书角等活动;在水禽湖广场组织动物科普趣味知识问答;同时还有快乐拆盲盒、文明游园投投乐、互动绘画动物书签等活动供游客体验玩耍。
学术研究
1991年6月17日,重庆动物园与加拿大
多伦多动物园签署意见书,建立姐妹动物园关系,进行动植物、科学技术信息、科技设备的交换,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科学研究、动物行为和繁殖的研究。
1991年11月22日,重庆动物园与美国西雅图市森林公园动物园签订《动物交流计划协议书》,进行动物交换、科学研究等合作。
2002年4月26日,重庆动物园与
西雅图友好代表团签订《合作意向书》,进行动物交换、科学研究等合作。2007年在大熊猫饲养、保护、繁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大熊猫研究专家、重庆动物园现总工程师郭伟同志多次携其科研成果走出国门,将该园在大熊猫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世界交流,促进了该园饲养大熊猫水平的不断提高。郭伟同志《高龄大熊猫繁殖能力研究》的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
开发与保护
开发
为提升游客体验,重庆动物园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多部门资源,对园内设施进行升级。新增“虫动咖啡馆”“文创市集”和非遗展示区,改善道路、栏杆和动物栖息地。增设120张座椅和6台饮水机。熊猫馆改扩建后成为市级清廉工程典范,去年国庆期间开幕并广受欢迎。2023年,重庆动物园改造新大门广场、河马馆沿线等重要节点,扩大草坪面积,种植开花植物,加大精细管理。全年展出四季花卉26万余盆,补栽地被植物2.8万余平方米,修枝800余株。
保护
市动物园管理处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动物福利:采购温控箱和爬虫箱以维护特定动物的温湿度需求,提升生存率;根据动物种类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如把黄安置于弃用的
袋鼠科区,以及合并绿蜥饲养以高效利用笼舍;升级改造空闲笼舍,增加设施以适应绿鬣蜥等动物的需求。
重要事件
重要荣誉
重庆动物园2009年被住建部授予国家重点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授予“重庆市主城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14年被授予“重庆市主城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称号;2015年中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8市旅发委授予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是全国知名大熊猫、
华南虎、小熊猫种群建设繁育研究基地,
中国动物园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动物园园长联合会会员单位。2022年1月,重庆动物园被列入重庆首批历史名园名单;同年3月,重庆动物园被命名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热点事件
2024年4月23日重庆市动物园官方管理处发布通报,一名保育员放好食物,在引导熊猫“
渝可”、“渝爱”到食物投放点的过程中,两只熊猫追逐保育员,导致保育员被扑倒,保育员未受到伤害,两只熊猫也未受到影响,均平安。事发后,该园熊猫馆已对后续的饲养操作做出明确要求,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旅游信息
景区开放时间与门票价格
资料:
交通路线
轨道交通
路线一:轨道交通2号线→动物园站1号出入口出站后步行→西郊路到达重庆动物园东2门。
路线二:轨道交通2号线→杨家坪站1号出入口出站后步行→西郊路→西郊支路到达重庆动物园东1门。
常规交通
路线一:乘坐公交1200路、1265路、148路、204路207路、229路、275路、310路、341路、362路、413路、416路、419路、420路、426路、428路、454路、471路、475路、478路、822路、西彭-毛线沟专线至动物园站,后步行经西郊路到达重庆动物园东2门。
路线二:乘坐1265路、148路、204路、207路、229路265路、275路、298路、310路、341路、362路、413路、416路、419路、420路、426路、428路、454路、471路、475路、478路、481路、822路、西彭-毛线沟专线至杨家坪西郊站,后步行经西郊支路到达重庆动物园东1门。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