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葡人
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居民群体
土生葡人(葡萄牙语:Macanese)是指在中国澳门居住,或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萄牙后裔,是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居民群体。截止至2014年,土生葡人约有2至3万人,其中1万多人居住在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余散居于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地。它伴随着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在亚洲通商、殖民活动的历程 , 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 , 其族群文化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并随着澳门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特征。
2021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编号Ⅷ-280
一般定义
土生葡人是指在中国澳门居住,或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萄牙后裔,是澳门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居民群体。
澳门土生协会理事会主席飞文基表示,土生葡人除了指那些在澳门扎根的葡萄牙人后裔,也包括一些从小接受葡文教育并具有相应文化背景的本地华人。
起源来历
第一代土生葡人(15世纪)
有一种说法称第一代澳门土生葡人由“500名葡萄牙人与500名印度和马来亚妇女通婚而来”。15世纪葡萄牙人出海远征之时,为了减少闲散人员和避免分散男人的精力,国王下令禁止妇女随船出征。直到1505年才打破禁令,允许贵族家庭的女性成员随行。海上航行风险极大,实际上很少有葡萄牙欧洲的妇女随船同行。于是,葡萄牙商人在旅途中常常携带男女奴隶,特别是从印度、马来亚、甚至非洲贩卖来的女奴,他们最后往往成了葡萄牙商人的同居伙伴。在这样的关系中,必定有子女出生。这些子女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父母的承认,并由父母为他们洗礼。
多元混血的形成(16世纪-18世纪)
16世纪中期,澳门开埠后,葡萄牙人势力渐强,到1562年时,澳门葡人已有800人,第二年上升到900人。据索萨神父记载,当时在澳门城内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仰天主教的中国人 ,开始出现葡人与华人通婚的记录。17世纪,葡华通婚在澳门城内则已是一颇为普遍之现象。1625年一耶稣会士报告书中称,澳门葡人妻妾大多是中国人和具有中国血统的人。这时葡萄牙人与华人通婚混血的后裔, 应该是最早的具有中国血统的土生葡人, 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由此开始 。
17至18世纪澳门土生葡人的发展是多元的,土生葡人在澳门开始繁衍之初,并没有沿着葡萄牙人与华人通婚混血的单线形式发展下去,而是又不断地吸收了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交州(今越南)的血统。
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20世纪中期)
19世纪前期,由于蒸汽船航线的开通,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势力得到巩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澳门已成为葡萄牙人统治的城市,许多外国公民在澳门定居,华人的人口增加,随着澳门社会向华人的开放,葡萄牙人与华人女子的通婚混血也得到了发展。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获得“永居管理澳门”的同时,土生葡人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葡萄牙人与华人女子通婚混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来自葡萄牙大城市的葡萄牙人,主要是军官或海军,他们与澳门传统土生葡人家族的女子结婚。另一类通是教育程度较低的葡兵和社会低层的华人女子通婚,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40~50年代。1975年以后,由于葡萄牙军队撤出澳门,这种以葡兵与华人女子通婚的情况才基本上消失。
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葡兵撤走后,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70~80年代大量涌至澳门的葡萄牙人,他们或任职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或为技术人员,或为自由职业者。他们选择配偶大多也是七八十年代以后移居澳门的人,即来自中国大陆、菲律宾泰国的移民,除葡裔男性与亚裔女性的通婚外,葡裔女性与亚裔男性的通婚也有很多。
20世纪70~80年代,澳门土生葡人开始与华人通婚,开始了土生葡人发展的新途径。土生葡人家族多与葡萄牙人通婚,他们极为重视与葡萄牙官员的婚事,其原因在于这种婚事一则可以认同自己欧洲人的身份,二可以获得社会特权。华人的婚姻观也走向开放,与外国人通婚已不再受到道德的谴责。于是土生葡人与华人的通婚逐渐时兴起来。
群体现状
人口分布
截止至2014年,土生葡人约有2至3万人,其中1万多人居住在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余散居于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地。
外貌体征
由于血统混杂,土生葡人的外貌兼有多种族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土生葡人具有蒙古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欧洲人、马来人、卡那拉人的外型。有的学者则认为,澳门几个大家族成员的面貌反映出他们与不同种族人通婚所产生的不同外貌特征,一些家族成员的长形状头型不明显,胸部指数中等,中至高等身材,肤色金黄,有时呈浅铜色,鼻子突出,眼部没有蒙古人的眼缝线,眼睛的颜色常为蓝色或黑色,这些都是婆罗人、马来人、帝汶人及欧洲人的特征;与华人通婚的家族成员则有另外一些外貌特征如颧骨突出、杏眼等。比较澳门的土生葡人与马六甲葡人居留地的土生人,马六甲土生人的肤色较深,澳门人的肤色较浅,学者认为这是混合了华人血统的缘故。不少葡国人类学者认为,澳门土生葡人大部分并非华人后裔,他们的外貌呈现出更多东南亚人的特征。
群体文化
语言
土生葡语(Macanese Patuá)是土生葡人使用的一种独特混合方言,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又夹杂着粤语马来语、英语及西班牙语,是澳门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素有“澳门甜蜜之语”和“甜美的语言”之称,在澳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中后期,土生葡语在土生族群中失去地位,渐渐被粤语、葡语及英语取代,走向衰落,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土生土语话剧,就是承载这一濒危语言的舞台文艺形式。
新一代土生葡人大部分精通普通话、粤语、葡语、英语等多种语言。
饮食
土生葡人美食烹技艺源于16世纪,以葡萄牙的烹调方法为基础,融汇欧、亚、非的食材及烹调方式,菜品丰富,变化多样,是澳门的地道美食,体现了澳门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见证。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土生葡人”的饮食文化日渐偏离葡萄牙本土,逐渐形成了带有明显中西合璧色彩的“澳门葡国菜”。
如今的澳门“葡国菜”与正宗葡萄牙菜相比,相对味浓、而且较咸。另外,主食方面,澳门的“葡国餐”也较多采用米饭,而正宗葡萄牙餐和其他西餐一样较多用面包。在“澳门葡国菜”里贵为招牌菜的“葡国鸡”就有着中国菜的渊源。
宗教
信仰天主教是土生葡人的标志,早期到达澳门的葡萄牙人都信奉天主教,因此,土生葡人也全都信奉天主教。1991年,统计资料显示95%的土生葡人信仰天主教。教堂不仅是土生葡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也是他们社交、议事的地方,也是葡萄牙统治和特权的象征。每年的平安夜,澳督都要参加澳门最美丽的教堂——玫瑰圣母堂的子夜弥撤,同时会见在澳的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贵族。早期能够进入土生葡人族群的华人,必须信奉天主教,土生葡人、特别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收养儿女或挑选儿媳,都在教堂所收养的华人中选择。一个华人如果信奉天主教、取葡文名字并进入葡文学校学习,就容易被土生葡人所认同。
相关名人
目录
概述
一般定义
起源来历
第一代土生葡人(15世纪)
多元混血的形成(16世纪-18世纪)
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20世纪中期)
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群体现状
人口分布
外貌体征
群体文化
语言
饮食
宗教
相关名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