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巨鹰(Argentavis magnificens)是一种已经在中新世晚期灭绝的
南美洲大型猛禽,属于美洲目
畸鸟阿根廷鹫属。阿根廷巨鹰的化石发掘于阿根廷中部和西北部,推测其外观与现代的秃鹫相似,但体型更大,更壮实,体重70-72
千克,落地时高度1.5-1.8米,起飞时翼展可达6.5米。
颅骨长超过55厘米,嘴部有弯钩。
根据外形特征,学者分析阿根廷巨鹰可能喜欢白天在开阔地区活动,依靠强劲的风或热气流进行长距离滑翔或飞行,可从高处俯冲至猎物身上,在空中抓住、杀死和吞下猎物而无需着陆,也可能是一种食腐动物。由于较大的体型,它们起飞和着陆都比较困难,起飞时可能需要从高处跳下或助跑,着陆时可能需要在逆风中减速。
阿根廷巨鹰随着开阔草原的演变和
安第斯山脉的崛起在
南美洲演化出来,它们没有已知的天敌,生活方式相对平稳,不需要经常面临激烈的竞争或危险,可能寿命较长,但随着气候变化,食物资源变少,其巨大体型和特殊飞行方式导致它们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最终在中新世晚期灭绝。
发现历史
阿根廷巨鹰的化石最初是由在阿根廷
拉普拉塔自然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托尼(E. Tonni)和帕斯夸尔(R. Pascual)发现的。这些化石出土于
阿根廷的
拉潘帕省,位于赞克尔期的河流
粉砂岩中。这次发现包括了阿根廷巨鹰的头骨碎片、不完整的左肱骨、桡骨、掌骨和跗骨。此外,在1995年由坎贝尔(Campbell)报告的阿根廷巨鹰趾骨骨节化石,在2012年被重新归入了恐鹤科(Phorusrhacidae)。
形态特征
阿根廷巨鹰的外观与现代的
秃鹫相似,但体型更大、更壮实。其身长约1.26m,体重范围为70~72kg,站在地面上的估计高度大致相当于一个人的高度,为1.5m~1.8m。阿根廷巨鹰的巨大体型意味着它可以毫不费力地赶走像
袋狼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捕食者。其翼展可达6.5m,翼展面积约为8.11m²,翅膀的负荷率约为84.6N/m。
阿根廷巨鹰的
颅骨长超过55cm,宽15cm,它可以将其下颌骨张开到足以吞下直径大于15厘米的猎物。阿根廷巨鹰的喙是强壮而弯曲的,长度可达数十厘米,喙的尖端呈锐利的弯曲形状,边缘可能具有齿状结构,有助于阿根廷巨鹰在食用时撕裂食物并将其吞入。
阿根廷巨鹰的
肱骨非常发达,能够支撑巨大的翼展和飞行,使得阿根廷巨鹰能够展开更大的翅膀,从而增加飞行时的
升力和滑翔能力。然而,由于化石保存的限制,无法确定其羽毛的确切颜色。
骨盆和后肢的解剖学特征表明,阿根廷巨鹰可能不擅长跑步。
分布栖息
根据阿根廷巨鹰的化石发现位置及化石分析,阿根廷巨鹰可能随着开阔草原的演变和
安第斯山脉的崛起在
南美洲进化。
阿根廷巨鹰的
栖息地可能类似于现今巴塔哥尼亚南部的广阔平原,其特点是夏季炎热潮湿,伴有周期性干旱和温和的冬季。平原自东向西逐渐升高,高地点缀其间。阿根廷巨鹰的栖息范围据估计约为542㎞²²,在这个范围内,它们可能在寻找食物和筑巢方面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在有山脉或高地筑巢和起飞。
古生物学
飞行能力
骨骼证据表明,阿根廷巨鹰具有与其他飞鸟相比,相对较小的胸骨,它的胸部肌肉相对较弱。这意味着尽管阿根廷巨鹰拥有巨大的翅膀,但其肌肉产生的有氧功率输出不足以使其振翅飞行。然而,阿根廷巨鹰同时具备飞行鸟类的特征,它有中空骨骼,翼骨中有坚固且适当间隔的羽毛附着点,翼骨又长又粗壮。
为了研究阿根廷巨鹰是如何飞行,科学家开发出
计算机模型来分析其飞行,阿根廷巨鹰像现代的
秃鹫和
兀鹫一样,可能是一种滑翔鸟。滑翔鸟保持较浅的滑翔角度,大约3°或4°,并利用上升气流在空中停留而无需振翅。
供陆地鸟类利用的上升气流主要有热气流和
山脊气流。当地形的不均匀加热导致一团空气变暖而比周围空气温度高时,就会形成热气流。根据西部地区广泛的
蒸发岩序列所记录的情况,
阿根廷比现今更加干旱和温暖,结合强烈的太阳辐射,为悬崖和潘帕斯地区的非森林地区提供了理想的热气流条件。如果热气流上升速度比滑翔鸟在暖气流中下降的速度快,鸟类就会被热气流带上升。滑翔鸟通常在热气流中上升盘旋,然后在热气流之间下滑,有时可以覆盖巨大的距离。
起飞与着陆
飞行机动模拟模型计算表明,阿根廷巨鹰的起飞和着陆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其功率输出不到腾飞所需最低值的三分之一,即使进行长距离的起飞滑跑来获得速度,阿根廷巨鹰也无法在平地静风条件下起飞。它们有两种可能的起飞方法。第一种是从高处
栖息地上跳下,这时需要下降约20米才能获得足够的速度在静风中保持平稳,或者在5m/s的逆风中下降约12m。另一种方法类似于人类发射滑翔翼,沿着斜坡奔跑起飞。通过模拟各种条件,发现阿根廷巨鹰可以通过在平静的空气中沿着10°的斜坡奔跑约30m,或者在5m/s的逆风中奔跑约10m来起飞。
而在着陆时,阿根廷巨鹰最慢的滑翔速度约为18m/s,远远超过安全着陆所需的速度。通过利用其翅膀进行
空气动力学制动,模拟的鸟类在触地前能够减速至约6m/s,但仍然无法安全着陆。只有通过在5m/s的逆风中滑行,然后进行制动,模拟的阿根廷巨鹰才能将着陆时的地速降至小于5m/s。
食性
阿根廷巨鹰的摄食行为很难确定,但根据对
颅骨的分析,阿根廷巨鹰的喙角尖呈弯钩状,是典型的肉食鸟类的特征。
根据帕尔姆奎斯特(Palmqvist)和比斯卡伊诺(Vizcaíno)的观点,如果这些鸟类是食腐动物而不是主动捕食者,其领地范围和代谢需求更易解释。同时,考虑到阿根廷巨鹰所占据的领地面积,它们至少需要32个小时来搜索整个领地。由于领地巨大且代谢需求较高,主动捕食者无法满足阿根廷巨鹰的代谢需求。而作为食腐动物,阿根廷巨鹰能够通过摄取腐肉的方式减少主动运动所需的能量消耗。相对于主动捕食者而言,食腐动物的摄食方式不需要过多的
体力活动,因此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同时期的
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 atrox)可能为阿根廷巨鹰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满足其食腐需求。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 atrox)能够捕猎相对于其体型而言非常庞大的猎物,为食腐动物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富含骨髓的骨头。
另一方面,根据查特吉(Chatterjee)等人的观点,阿根廷巨鹰可能采用类似
安地斯神鹰的策略,依靠强劲的风和热气流进行长距离飞行,以最大程度地寻找食物。阿根廷巨鹰可能会从高处俯冲至猎物身上,通常能够在空中抓住、杀死和吞下猎物,而无需着陆。由于阿根廷巨鹰具有较大的翅膀,它可能更喜欢在开阔地区活动,因为在树木和高
灌木丛中飞行可能带来危险。阿根廷巨鹰可能是一种白天的捕食者,主要依赖于热气流进行飞行活动,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型宽翅膀的肉食鸟类。强劲的热气流通常在中午出现,并在晚上消失,因此阿根廷巨鹰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飞行。此外,阿根廷巨鹰的
颅骨形态表明,它具备利用强大喙捕捉较大猎物的能力。
繁殖特点
繁育
通过与繁殖周期长,窝卵数少的类似大小的现代猛禽进行比较分析后,结果显示,阿根廷巨鹰每两年进行一次繁殖。每次繁殖中,
雌鸟会产下一到两个质量略高于1kg的卵。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阿根廷巨鹰的孵化很可能发生在冬季。这些卵通常需要经过64天的孵化期,才能孵化出幼鸟。在孵化过程中,雌鸟和雄鸟会交替承担孵化和
捕食的职责,以确保孵化过程的成功进行。幼鸟的成长过程相对较长,阿根廷巨鹰可能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养育幼鸟。幼鸟将与
亲鸟一起呆相当长的时间,这有助于它们的成长,并显著降低幼鸟的死亡率。这种繁育策略有助于维持
种群数量的稳定,降低过度繁殖的风险。
大约在孵化后的16个月后,幼鸟才会离开巢穴,开始独立生活。然而,要达到成熟状态,阿根廷巨鹰需要更长的时间。类似于信天翁或
军舰鸟,至少需要经历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状态。
寿命
阿根廷巨鹰的确切寿命目前尚无定论,但其具有较大的体型,使其在自然界中没有已知的天敌,既没有在空中活动的掠食者对其构成威胁,地面上的大多数掠食者也无法威胁到它们。尽管恐鶴(Phorusrhacos)可能对其构成一定威胁,但恐鶴(Phorusrhacos)不会飞行。此外,阿根廷巨鹰具有相对平稳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经常面临激烈的竞争或危险。
考虑到这些因素,许多古生物学家倾向于认为阿根廷巨鹰是一种非常长寿的鸟类,其寿命可能长达数十年。
灭绝
阿根廷巨鹰的灭绝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对化石和环境数据的研究,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气候的变化,环境条件发生了转变,包括降水模式的改变和温度的波动,这可能导致其适应能力的下降和食物资源的减少。阿根廷巨鹰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结构可能存在一些限制,使其在面对环境变化和竞争的挑战时难以适应,其单一的飞行方式可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有效利用。这种特化可能导致了种群的脆弱性,使得阿根廷巨鹰难以应对环境压力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