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
艾尔莎·哈特所著长篇推理小说
《玉龙雪山》(英文:Jade Dragon Mountain),是美国作家艾尔莎·哈特(Elsa Hart)所著的清朝推理小说系列第一本,2015年9月1日在美国纽约出版,广受西方读者欢迎。
该部小说讲述了一起发生在中国云南丽江古城里的一起迷雾重重的谋杀案。主角名为李杜,原故宫图书编修,因罪流放,在他的旅途到达大研(今丽江市)时,正值当朝皇帝即将巡访大研,以天子的身份“指挥”日食奇观之时,一位耶稣会的老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天文学家在大研知府图利申的家中离奇死亡。与老传教士有过愉快交谈的李杜发现,这是一起十分复杂的谋杀案,凶手擅长伪装,案件难以侦破。为了还这位老传教士一个真相,也为了帮助他的堂兄图利申,他决定侦破这一起案件,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受到威胁,但他毫不畏惧,以缜密的思维,超群的智慧将想要愚弄皇帝、陷害外国人的凶手绳之以法,维护了皇帝的尊严,最后还保护了皇帝的安全。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本可凭借功劳尊享荣华富贵的他却没有接受皇帝的赏赐,选择了继续走上流放的路。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玉龙雪山》创作于2015年,此时的中国日益崛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依旧保持较高增长,并取得了多项瞩目成就,逐步走到在世界舞台中心,受到西方的普遍关注。《玉龙雪山》讲述了清朝时期一位传教士被谋杀的故事,笼罩了神秘的色彩,这迎合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好奇心,故受到了西方读者的普遍欢迎。
故事背景
《玉龙雪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西方文明不断向外扩张,众多传教士、商人随着船队来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给日渐封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冲突,《玉龙雪山》展现了这一冲突。故事中的传教士们凭借其先进的天文知识迎合了皇帝的兴趣,皇帝信任他们,所以才决定来到大研“指挥”日食,以彰显天子威严。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欢迎传教士们的到来,故事中的贾欢就是一位十分排外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想把外国人都赶出去,故他欺瞒了皇帝,凭借官职便利更改了日食日期,妄图使龙颜大怒,将一切怪罪于传教士等外国人头上,然后关闭边境阻止外国人来华。
个人背景
艾尔莎•哈特(Elsa Hart)是一名记者的女儿,她出生于罗马,但她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度过,她曾在许多个国家驻足游历,从莫斯科捷克,再到美国、中国。她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取得学士,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求学的过程中,她做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加上所学的法学知识,让《玉龙雪山》中李杜的故事绘声绘影。婚后,艾尔莎·哈特跟随丈夫来到云南省工作,在见识了云南的景色,了解了云南的历史后,她产生了写作《玉龙雪山》的想法。《玉龙雪山》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了清朝,但她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为了切合史实,她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边研究边写作,最终花费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
《玉龙雪山》的写作,让哈特走上了作家之路,《白镜》《墨城》等以李杜为主角的侦探推理小说相继出版,这一系列清朝推理小说受到西方读者广泛欢迎。
内容情节
《玉龙雪山》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初清朝康熙年间。原紫禁城图书编修李杜(Li Du)被朝廷流放,在经历漫长的艰辛旅途后,辗转来到大研(丽江古城旧称)。他发现,因康熙帝将于六天后驾临此地,“指挥”日食奇观,原本偏僻的大研聚集了众多期望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外国人。知府图利申(Tulishen)以主持该大典为荣,但在大典前,一位老耶稣会传教士却在知府家中突然死亡,李杜无意中被卷入了这起案件。老传教士不合时宜的死,原本只被当做是他寿终正寝,但李杜却意外发现,这位老传教士的死亡另有蹊跷。
全书的各个章节按照与日食还有几天的倒计时来安排,让案件进展更加清晰明了,情节更加紧凑简洁。
皇帝到达前的第六天。李杜来到大研,本想作短暂停留,却被堂兄图利申强制留下,以助其招待外国宾客。李杜认识了一位老传教士彼得,彼得与他交谈甚欢,将他视为知己。但在当晚的宴会中,老传教士在喝下图利申夫人敬的一杯酒后突感不适,回去休息,但紧接着就被发现死在客房中。
皇帝到达前的第五天。清晨,李杜来到老传教士的客房中,缅怀这位好学且热情高尚的老传教士,但却无意中发现彼得的死是一场谋杀,他很快就报告给了堂兄图利申,但图利申并不想徒生事端,故他拒绝深究此事。李杜只得重返流放之路。途中他发现,老传教士之死这一本该被封锁的消息却已四处流传。
皇帝到达前的第四天。李杜在路上偶遇了曾与彼得同行的车队,彼得的同伴哈姆扎·本·拉登也在此,他们在营地中把酒言欢,谈论着这一地区的历史,这场谈话为后面调查谋杀案补充了历史背景。是夜,李杜望着夜色,决心要与哈姆扎回到大研,将这一切调查清楚,揭露真相。
皇帝到达前的第三天。回到大研后,他求见了图利申,告诉他这起谋杀案对图利申也有威胁。他最终说服了图利申,随即展开了调查,虽然线索纷繁复杂,但曙光逐渐浮现。在李杜对知府内各个人物的调查走访这个情节里,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众人的心境变化,作者对众人的性格塑造逐渐突出。
皇帝到达前的第二天。李杜检查了格雷爵士带来的箱子,发现里面是一台雕刻着中华帝国的天文仪器,这台仪器曾被彼得使用,这让格雷曾与彼得产生争执。联系线索,他找到格雷爵士,对他进行询问,证实了格雷目睹了彼得之死。
皇帝到达前的最后一天。李杜在藏书馆里终于找到了彼得的日记,他发现彼得使用格雷的天文仪器,是因为他发现日食日期有误。是夜,意外发生,李杜几人正饮酒休息,哈姆扎喝了李杜的酒后突然中毒,抢救后存活。李杜回到房中,却发现了一封伪造的遗书,遗书中的李杜承认自己是谋杀主凶,至此李杜心中有了答案,他找到图利申,揭露了图利申的秘书——贾欢的罪行,贾欢有着排外的心理,他伪造了日食发生的日期,希望使皇帝龙颜大怒,远离传教士,以关闭边境。而精通天文的彼得在经过计算后,发现日期对不上,就擅自使用了格雷爵士的天文仪器,格雷爵士因此与彼得产生争执,却被贾欢看到,他认定彼得知道了真相,就谋杀了彼得。案件至此最终侦破,贾欢被绳之以法。
皇帝到达当天。皇帝抵达了大研,决定次日再指挥日食。但危机尚未解除,第二日,皇帝在万众瞩目下指挥日食,李杜此时猛然察觉到危机,格雷爵士所送的天文仪器里装满着可燃物,想炸死皇帝以扰乱中国。图利申听了李杜的话上前请皇帝下来,并称这是“天子行走于人民之间”来维护皇帝的面子。李杜拯救了皇帝,被皇帝恩准回京任职,但李杜拒绝了,选择了继续踏上旅行的路。
人物简介
李杜(Li Du)
李杜是故事的主角,其名源于李白杜甫的架空结合,他是一位从京城被流放的图书编修,他学识渊博,性格沉着,明察秋毫,在京城时常与传教士们打交道,精通拉丁语。因在京城与叛徒曾有过往来而被判罪流放,此后他过着孤寂简朴的旅居生活,但却在大研因为一起谋杀案而被迫停下脚步。他有着十足的正义感,对老传教士彼得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尽管这起案件牵扯甚多,调查这起案件对于他而言毫无利益可言,甚至还可能因此丢掉性命,但他也毫不畏惧,执意调查,只为还那位老传教士一个真相。他最终侦破了这起迷雾重重的谋杀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图利申(Tulishen)
原名李尔丰,是李杜的堂兄,在大研做知府,因功受到清代重用,他衣着富贵,官僚气十足,在政治上雄心勃勃,趋炎附势,只关心钱权名利之事。他想借此次皇帝来访的机会在其面前施展才能,以期得到天子重视,但没想到被一起谋杀案横插一脚,打乱了他的计划,威胁了他的地位,尽管内心十分不情愿,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允许了李杜对这起谋杀案进行调查。
贾欢(Jia Huan)
图利申的秘书,是一位精明自大的清朝官员,杀死老传教士彼得的元凶。作为一位清朝的知识分子,他十分厌恶在中国的外国人。他外表平平无奇,不惹人注意,年纪轻轻,但办事却精明干练,他帮图利申办事时四处奔忙却毫无怨言,工作十分高效、干脆,是图利申的得力助手。但在他平凡忠诚的外表下,掩盖着他的勃勃野心。贾欢善于用平凡掩护自己,四处办事却不引人注意,借此他在京城任职时,伪造了日食发生的日期,想要愚弄皇帝,而精通天文的老传教士彼得知道皇帝到达的那天并不会有日食,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贾欢必须除掉彼得。但贾欢的目的并非只是愚弄皇帝,他希望皇帝在发现日食并没有发生之后迁怒于那些传教士,由此关闭边境,阻止所有外国人来华。
彼得·范达伦(Peter Van Dalan)
一位对中国文化十分热情的老传教士,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学,求知欲旺盛,有着许多高尚的品格。在到达大研,来到知府家后,说了许多违反清朝的一些政治禁忌的话,让图利申十分苦恼。彼得在图利申的图书馆中与李杜相遇,在交谈后视李杜为知己,对他十分热情,但却意外地被卷入一场政治阴谋之中,不幸被谋杀,惨死他乡。
哈姆扎(Hamza)
与彼得同行来大研的同伴,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外国人,性格张扬多变,他讲的故事精彩动人,并将会在皇帝驾临后,为他讲故事。当哈姆扎从李杜那得知自己并未被怀疑为谋杀老传教士彼得的凶手后,就与李杜一同回到大研,并协助李杜调查这起谋杀案。他对彼得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欣赏彼得在与他同行在险峻的山路上时能够克服恐惧的勇气,以及他懂得感恩与善良的品格,痛惜他在走过险峻的山路终于到达目的地后却无辜被杀,所以他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协助李杜揭露这起谋杀案的真相。
作品思想
艾尔莎·哈特的《玉龙雪山》,借一起曲折反转的谋杀案,向读者展示了外国人眼中的清朝。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文明不断向外扩张,众多传教士、商人来到明清时期的中国,给日渐封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玉龙雪山》的故事体现了这些影响,小说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叙述了清朝神秘的历史,展示了那时处于变革风口浪尖的中国。在政治上,外来文化并没有颠覆中国的政治制度,反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皇帝以及官员们依旧秉持着皇权至上的思想,没有平等对待这些外来人,皇帝利用传教士们的知识以巩固皇权,官员们利用献礼的外国人来讨皇帝欢心;在经济上,清代时期的中国并不希望与外国人展开贸易关系,甚至为了国家的稳定,一些官员们甚至期望闭关锁国;在文化上,传教士等外国人带来的先进科学知识以及仪器只在小范围的文人之中引起讨论,但并没有在中国掀起科学革命的浪潮。总而言之,这部小说客观上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为外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十八世纪中国的窗户。
艺术特色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小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一碰撞不仅存在于小说内部,还体现在作者与小说之间。在《玉龙雪山》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外国人,他们都以各种方式与中国对话,比如以彼得为代表的传教士们,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还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文化;再比如以格雷爵士为代表的商人们,他们十分渴望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物件……但是,中国人对待这些外国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皇帝信任他们,借助他们的知识指挥天文奇观,以此宣扬皇威;官员利用他们,期望借助他们献给皇上的各种礼物讨得皇帝欢心,最后升官加爵;知识分子们有的因为自己“天朝上国”的观念而排斥他们,有的因为看到了他们身上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品德而接受他们……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
除此之外,小说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玉龙雪山》是由一位旅居中国的美国作家写成,她在中国云南接触了当地的文化,从而清朝时期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阅读史料后发现清朝帝王与西方传教士之间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她对那时候的传教士产生了共鸣,由此产生灵感写成了这部小说。
叙事手法精巧
小说以李杜的第一视角为线索写作,让读者以亲临者的视角度过了这迷雾重重,危机四伏的几天,心情随着主角的经历而沉浮——看到老传教士死亡的难过,无能为力时的心灰意冷,办案时的冷静,抓住线索时的兴奋,侦破案件时的自信从容……这是小说的明线,引导着故事的发展,为小说增添了许多魅力。与此同时,作者也用了不少的笔墨记录了哈姆扎表演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李杜的故事相得益彰。哈姆扎的寓言故事作为小说的暗线,以寓言的手法来暗示着李杜故事的走向。
结构安排有序
《玉龙雪山》的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来组织的,按照与日食还有几天的倒计时来安排,故事连贯,秩序井然。这样安排,既符合第一视角叙事的逻辑特点,又能够使谋杀案的线索逐渐从隐藏到显露,当时间逐渐流逝,逼近破案期限时,紧张的氛围能让读者更有现场感与参与感。
语言得当且幽默
《玉龙雪山》的语言使用较为得当,在不同的场景给人带来不同的氛围体验。在讲述谋杀案时作者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运用了许多扑朔迷离的描写,比如彼得在死前的宴会上由被敬酒时的满脸不耐烦到喝酒后的脸色突变等,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彼得为何会有如此转变,而是从李杜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奇怪的转变而心生疑惑。在描绘云南省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并且花了较大篇幅来描绘云南令人赞叹的自然风光,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云南美景真挚的热爱,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除此之外,作者的语言也十分幽默,比如她在描写英国东印度公司时,形容它“像饿狗闻到肉味却又够不着一样在门口沮丧地哀嚎”。又比如形容一位化妆过度的女仆像“窑炉烧制的瓷器”。这些语言体现了哈特的幽默风趣。
作品影响
在西方,《玉龙雪山》因其神秘的中国历史题材而广受读者欢迎,被浪漫时潮书评(RT Book Reviews)评选为2015年最佳历史悬疑小说、在图书馆杂志(Library Magazine)中被评选为2015年最佳有声读物、获得Barry2015年最佳首部小说的提名、被书页杂志(BookPage)评为2015年十佳悬疑惊悚小说。但此书直到2022年五月才有中译本,只印了一版,并且发行数量不大,证明其在中国读者群体中反响不大,在中国尚未产生广泛影响。
作品评价
《玉龙雪山》在问世后,受到西方读者的广泛好评。柯克斯评论评价道:《玉龙雪山》一半是神秘,一半是对逐渐淡去的历史文化的探索,哈特的这部处女作引人入胜,具有坚实的跨流派吸引力。美联社发文评论道:将历史与神秘类型完美融合,以丰富的视角审视处于变革风口浪尖的中国...本年度最引人入胜的处女作之一,确立了哈特作为值得关注的作家的地位。RT书评(首选)称:文字抒情优美。错综复杂的情节导致了一个完美而令人惊讶的结局。历史引人入胜,揭示了一个相对不为人知的中国时期的世界、氛围和文化。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故事背景
个人背景
内容情节
人物简介
李杜(Li Du)
图利申(Tulishen)
贾欢(Jia Huan)
彼得·范达伦(Peter Van Dalan)
哈姆扎(Hamza)
作品思想
艺术特色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叙事手法精巧
结构安排有序
语言得当且幽默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