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
旋花科菟丝子属一种植物
菟[tù]丝子(黑枕黄鹂马来亚种:Cuscuta chinensis Lam.),又名黄丝、豆阎王、无娘藤等,为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菟丝子属于暖温带植物,常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河边、田边、路旁或林间的灌木丛等。
菟丝子为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缠绕,黄色,纤细。花序侧生,具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小,呈鳞片状;花梗稍粗壮;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花冠白色,壶形;子房近球形,柱头球形。蒴果[shuò guǒ]球形,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花期7~8月,果期8~9月。
菟丝子的全草和种子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利湿等作用。
菟丝子一般会寄生在草本植物如豆科菊科以及亚麻科等植物上,会影响被寄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吸取其营养,是大豆、阳芋、花生等作物的有害禾本科杂草。还会作为某些植物病害的媒介或中间寄主来进行类菌原体和病毒等的传播,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
历史记载
菟丝子最早记载于秦汉的《神农本草经》,其中写道:“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黑;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此中还记载了:“生朝鲜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兔累。”说明了菟丝子属于寄生植物,有大粒与小粒之分,生长于朝鲜一带。
首次记载有菟丝子寄主的信息的为明朝《本草纲目》,其引《吕氏春秋》云:“或谓菟丝子无根也······遍地不能起,得草梗则缠绕随上而生,其根渐绝与地而寄空中。”“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于蓝、苧[zhù]、麻、蒿上。”李时珍还在其中描述:“菟丝子,阳草也······结实如豆而细,色黄,生于梗上犹佳,惟孟怀林中多有之,入药更良。”说明当时生长于河南省的菟丝子入药较好。
关于入药,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其实有二种,色黄而细者为赤纲,色浅而大者名菟累,其功效并同”。但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却强调:“子坚实而细者为好。”说明了当时提倡用小粒菟丝子。
形态特征
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
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1毫米左右。
花序侧生,具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序梗;苞片和小苞片小,呈鳞片状;花梗长约1毫米,稍粗壮;花萼长1.5毫米左右,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先端钝;花冠白色,长3毫米左右,壶形,裂片呈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鳞片长圆形,伸至雄蕊基部,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形,花柱2枚,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
果实
蒴果球形,直径3毫米左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
种子
种子2~4个,淡褐色,长1毫米左右,卵形,表面粗糙。
物种分布
菟丝子主要分布于亚洲北纬20°~50°范围内,在日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有少量分布,在中国的中部、东部以及南部均有分布,包括有广东省福建省四川省等省区。常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河边、田边、路旁或林间的灌木丛等。
生长习性
菟丝子是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及高温湿润气候的暖温带植物,野生的菟丝子常生长在平原荒地坑沿、坟头地边及豆类菊科植物地内。具有适应性强、生活力强、不择土壤等特点,但不耐霜冻,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在极致低温环境下,菟丝子会冻伤,冻伤的藤茎逐渐干枯,最后死亡。
菟丝子种子在春季气候转暖时,少数可自然萌发形成幼苗,更多的种子则在土壤中处于休眠状态。幼苗期生根,主要起固着作用。菟丝子茎柔弱,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全株没有根系以及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寄生豆科茄科等植物以获取养分,所以菟丝子在适宜寄主生长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幼苗在长至5~8米时,顶端会开始寻找寄主,接触到寄主后,线状茎即以左旋方式缠绕于植物体上,产生吸器。当吸器的维管组织与寄主维管组织相通时,吸器便源源不断地从寄主体内吸取养料,吸器是菟丝子赖以生存的器官。有的菟丝子在寄主临近死亡时常能自我缠绕,从自身的其他枝上吸取养料,以供开花结实的需要。
菟丝子花期7~8月,果期8~9月,花期常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繁殖方式
菟丝子主要通过种子繁殖和藤茎繁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种子繁殖主要依靠于鸟类,由其进行传播,或者等种子成熟自然掉落到土壤里,种子在土壤里休眠越冬,再通过人为耕作进行扩散,来年春天时萌发,菟丝子的根插入土中,丝状菟丝会伸出土表,在遇上适宜的宿主时就进行缠绕,从寄主身上获取自己所需的养分。藤茎繁殖主要是依靠于寄主树冠之间的接触,菟丝子通过自身的藤茎缠绕蔓延到邻近的寄主上,或者是人为将藤茎扯断后有意无意抛落在寄主的树冠上。除此之外,菟丝子还可以通过灌溉、河流以及风力进行传播。
栽培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人工种植菟丝子不能单独栽培,必须要选择寄主,如大豆、柳树等,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大豆与菟丝子可同期或分期播种,同期播种时,大豆种子与菟丝子种子充分搅拌,利用机械进行播种。分期播种是先种植大豆再种植菟丝子,以防菟丝子在大豆幼苗时期抢夺大豆营养,保证寄主能够生长健壮,分期播种时可采用人工开沟播种或撒播,在大豆幼苗旁开沟,把菟丝子种子混合细沙充分拌匀,而后均匀撒入沟内,覆盖细肥土;在人工撒播前,把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而后撒播,适当浇水,保持表土湿润。
无性繁殖
菟丝子还可进行无性繁殖,将被菟丝子缠绕的寄主挖好后移至种植地,或者在天气阴凉时把菟丝子的藤茎撒在种植地里其寄主的身上,在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时,菟丝子生长速度也较快。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在大豆苗期中耕除草1~2次,中耕宜浅以免伤及大豆根部。在菟丝子幼苗出土后,会缠上大豆植株,可利用人工进行除草,或者在菟丝子出苗前使用二甲四氯水剂、盖草能等药剂进行喷洒。
肥水管理
在菟丝子播种后应适当浇水,保持表土湿润,出苗期间也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其生长时所需的水分,生长期间还要根据情况进行灌水,一般可灌水2~3次,灌水要在晴天无风时进行,以免大豆会倒伏。在种植大豆前应对土地翻整然后施撒有机肥、氮肥和磷肥等,在大豆与菟丝子生长期间还要适当追施尿素等肥料。
植株管理
若寄主生长迅速,菟丝子消耗寄主的养分会变多,导致菟丝子生长过旺,密度过大,寄主过早死亡,在寄主不能为其提供营养时,菟丝子抗病力较低,容易得病害,所以在菟丝子生长较为茂盛时应适当拔出一部分菟丝子。
病虫害防治
菟丝子主要遭受大豆蚜虫、红蜘蛛等虫危害。大豆开花、结荚期间,需要注意防治虫害,大豆蚜虫可使用氧化乐果、灭蚜净或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喷洒;发现红蜘蛛危害时,可施用三氯杀螨醇乳油、杀螨特乳油、克螨特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主要是防止大豆早衰死亡,影响大豆和菟丝子的生长发育。
采收及采后处理
菟丝子适宜在大豆成熟前采收,在菟丝子的果壳变黄,三分之一多的大豆植株干枯时进行收获,一般是在秋分之前的清晨收割。小面积收割可以人工拔起,然后用筛子把菟丝子籽粒筛出,去净果壳和杂质可出售;大面积收割可利用稻麦收割机,需要降低割茬,调慢脱粒滚筒转速和调小风力,避免损失籽粒。
用途危害
菟丝子被人们称为植物的“吸血鬼”,其属于寄生植物,一般寄生在草本植物如豆科菊科以及亚麻科等植物上,是大豆、土豆、花生等作物的有害杂草。一旦被菟丝子缠上,会影响被寄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吸取其营养,导致寄主发育不良,长势衰落,严重时寄主全株都会枯死。且菟丝子生长迅速,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后会继续长出其他分枝,仅一株菟丝子就可覆盖较大面积的农作物或植物。菟丝子的种子还会休眠越冬,意味着掉落有其种子的土地上的植物会连续数年被菟丝子侵害。菟丝子不仅自身有害,而且还会作为某些植物病害的媒介或中间寄主来进行类菌原体和病毒等的传播,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所以在发现菟丝子时应及时处理,彻底清除,可以喷洒草甘膦水剂等药剂进行防治,以免植物遭受到侵害。
相关研究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菟丝子种子内含有黄酮成分等,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去卵巢大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发现菟丝子可以通过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从而用于治疗雌激素缺陷性骨质疏松症。据有关报道,通过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菟丝子组方治疗单纯型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现菟丝子组方对患者视力、眼底微血管瘤、眼底出血和渗出均有改善,常用于治疗形觉剥夺性弱视
蔡曦光等通过研究灌胃给药的方式观察菟丝子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的影响,发现菟丝子可以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临床观察也表明,菟丝子可以抑制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常用于抗衰老、抗氧化等。李晓捷等人员研究表明,菟丝子水提物能够促进无色素黑素细胞 (AMMC) 生成黑素,并能促进黑素小体向成熟发展,明显增强酪氨酸酶的活性,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色素脱失
物种对比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与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金灯藤(Cuscuta japonica Choisy in Zoll.)均属于菟丝子属的植物,三者的种子均可以药用,且功效相同,菟丝子与后两者的区别如下:
延伸文化
据说古时有一个养兔子成癖的财主,他雇了一个长工帮他养兔子。有一次长工不小心把兔子腰部打伤了,怕财主发现,便把兔子藏到黄豆地里,许久过后发现兔子没有死,长工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便让其查明原因,长工发现兔子很爱吃缠在豆秸上的黄丝藤,因此他们判断此藤可治腰伤,后来长工利用黄丝藤治疗了很多有腰伤的人,他觉得此藤是先治疗兔子的,形状又像细丝,所以叫它“兔丝子”,又因此藤为药草,故称“菟丝子”。
参考资料
Cuscuta chinensis.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8-13
Cuscuta chinensis Lam.gbif.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9
..2023-08-19
..2023-08-19
..2023-08-19
南方菟丝子.植物智.2023-08-13
金灯藤 (jīn dēng téng).植物智.2023-08-13
Cuscuta australis R.Br..science.kew.2023-08-13
Share data.gbif.2023-08-13
Share data.gbif.2023-08-13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果实
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栽培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无性繁殖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肥水管理
植株管理
病虫害防治
采收及采后处理
用途危害
相关研究
物种对比
延伸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