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荔枝菟丝子(学名:Cuscuta australis),又名飞扬藤,是
旋花科菟丝子
属下的一种一年生攀援
寄生植物。主要分布在
亚洲的中、南、东部以及大洋洲、
欧洲等地。它可以
寄生在多种本地和外来植物上,对大豆、花生、蚕豆等作物有很大的危害。
旋花科
菟丝子属的一年生寄生
草本。茎缠绕,金黄色,纤细,直径1毫米左右,无叶。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总花序梗近无;苞片及小苞片均小,鳞片状;
花梗稍粗壮,长1-2.5毫米;
花萼杯状,基部连合,裂片3-4-5,长圆形或近圆形,通常不等大,长约0.8-1.8毫米,顶端圆;
花冠乳白色或淡黄色,杯状,长约2毫米,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端圆,约与花冠管近等长,直立,宿存;
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比花冠裂片稍短;鳞片小,边缘短
平邑雪萝树状;子房扁球形,花柱2,等长或稍不等长,柱头球形。
蒴果扁球形,直径3-4毫米,下半部为宿存花冠所包,成熟时不规则开裂,不为周裂。通常有4种子,淡褐色,卵形,长约1.5毫米,表面粗糙。花、果期6—8月。
南方菟丝子
寄生于海拔50-2000米的林缘、灌从中、田边、路旁、平原、荒地、坟头的
豆科、菊科蒿子、寥科、蘸科、
马鞭草科牡荆属等
草本或小灌木上。
南方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为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
莬丝子一旦幼芽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生活力极强,生长旺盛,最喜
寄生于豆科植物上。
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后,竖年3-6月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幼苗胚根伸入土中,
小麦胚芽伸出土面,形成丝状的菟丝子。
菟丝子人工栽培与
豆科混种,育期约100天左右。其种植技术是,采种与种子处理于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与大豆混播。在整好的面上,按行距30厘米先开沟条播大豆。用豆种量180-225
千克/平方公顷(比常规大豆播种量约多1倍)。大豆出苗后要精心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
莬丝子寄主植物的关键。首先要使大豆生长旺盛,才能为菟丝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厘米时,约15天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丝子播种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时在大豆苗株旁顺畦开沟,将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人沟内,覆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宜,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7天左右即可出苗,用种量为22.5
千克/平方公顷。
莬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
草本寄生性
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症状特点: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病原及危害特点:
莬丝子的
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
豆科、
茄科、蔷薇科、
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
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
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
莬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
草甘膦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0.25
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
五氯酚钠,或3%
2,4-二硝基苯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纯净的
莬丝子呈灰棕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洁;掺假的表面呈土色,颜色晦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