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
学名:Strix davidi),鸮科林鸮属鸟类,曾长期被认为是
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的一个
亚种,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重要鸟类专著已将其列为独立种。四川林鸮体长约54厘米,虹膜褐色,喙为黄色,面盘为灰色,没有耳羽簇,体羽大多为浅灰色或者灰褐色,脚部被羽具有灰色或者褐色横带。
四川省林鸮是中国
特有种,分布于
甘肃省、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四川,其主要
栖息地类型是海拔2700-4200米的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偶见于林缘次生林和
疏林地带。
1989年,四川林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5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1866年
法国博物学家(Armand David)首次在中国四川的森林中猎获到四川林鸮;由于四川林鸮与
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在体型、形态及叫声上非常相似,自从1875年学者夏普(Sharpe)将它命名为长尾林鸮的一个
亚种(Strix uralensis davidi)后曾长期被认为是亚种。20世纪90年代后,基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使得四川林鸮与长尾林鸮出现长期且完全的地理隔离,郑新作、马敬能、
郑光美等学者们倾向于承认四川林鸮(Strix davidi)为有效的独立种。国际重要鸟类专著也已将四川林鸮列为一个独立种。但康奈尔鸟类学数据库(The Cornell Lab、ebird)、欧盟野生动物贸易条例(EU Wildlife Trade Regulations)等又倾向于将四川林鸮重新调整为
亚种地位。
形态特征
四川林鸮体长约54厘米,眼睛为杏仁状,虹膜褐色;喙为黄色;面盘为灰色,上面有深色及白色点斑,与棕色额头两侧的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其没有耳羽簇;体羽大多为浅灰色或者灰褐色,肩部为黑棕色,上面有明显的
白点;下身条纹较粗糙,呈纵向分布;尾较长,中央尾羽为较均匀的黑棕色;脚部被羽具有灰色或者褐色横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四川林鸮的主要
栖息地类型是海拔2700-4200米的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偶见于林缘次生林和
疏林地带。
生活习性
鸣叫特点
四川林鸮繁殖期鸣叫较活跃,是主要的个体交流方式,雌、雄、幼鸟鸣叫不同,可以作为性别鉴定的标志。以下内容以分布在中国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
种群为例:
雌鸟叫声特点
雌鸟叫声频率高、沙哑,常发出似犬吠的声音“wang”。雌鸟求偶期、孵卵期较少鸣叫,待幼鸟出巢后鸣叫频繁,以增加与幼鸟的交流。回应幼鸟时常为单音“wang”,声音较小,传播距离较近;雌鸟接受雄鸟喂食时,回应叫声为“wuwang”;在人靠近或遇到攻击时,常发出2-7个连续的“wang”形成的警告叫声,也有的会发出“wuwang”声;育雏期,雌鸟发现幼鸟处于危险时,会以上下喙敲击,向幼鸟发出告警声。
雄鸟鸣叫特点
四川林鸮雄鸟繁殖期鸣叫活跃但频率低,求偶期占区和吸引异性时,常发出“Hwoo-Hwoo-Hwoo,Hwoo,Hwoo”声;育雏期叫声常由单音节组成,频率逐次升高,最后一个单音节频率降低,单音节间的时间间隔依次递减,当雌雄鸟都在巢箱附近时,会形成“二重唱”。
幼鸟鸣叫特点
幼鸟叫声频率比雌雄鸟都高,单音节持续时间较长。乞食叫声为单音节“pi”,似
家鸡早成雏的叫声;当遇到危险时,会用上下喙敲击发出告警声。
行动与觅食
雄性四川林鸮在繁殖期间会通过鸣叫以及飞行等行为暴露自己的位置来保护其巢穴,以分散入侵者的注意力。其身体颜色与树皮相似,可以起到隐蔽作用。该物种为
留鸟。
四川林鸮主要以
鼠兔、
甘肃仓鼠为食,也
捕食一些小型鸟类。
生长繁殖
四川林鸮的繁殖期集中于3-6月份,在莲花山内,四川林鸮的繁殖期分为求偶期(3月到4月初),孵卵期(4月到5月上旬)和育雏期(5月中下旬到9月)。求偶期,四川林鸮通常还未选择巢箱繁殖,雄鸟处于领域配偶保护期,在领域内捕食、求偶,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点。
四川林鸮在莲花山有较稳定的繁殖
种群,一般在森林中大树的
树洞里筑巢,但有的会在崖壁上筑巢繁殖。窝卵数1-4枚,雌鸟独自负责孵卵,孵卵期30天左右。孵卵期的雌鸟只有短暂的离巢行为,离巢时间集中在下午和晚上,且随着孵卵时间的持续,出巢次数减少,离巢时间也缩短。巢内育雏期37天左右。育雏期,雌鸟离巢和雄鸟喂食时间不固定,随幼鸟成长,雌鸟离巢时间增长。幼鸟出巢后,活动能力较弱,仍需
亲鸟喂食。幼鸟20日龄时,雌鸟已离巢,不再暖雏;幼鸟30日龄左右出巢,出巢10天只在离巢200米的范围活动;离巢2个月时,活动范围扩大到1千米。
在孵卵期和育雏前期,雌鸟和幼鸟的食物都由雄鸟提供。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0年国际鸟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选择将四川林鸮作为
亚种,所以其全球保护状况一直没有得到评估。2006年,在40平方千米的林区中至少有4只雄鸟和2只雌鸟。2007年,在中国甘肃莲花山500公顷左右的地区有2-3对四川林鸮。
致危因素
由于四川林鸮
栖息地的粗大
乔木被大量砍伐,导致四川林鸮无法在
树洞里筑巢。高度的人类活动干扰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例如寒冷、多雨等都会影响四川林鸮新生幼鸟的存活率。四川林鸮分布区狭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在莲花山区已与周围地区的其它类似栖息地相互隔离,莲花山区的四川林鸮
种群处于孤立状态。
保护级别
1989年,四川林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5年,四川林鸮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四川林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02-2003年,中国甘肃在
莲花山森林中中挂置了40个适于四川林鸮繁殖的巢箱。
物种对比
四川林鸮与
长尾林鸮(Strix uralensis)在体型、形态上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