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故居,位于宁海市
跃龙街道西门柔石路4号,是
宁海县的一处名人故居,也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在家乡的生活场所。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革命作家。柔石故居现为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笔名有金桥、赵横、刘志清等。柔石自幼身体虚弱,十岁时才开始上学,对文学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1917年毕业于县城正学高等小学堂,随后进入省立第六中学就读。由于不满学校的管理和高昂的学费,他选择退学自学。一年后,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到
五四运动和一师学潮的影响,
柔石加入了该校的进步文学团体“晨光社”,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他曾担任
杭州市应家的家庭教师,并在慈溪普迪小学教书,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创作。1922年
元旦,他自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疯人》。同年2月,他前往
北京大学旁听课程,专攻哲学和英语,并听了
鲁迅教授的《
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由于经济困难,他于1923年离开北京返回南方,辗转于
上海市、杭州、
宁波市等地寻找工作。在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让他感到愤怒,他通过散文《诅咒》和小说《旧时代之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秋天,因为生病回家休息。之后,他成为
浙江省镇海中学的教员,并晋升为教导主任。1926年秋季,他回到
宁海中学任教,自己编写了《国语讲义》和《
中国文学史略》教材。1927年春天,他被推荐担任县教育局局长,致力于推动宁海中学的立案和筹措资金建设校舍。当年五月,
亭旁起义失败,他帮助县委书记杨毅卿等人逃脱危险。因此事受到牵连,他在六月份离开了家乡。1930年,
柔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在同年的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主编了《
萌芽》杂志,并参与发起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1年2月7日,柔石在上海龙华被
中国国民党杀害,享年三十岁。他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五位烈士之一。柔石的主要作品包括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
二月》、《
为奴隶的母亲》等。他的创作和翻译作品总字数达到118万字,还有22万字的手稿未曾发表。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其中,《为奴隶的母亲》受到了
法国著名作家
罗曼·罗兰的高度赞扬。为了纪念
柔石,
宁海县在柔石中学内建立了柔石纪念碑和柔石亭。此外,
南通市跃龙中学内设有柔石楼,城北中学东侧的甬临公路西侧正在建设柔石公园。
柔石故居是一座旧式的木结构三合院建筑,中轴线呈南北方向,正屋和厢房都是木结构的重檐硬山顶建筑。1960年初,县政府出资进行了维修,并收集了相关文物资料,使得故居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面貌。
鲁迅夫人为此题写了“柔石故居”匾额。
改革开放后,宁海县将通往故居的道路命名为“柔石路”,以此作为纪念。2001年,
宁海县将
柔石故居的维护和环境整治列为重点建设项目,重新布置了柔石生平陈列室。新建的柔石故居展厅展线长达120米,展示了69幅图片和70多件实物。故居放映厅内播放着“柔石小传”专题片以及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电影《
早春二月》和《
典妻》等。2002年9月,建立了“柔石纪念馆”,提升了故居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
柔石故居的艺术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由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誉为“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和“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的著名画家拇指先生创作的《柔石故里 浙江宁海》。这幅作品生动地再现了
柔石故乡的风貌,是反映柔石故里的代表性艺术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