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蜂,又叫非洲杀人蜂、是
膜翅目蜜蜂科的不同种类杂交产生;在中国国内,胡蜂和
蜾蠃也有致人过敏,休克或者死亡的事件发生;但胡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杀人蜂是由非洲普通
蜜蜂属跟丛林里的野蜂
交配发育繁殖出来的新品种。具有对人畜较大的杀伤力,非洲蜜蜂主要造成的危害在于其攻击性。在参考资料一里提到,它们的攻击行为可能跟
信息素的分泌有关。杀人蜂(
蜜蜂类)是一种食草动物,而胡蜂(见图例)和蠃是靠
捕食害虫和其它一些蜜蜂为生的,他们都有取食花粉的习性。这些蜂本身,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由于它们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因此对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很大的作用。
物种简介
一提起杀人蜂,人们往往会不寒而栗。杀人蜂的血统来自于原居
南非的非洲蜂。非洲蜂性格暴躁,攻击性极强,追击的距离可达好几千米。多年前,第一批非洲蜂飞出了巴西科学家的实验室。它们同当地
蜜蜂属杂交,产生了极为厉害的杀人蜂,酿成了至今还在蔓延的杀人蜂大祸。如今,杀人蜂的数量已超过10亿,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0多人死于杀人蜂的蜇刺。
20世纪50年代,巴西的养蜂专家发现,非洲蜂的产蜜量特别高,它的毒性并不强,但攻击性很强。为了培育一种产蜜量高的蜜蜂,他们特地从非洲引进了35只这种蜜蜂,让它们在巴西安家落户。为防止这种蜂逃走,当初研究人员曾在蜂箱的出入口装上特制的金属网,还专门派人值班看守。殊不知,有个不了解情况的管理人员擅自取下了金属网,让26只非洲蜂逃了出来。它们在野外与巴西
蜜蜂属交配后形成了一种毒性和攻击性都很强的杀人蜂。巴西人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由于杀人蜂的繁殖能力极强,因而这场蜂灾很快波及
秘鲁,并沿
亚马孙河密林向北蔓延。1985年7月,杀人蜂出现在美国西海岸的
洛杉矶郊外。为了尽早歼灭这些入侵的杀人蜂,当局不惜出动全副武装的搜索队,在3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进行严密搜捕。谁知这批杀人蜂纷纷抢占家养蜂箱,人们只得把所有的蜂箱都付之一炬。然而漏网者又繁殖出一批又一批“杀手”,向佛罗里达、
加利福尼亚州等地进军。为了防范杀人蜂的袭击,科学家们紧急行动起来。一位工程师提出派遣“间谍蜂”的策略:在捕获的杀人蜂身上,粘上一个由
太阳能电池提供能量的微型
发射机,使之成为“间谍蜂”。当“间谍蜂”回到杀人蜂群中后,人们就能得到它发射的信息,及时了解杀人蜂的行踪和活动情况,然后再设法阻止它们繁殖后代,使之断子绝孙。
人类和杀人蜂的这场战斗将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呢?杀人蜂的繁殖率极高,已成为一种新的蜂种,因而要完全、彻底消灭它们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对待杀人蜂的策略应该是扬长避短:杀人蜂的采蜜率要比其他
蜜蜂属高两倍以上,经它们授粉后的农作物会增强防虫害的能力。此外,杀人蜂对
蜂螨有极强的抵御能力。这些都将给养蜂业和农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只要加强管理,还是可以让它们为人类造福的。
生长繁殖
这些蜜蜂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攻击人畜,科学家认为,杀人蜂生活在非洲,那里的天敌很多,如果不主动发起进攻,就会被其他动物消灭。在艰难的生涯中,经过
自然选择,那些富有进攻性的群蜂得以保存下来,繁殖后代。它们成群结队,来势凶猛,许多动物见了,闻风而逃,就连狮子也无法对付它们。
活动规律
第一,筑巢地点集中,采群体行动。一旦遭受入侵,能在极短时间内集体进攻,追杀入侵者达24小时之久。
第二,飞行距离较远,利于蔓延。
第三,“Swarming”频率高。一般
蜜蜂属每年聚集2-3次,但非洲蜜蜂却高出6倍之多,大大增加了
交配机会。
第四,与
雄蜂交配以后,非洲
蜂王的成熟时间比欧洲蜂王短,进而消灭所有竞争者。
第五,一般
意大利蜂一年分蜂一次,大约带走一个蜂巢的四成蜜蜂,建做新蜂巢。
杀人蜂一年分蜂三到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为成虫比起欧洲蜂的要早一日,这样就能够向“姊妹”们大开杀戒。
种群现状
昆虫种群很大,变异能力也是很强的,假如长期使用一些化学农药,它本身的抗性增加,可能会影响它的毒性。这些杀人蜂本身,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的昆虫,由于它们往往以森林中的各种害虫为捕食对象,因此对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很大作用。伤害人们的凶手,同时也是森林农田的卫士,杀人蜂这种双重身份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法则有了新的认识。
主要危害
杀人蜂(Killer Bees)又称非洲化
蜜蜂属(Africanized honey bee(AHB))。在
南美洲,有一种令人们闻之色变的“杀人蜂”。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有几百人被这种毒性极强、凶猛异常的蜂活活地蜇死。至于在这种蜂的攻击下,死于非命的猫狗和其它家畜,更是不计其数。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只蜜蜂,她顺手打了一下,转眼间,几百只蜜蜂劈头盖脸飞来,在她面部和后背蜇了几百处伤痕,人们将她送到医院,不久她就死了。
一天,一个8岁的男孩遇到了杀人蜂的包围,有只狗把蜂引开了,这个男孩得救了,那只狗却被杀人蜂活活蜇死。
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有一天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突然飞来一群杀人蜂。这些蜜蜂非常凶猛,见人就蜇。顿时,球场上秩序大乱,一场热闹的足球赛就这样不欢而散。
有一年,巴西的几名工作人员在清除烟囱上的一个蜂窝时,触怒了那里的“杀人蜂”,霎时间,发了疯的野蜂倾巢而出,马上整个天空响起了可怕的嗡嗡声。不管是人还是牲畜,只要是活动的物体,狂暴的蜂群都要加以攻击。事后人们统计,在3个小时内,竟有500余人总共被蜇了3万多下,平均每人60几下。此外,还有许多猫狗被蜇死。在另一起“杀人蜂”袭击人的事件中,受伤的人竟超过了1000人。
巴西出现了杀人蜂,对人和牲畜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被这种杀人蜂杀死的人和牲畜数量逐年在上升。一些邻近国家也先后遇到了祸殃。杀人蜂向北进入委内瑞拉,向西进入秘鲁和智利。
80年代的一天,
委内瑞拉的三百多名游泳者受到群蜂袭击,许多人受了重伤。杀人蜂袭击了
秘鲁北部的特希略市的一个村镇和大学城。有个青年农民被蜇伤,全身红肿,顿时失去知觉。他很快被送进医院抢救,几小时后,他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大学城的几十名学生,刚好下课离开教室,突然遇到一群杀人蜂的袭击。幸亏他们跑得快,才没有多大的伤亡。1982年6月13日,
哥伦比亚麦德林飞机场,突然飞来两千多只杀人蜂,它们非常凶猛,见人就蜇。机场救护人员立即使用
喷火器,对着杀人蜂猛烈喷射,熏死了大部分杀人蜂,幸好没有伤人。
专家们预测,这种蜂群扩散的能力每年为二三百公里,很有可能穿越美洲,到达
美国南部。这使美国人感到心惊胆战。
致命物质
“杀人蜂”致命物质是心脏毒素,毒蜂身体中究竟是什么物质让人丧命?蜂毒是由
工蜂的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其化学成分极其复杂,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
多肽、酶、
生物胺、
胆碱、
丙三醇等物质和19种
游离氨基酸等。在组成蜂毒的多肽类物质中,
蜂毒肽的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正是这一成分成为了患者致病致死的罪魁祸首。因为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蜂毒的血溶性又极强,因此对心脏的损害也就极大。医院肾脏内分泌科的大夫说,遇袭者在被蜇以后,普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
腹泻、气喘、气急、
呼吸困难等诸多症状,以致
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出现
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医院至今收治的死亡病例均是由于心脏或是肾脏功能的损害而致死的。
杀人蜂繁殖
1,将所有由人饲养的
蜂王都由油漆标记,一年一种色,可以将上一年的老蜂淘汰,有来历不明的没有油
漆标记的蜂王也淘汰。换上新的温和的
意大利蜂王。(图中一只意大利蜂王放入杀人蜂之中)。
2,非洲化蜜蜂的特性由雄蜂所遗传,在蜂场中养多点意大利雄蜂。防止非洲化。
3,巴西的杀人蜂太多,就只好接受了它,因为它产蜜能力很高,很努力工作。蜂农采蜜时小心行事,两个人一起工作,可以必要时加以照应。
历史
这“杀人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蜂呢?原来,这种可怕的“杀人蜂”竟是由于人类自己的偶然疏忽才产生出来的。
1956年,
圣保罗大学研究室引进了35只非洲
蜜蜂属。当时,人们也知道这种蜜蜂是欧洲蜜蜂的亚种,由于多年生长在非洲密林中,自然条件严酷,养成了一经挑战就一起共同攻击的特性。它们脾气狂暴,毒性很大,对人畜都不利,优点是十分“勤劳”。在饲养中,人们特地在蜂箱入口都安上了铁丝网,防止它们跑出去。谁知有个警卫人员不明真相,误将铁丝网取了下来,转眼间,就有25只蜜蜂逃了出去,没有办法追回来,成了令人恐惧的“杀人蜂”。后来,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想消灭这一大祸害,可是,这些杂交蜂适应自然的能力极强,繁殖的速度很快,所以,直至今日还没能有效地遏止它们的蔓延。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
蜜蜂属在野外大量繁殖起来攻击人畜,连它们的同类
西方蜜蜂也难逃它们袭击。小小蜜蜂居然弄得人畜不得安宁。
杀人蜂为什么这么好斗呢?
蜜蜂研究专家奥利·泰勒教授对杀人蜂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发现,
蜂王是蜂群行动的指挥者,一旦发现活动中的生物,就“命令”进攻,穷追不舍,一追就是几公里。
有趣的是,当蜂王分泌出一种叫弗罗蒙的物质,群蜂一闻到这种气味,顿时变得温顺起来,就会停止战斗。现这种物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了。
区别
攻击人的分别
一般
意大利蜂好温和,就算真的生气起来,也只是三四十只攻击过来。
杀人蜂有三分之一的巢至半巢攻击,起码有三四千以上。通常选择蛰黑色的地方。
繁殖的分别
一般意大利蜂一年只分蜂一次,大约带走一个蜂巢的四成
蜜蜂属,重建新蜂巢。
杀人蜂一年分蜂三四次。非洲化蜂王由蛹化为成虫比起欧洲蜂的早一日,这样就可以向「姊妹」们大开
杀戒。
健康的分别
意大利蜂怕
蜂螨,受大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在蜂箱前可见到许多蜂体变形的幼蜂,翅不能伸展或残缺,
工蜂体型变小。若在秋季繁殖适龄越冬蜂时期之前不及时治螨,蜂群就不能安全越冬,造成严重损失。杀人蜂对蜂螨有抗性,不怕蜂螨。